「藝術中國 」——遊依珊繪畫作品鑑賞

2020-09-05 書畫名家藝術網


遊 依 珊

學歷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

經歷

2014,作品獲藝術銀行購藏

2013,《臺南新藝獎》,臺灣臺南

2012,《傑出創作獎》,臺灣藝術大學

2011,作品《囈想2011-1》《囈想2011-2》獲臺灣藝術大學《大藝獎》西畫創作類首獎

2009,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展覽類》藝文補助,臺灣臺北

2007,作品《紅兔》《白兔》《藍兔》獲《臺灣美術新貌展》平面創作獎,臺灣臺中

個展

2020,「漂浮Drifting」多納藝術,臺灣

2020,「夢的漂浮」凱基銀行中山分行/新莊分行,臺灣

2018,「虛擬的身體」,藝星藝術中心/HTC科技大樓,臺灣

2017,「虛擬的詩性」,水色藝術工坊,臺南,臺灣

2017,「崩壞的載體」,屏東美術館,臺灣

2014,「飛行囈恣園」,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臺灣

2014,「漂浮的藝想」,交通大學藝術中心,臺灣

2009,「兔 ?囈想」,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臺灣

聯展

2019, 「無象」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M50畫廊,上海,中國

2019, 「如空華然」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畫廊,上海,中國

2019,「花橋國際藝術展」,桂林市立花橋美術館,貴州,中國

2015,「Contemporary & Modern Art Group Exhibition」, JETH 畫廊, 馬來西亞

2015,「臺北藝術博覽會」,臺北

2013,「新加坡當代藝術博覽會」參展,新加坡

2013,「巴爾札克特展」參展,巴黎,法國

2012,「亞洲當代藝術展—2012」參展,港麗酒店,香港

2010,「Young Art Taipei」當代藝術博覽會參展,王朝大酒店,臺北


從 飛 行 到 虛 的 道 路


從2007年以來的創作道路,遊依珊以塗繪的手法開始了「飛行」系列,至今仍以專業藝術創作者的身份持續不墜。從2007年塗繪出發的「飛行」系列,是生成於一個結合於現實生存的原生性探索,將自身想像結合於一種原生性強烈的藝術技巧上,當中的美學是以塗繪作用中的身體作為介質,將日常生活的文本帶入一種藝術或是文學性的想像中。因此我們可以說此階段的作品主要是由身體出發的感受性。

《飛行2009-1》 油性蠟筆/紙 140x190cm 2009


從遊依珊2014至今的作品「漂浮」系列中,可以觀察到創作者對於創作當中的想像來源發生了轉移。自2015年開始,藝術家遊依珊以「漂浮」作為主軸,將自身對於時空感知可視化,以一層層轉喻的抽象繪畫手法,在作品中呈現具備文學性、詩意的精神場域,記錄了一段段對於「精神烏託邦」的感知與紀錄。


《漂浮Drifting》遊依珊個展 《多納藝術》 臺灣 2020


《漂浮2016-6》油彩/麻布 65x80cm 2016


「漂浮」是虛擬的繪畫表現

「漂浮」系列拋棄了自然界和物質世界的關聯,不指涉任何形象,並儘可能地摒除目的性,使得無論畫面中元素多寡,都能顯出一種不沾不染的意識抒發氛圍.。然而創作者提出何以摒除生活物質形象而朝向一種無以名狀的世界?

事實上,關於「漂浮」的概念在超現實主義中瑪格麗特(René Magritte) 、達利(Salvador Dali)那裡已經成為敘事存在的中心。那麼在此,遊依珊又何需在藝術的範疇上重新提出此概念,以此又較傳統的「漂浮」概念超越或展現了什麼不同的內涵?我們知道超現實主義是上一個世紀對於人類理性意識超越的一項重要的人文理論發現,它的方式是經由人類普遍的潛意識去超越日常經驗意識的可能。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它是一個以創造力為核心的表現性理論。同樣是經由漂浮表現一些概念,遊依珊作品中先是排除了經驗世界的任何指涉物,去顯現我們面臨的漂浮感,所以它所顯現出的意涵自然不會是處於經驗潛意識下某種主體意識後的潛在自我意識。然而如果一個漂浮感不由潛在的自我意識的產生(以夢境方式或是違逆經驗世界的方式)來看待,那麼還有什麼其它的方式可以表達漂浮?對於同一個概念的意涵轉換,漂浮系列掌握了一個從知識論(epistemology)角度上,現代與後現代的觀念轉換而構成了她對於「漂浮」概念的內涵顯現於她的藝術當中,而有了與傳統超現實主義不同的意義。


《漂浮2017-5》 油彩/麻布 65x80cm 2017


「漂浮」系列中的超驗性真實

「漂浮」系列是以一種虛擬表達的方式,透過繪畫呈顯出超驗性的真實,並且強調繪畫中被虛擬出的逼真和被虛擬出的物質性,為了讓個人的超驗性可視化,遊依珊藉由感知與想像力,將這些類似顯微鏡下被放大的物質,切斷的與外界外在世界的牽連,單純的將對於當代時空的感受力具象化,塑造出遊依珊心目中被虛擬的逼真,而這些應當是在顯微世界才會發生的性質,成為另一種被虛擬的肉身精神,而這種精神依託方式也恰恰呼應了網絡時代的美學特徵。


《漂浮2016-7》 油彩/麻布 91x116.5cm 2016


《漂浮2015-8》 油彩/麻布 130x162cm 2015


迷幻與真實的界限

源於正統的學院訓練,遊依珊對於繪畫媒材的使用累積了多年的心得.經過反覆的時間,漂浮系列所承載的並不是某種複雜的繪畫技術,而是更加關注油畫才獨有的迷幻感,善用色粉與油料的交迭渲染,鋪陳出視覺的新意。透過迷幻感的運用,將突破思想自由的無形傳達給我們身處的有形世界。

這個迷幻感在遊依珊的作品中並不是單純的脫離現實,而是對於現實的超越。這種超越的性質在她的畫作中除了抽離了現實世界,而去另立了一種虛幻的真實性。這個經由工具時代才能產生的迫近之美,和柏拉圖傳統以來的理念之美有著傳承深化的效果,即使它是虛擬出的美,卻不是模擬日常物質的形象,因為它的虛擬直觀是最接近理想理念型態的美,因而也有了最真實的存在性質。


《漂浮2020-1》油彩/麻布 130x162cm 2020


《漂浮2018-10 》油彩/麻布 65x80cm 2018


後現代古典的當代辯證

遊依珊將漂浮系列定位為後現代古典的當代辨證。在全抽象的結構中,自然而然地體現了古典繪畫的素描思維。即使畫面中的物質元素是虛擬迷幻的,卻因為光線感與空間感的運用而顯得真實,讓物質游離在真實與虛幻之間,進一步的呈現出被虛擬的逼真。

《漂浮2018-7》油彩/麻布 165x200cm 2018


《漂浮2017-15》油彩/麻布 130x162cm 2017


《漂浮2015-9》油彩/麻布 95x95cm 2015


《漂浮2017-11》 油彩/麻布 165x200cm 2017


《漂浮2017-6》 油彩/麻布 120x104cm 2017


《 漂浮2019-10》 油彩/麻布 165x200cm 2019


對於遊依珊而言,繪畫創作是情緒抒發及精神寄託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具有神聖性的生命實踐。至今已發展超過五年的「漂浮」系列是一個「多次轉喻」的過程。在虛實、物我、緩急、輕重之間,記錄下了感性自我存在與環境時代社會等等壓力條件下所形成的精神狀態,並且從直觀的虛擬去構築「超越現實著知」的理想烏託邦,遊依珊捕捉了個人化的情感經驗,將之物質逼真及虛擬化,形塑出心目中的烏託邦。

《漂浮2017-13》油彩/麻布 165x200cm 2017


《夢的飄浮》遊依珊個展 凱基銀行中山分行 多納藝術 2020

《崩壞的載體》遊依珊個展 屏東美術館 臺灣 2016


《虛擬的詩性》遊依珊個展 水色藝術工坊 臺灣 2017

相關焦點

  • 「藝術中國」——遊依珊繪畫作品鑑賞
    囈想」,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臺灣聯展2019, 「無象」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M50畫廊,上海,中國2019, 「如空華然」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畫廊,上海,中國2019,「花橋國際藝術展」,桂林市立花橋美術館,貴州,中國
  • 「藝術傳承」——吳晗藝術作品鑑賞
    「藝術傳承」—— 吳晗藝術作品鑑賞個人簡介> 吳晗 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學歷,師從侯志江教授,河北省油畫學會會員,河北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2017年油畫作品《竹影》入選廈門金磚五國美術作品交流展,同時《宏村河邊的農家》被廈門水鼎美術館收藏 2017年油畫作品《前南峪村口》在邢臺市首屆青少年書畫大賽青年組三等獎2017年油畫作品《前南峪村口》參加河北省青少年書畫大賽獲入圍獎
  • 「藝術傳承」——徐樂傑書畫作品鑑賞
    「藝術傳承」——徐樂傑書畫作品鑑賞 徐樂傑,字:空墨;廣西桂林人作品以傳統畫為主。 自幼喜愛國畫創作,從6歲開始自學畫畫,16歲跟民間藝人學習過3年,19歲以後就自己鑽研繪畫。 一心鑽研繪畫,幾十年如一日地創作,遍遊各地寫生,不斷探尋與自然的對話,經多年專研探索在國畫方面頗有建樹,擅長山水、花鳥、人物等。 正所謂,意為法之主宰,法為意之兵車,相互生發,方有好畫。
  • 「藝術中國」——張迎迎繪畫作品鑑賞
    2020張迎迎部分藝術作品鑑賞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線 上 展 示 畢業後筆耕不輟,其書畫作品連續在《鹽城銀行業》、《紫藤花開.33印記繪畫作品集》、《2014紫藤花開校友作品收藏與公益拍賣作品集》、《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員工書法美術攝影作品集》等眾多刊物雜誌上發表。曾多屆擔任蘇州工藝美院鹽城校友會秘書長。
  • 「藝術傳承」——張森書畫作品鑑賞
    「藝術傳承」—— 張森書畫作品鑑賞 自幼喜愛畫馬,摹習悲鴻大師水墨奔馬多年,後又經中國文聯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尹瘦石先生,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長劉勃舒先生指點,畫技日進有功。1991年10月張森首次在煙臺美術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張仃先生、阿老先生、田零先生均題詞祝賀,中國美協前執行主席王琦先生、戴澤教授等給張森題詞。 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書畫大賽、均獲不同嘉獎和榮譽稱號。
  • 「藝術傳承」——楊建民書法作品鑑賞
    原標題:「藝術傳承」——楊建民書法作品鑑賞 ; 《中國書法家作品選集》《中國名家典藏》《書法聯展作品精選》《湖北省書法篆刻家作品集》,《藝術人物》中國美協、中國書協 20 人書畫集,《中國翰墨藝術· 2017 名家書畫作品集錦》第一卷等。
  • 「藝術傳承」——鍾躍書畫作品鑑賞
    「藝術傳承」——鍾躍書畫作品鑑賞
  • 「藝術中國 」——呂傑繪畫作品鑑賞
    2018年3月30日——藝術評論《畫家,為誰辛苦為誰忙》與水墨作品《夯沙水寨村》發表於湖南日報/湘江藝風/藝苑雜談,新湖南/華聲在線。當繪畫作品討好大眾審美,為了賣錢,繪畫就沒有藝術自由,繪畫價值的認可度左右著繪畫藝術自由。繪畫就是商業活動,繪畫作品與商品就沒有本質區別;繪畫產品就成了需要考慮營銷的商業行畫。這些作品的藝術層面充其量在所謂的好看的高度,大多在譁眾取寵、照片式再現的層面。
  • 「藝術中國」——凌建平書畫作品鑑賞
    現為中宣盛世國際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一級工藝美術畫師,中國楹聯學會中宣盛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理事,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華夏行萬裡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株洲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捐贈作品《黃雀葡萄》被中國博物館收藏。
  • 「藝術中國 」——程化民繪畫作品鑑賞
    ,源於他深厚的繪畫功底和藝術修養。同時他注重從中國民族藝術中吸收營養,不斷豐富自己的創作手法。他欣賞國畫,喜歡書法,在繪畫時會有意無意中他的用筆(或刮刀)有力度、有拙味。用色厚重而鮮亮,明暗對比強烈。布局有疏密,見留白。這些民族藝術元素的吸取,使他的作品更耐看,更符合國人的欣賞習慣。
  • 「藝術傳承」——勞曉燕藝術鑑賞
    「藝術傳承」——勞曉燕藝術鑑賞崇美崇真,寫物傳神 ——中國書畫家勞曉燕 勞曉燕(水墨琴音),祖籍浙江,自幼熱愛美術,先後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和廣州書畫專修學院。 國畫《惜華年》,《香遠風清》,《清池閣閣叫平安》等多幅作品參加了2020年6月在東莞展出的「荷韻情緣」嶺南名家寫荷畫荷書畫作品展。
  • 「藝術中國」——朱莉燕繪畫作品鑑賞
    朱 莉 燕 簡 介Zhu Li Yan,1977年生,2000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美協會員,現任職於福建省青年畫院。曾參加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九屆全國體育美展、第八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第二屆全國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
  • 「藝術中國 」——李國寶繪畫作品鑑賞
    李國寶繪畫作品集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線 上 展 示 1991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進修,主攻花鳥畫兼工山水畫的學習和研究。深得導師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筆耕指導,系統的學習中國畫理論及繪畫的技術方法,對中國畫藝術規律有了較深入的掌握和研究。在此期間又遵循導師指導,深入生活、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進行寫生採風,為中國畫的創作收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多年來創作了近幹幅的畫作。
  • 「藝術中國」——張萬平繪畫作品鑑賞
    自幼喜好繪畫,1989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主攻國畫專業,畢業作品曾於中國畫研究院展出。他的作品如其人一樣,以美而厚實,使人眼前一亮。十多年後,我們同在駿轉書畫院成了忘年交,因而對他書畫藝術的造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不僅成為書畫名家,更是用他的作品作了精彩的寫實和注釋。張萬平老師,1957年出生於上海,自幼喜好繪畫。1989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主攻國畫專業,畢業作品曾在中國畫研究院展出。
  • 「藝術中國 」——姚樹昭繪畫作品鑑賞
    中國夢》入選第九屆「民族百花獎」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中國畫),作品被內蒙古通遼市博物館收藏。包括他的藝術創作思想和藝術創作實踐。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看他的繪畫作品很容易讓人聯繫起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 「藝術中國 」——李國寶繪畫作品鑑賞
    李國寶繪畫作品集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線 上 展 示    李 國 寶    個人簡介  1991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進修,主攻花鳥畫兼工山水畫的學習和研究。深得導師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筆耕指導,系統的學習中國畫理論及繪畫的技術方法,對中國畫藝術規律有了較深入的掌握和研究。在此期間又遵循導師指導,深入生活、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進行寫生採風,為中國畫的創作收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多年來創作了近幹幅的畫作。
  • 「藝術中國」———王功學繪畫作品鑑賞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歷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高研班王功學油畫名家工作室導師;2O17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高研班設立「王功學油畫創作專項課題」;文化部中國徐悲鴻畫院油畫院院長;中國美術院常務副院長兼油畫藝委會主任;中央電視臺「中國魂」美術作品展評委;北京人民大會堂最大的畫《長城雄姿》(8米X36米)的創作者,東北師大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俄羅斯造型藝術研究院院士丶2015年受邀參加聯合國&34
  • 「藝術中國」———王南雲繪畫作品鑑賞
    王南雲繪畫作品集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線 上 展 示 繪畫藝術是人格修養的再現,有平和淡泊的心情,才會用心去作畫,志、氣、意惟心是求,脫略形跡,才是藝術的極致。高貴的單純性,平易的偉大,純樸的人生才是藝術的人生。二十世紀中末,至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的相當一段時間,中國書畫家處在竟走時代。眼下似乎還看不出誰是「天下第一」。「第一」即是大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大師的形成,必然是「水到渠成」。王南雲的作畫應該是天性使然,把繪畫變成了時代的永恆。
  • 「藝術中國」——李小鵬繪畫作品鑑賞
    ,自貢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輕化工大學丹青書畫協會副會長,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省市級書畫展覽及收藏,作品曾發表於《現代藝術》等期刊。《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19年作品《行、像》入選2019年自貢市,阿壩州山水相連美術作品展。《四川省文化館》2019年作品《時光、流逝》獲第十屆中國高校美術作品學年展大學組優秀作品。
  • 「藝術中國」——翟玉香繪畫作品鑑賞
    翟玉香繪畫作品集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線 上 展 示 先後師從於花鳥畫家李波、陶瓷大師羅曉東、現代工筆重彩唐秀玲、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畫家李鐵生教授,系統全面的學習了寫意花鳥、工筆重彩、宋畫臨摹、山水等中國傳統繪畫的技巧技法及理論。2014至2016進修於唐秀玲現代工筆重彩研修班,2017年入清華美院,為李鐵生山水畫創研室畫家,現主傳統山水。其作品意境閒雅,注重傳統,筆墨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