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2月8日訊(記者 羅鵬)2017年古生物學有哪些新發現?哪些又有了重大進展?今天,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古人類頭骨長啥樣?最古老樹木如何生長?1.3億年前鳥類尾骨尾羽如何演化?……在2017年度的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分別給出了答案。
似叉骨祖翼獸(Maiopatagium furculiferum)復原圖
先來看看這十項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
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
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
一件發現於侏羅紀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型化石
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
中國許昌發現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化石
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
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
解密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
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揭示白堊紀蘑菇多樣性及最早的社會性寄生
晚二疊世木材蛀孔展示了一個複雜的生態關係網絡
據了解,「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雲南大學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後口動物)、古無脊椎動物(腕足類)、古脊椎動物(恐龍類、古鳥類、早期哺乳類)、地質微生物、早期陸生植物、白堊紀琥珀動物、古植物與古生態和古人類等多個學科領域。
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王永棟研究員介紹,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有助於推動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據悉,這次是中國古生物學會連續第二年評選和發布「十大進展」,不僅有助於探究生命起原和演化的奧秘,同時具有一定的科學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