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王子悉達多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證悟成佛,並在未來的四十幾年中不停地向世人傳法,最終仍不可避免的老去並死亡,即圓寂。
從這個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也是凡人,並沒有超越生死,儘管他已經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已經覺悟成佛,但依然還是跟普通人一樣經歷生老病死。
據佛教經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到了晚年,有幾件事讓他的身體的狀況突然下降,即:
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相繼去世。
二、釋迦的故鄉迦毗羅衛國在戰爭中也遭滅亡。
三、僧團的內部不斷分化,因為用大歷史的眼光來看,釋迦牟尼佛的慈悲與傳統印度宗教的苛刻修行之間一直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分化,不可避免,也是一種必然。
因此,在古印度的王舍城郊外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也跟普通人一樣,想回到故鄉看最後一眼,開始人生最後一段旅程,那時,門下的弟子只有阿難陪著他。
在歸鄉的路上,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儘管這一生,他已經說了很多法,即後來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但事實上也可以說「無法可說」,也就是說,因為真正的法,本來就無法言說,不管再說多少年,也無法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說出來。
但是他在歸鄉的途中,仍然向一個又一個村莊說法,在其中的一個村莊,他在向一個普通鐵匠講法之後,接受了鐵匠的布施,即鐵匠為他做了一頓飯,而這頓飯中,卻意外的某種不知名的毒蘑菇,釋迦牟尼佛吃了之後,身體徹底衰弱了,但他並沒有責怪鐵匠,反而讓弟子們也不要責備他,並讚揚了他真誠供養之心。
在拘屍那揭羅的兩棵沙羅樹之間,釋迦牟尼佛知道自己已經接近死亡,在回答了最後一位修行者的提問之後,那天夜裡,就死去了。
這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的圓寂,在整個過程,並沒有想像的驚心動魄或者天地變色那樣的情況出現,他不過是跟普通人一樣,平靜的死去,走完生而為人的所有人生歷程而已。
換句話說,真正的佛祖,即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後人想像的那是一位無所不能的神,恰恰相反,他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以認識了世間所有真相那樣的目光,平靜的看著世間的一切變化,並融入了這些變化。
對於他來說,這些變化才是最真實的,甚至可以說,這些變化就是他自己。
也可以說,天地萬物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他的本身就是天地的一切萬物,他跟萬物之間本來就是一體,從不分離。
他看到宇宙從無始時來,也向無終而去,人的身體和意識都是宇宙在一部分,跟天地萬物的本質是沒有任何不同,這就是真相。
他回顧一生以來,所有的修行與證悟以及幾十年的傳法歷程,那些能夠證悟的,早已證悟,那些還沒有證悟的依然在證悟之中,而這些對於他來,已經不再重要。
但是這並不是說,他不再關心眾生的解脫,相反,此時此刻的他更加關心眾生的解脫,只不過這個關心已經超出了這個身體的束縛,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即他所傳的法,已經有所傳承,不但依靠他一個人繼續就法了。
在往後的時間,無論世間如何變幻,他的法已經永恆,不再受時間、時空、身體或地域的限制,至於有沒有來生或者來生是誰,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他閉上眼的那一刻,《佛陀傳》如此說:"那時候,沙羅雙樹雖非開花時節卻鮮花盛開,這是為了供養如來而降注如來之體,又有曼陀羅花降自虛空,這是為了供養如來而降注如來之體"。
也就是說,儘管他的身體已經死亡,但他的法卻已經永恆的存在,換句話說,對於他來說,法才是真我。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無量壽經》《法華經》《楞嚴經》《心經》《佛說阿彌陀經》《圓覺經》《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