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巨頭不堪虧損集體退出電視製造業 東芝關停大連廠

2020-12-18 觀察者網

隨著日企紛紛遭遇虧損之痛,甩掉一直虧損的電視業務成為日本家電巨頭們的首選,而且腳步正在加快。這其中,東芝關停大連工廠只是一個縮影。

曾經以電視作為市場敲門磚的日系企業,早在努力抹去市場對其作出的「家電企業」定位,多元化已經成為了普遍選擇。現在,退出家電製造業的日企到底去了哪裡?日企們資產輕量化運營的戰略已越來越徹底,而忙於在國外開辦工廠的中國彩電巨頭們,將如何面對進入微利時代的電視製造業?

日本家電巨頭不堪虧損集體退出電視製造業 

否認電視業務收縮

「這只是個900人的工廠,而且產品只供給日本市場。這個事情其實非常小,對中國市場根本沒有影響。」12月5日,東芝相關負責人對記者確認了大連工廠將停工並終止運營的消息。

此前,東芝中國在其官網發布公告,宣布主要供應日本市場的電視生產基地大連東芝電視有限公司將於今年12月末停產並停止經營。

這已經是一個多月內,東芝砍掉的第二個海外液晶電視生產基地。10月29日東芝宣布,將位于波蘭的主要供應歐洲市場的液晶電視生產基地,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臺灣代工巨頭仁寶。交易據悉將在明年1月完成。

關閉大連工廠並不是突然的決定,東芝早已宣布計劃關停三個海外電視工廠中的兩個,而關閉後,東芝在海外也將僅有印尼一處液晶電視生產基地。

關閉電視工廠的目的依然是為了盈利。東芝表示,通過這次中國生產基地的調整,將進一步削減固定成本,以達成2013年下半年度實現盈利的目標。此外,東芝還計劃在本財年結束前,將對電視業務部門裁員50%。

但東芝並不認為自己接連瘦身電視業務之舉,是在進行電視業務的收縮。東芝相關負責人對記者強調,全球的液晶電視銷量現在都在減少,東芝只是根據市場的變化,對影像業務進行整合,而不是收縮。

然而市場的變化卻不僅僅在歐美,東芝電視在日本本土的銷售也遭遇停滯。

今年5月8日,東芝發布了2012財年報告,其中電視業務出現了5億美元的虧損。財報將虧損的原因歸結於,日本國內電視以及PC市場不斷縮窄,導致2012年銷售量出現大幅滑落。而在今年剛發布不久的半年報中,東芝表示由於液晶電視以北美為中心出現減收,電視與PC業務已出現了將近100億日元(約0.98億美元)的虧損。

集體退出電視製造業

日系企業曾經以電視作為市場敲門磚

事實上,關閉海外電視工廠的並不僅僅只有東芝,進入微利時代的電視業務,普遍成為了導致日企虧損的重災區,而在虧損中掙扎已久的日本消費電子巨頭關掉海外電視工廠的舉動已經屢見不鮮。

索尼早已在2009年和2010年,便分別將位於墨西哥和斯洛伐克的兩家電視工廠賣給了鴻海;而仁寶也早在2009年便成為夏普在臺灣的代工企業;今年4月,便有消息稱夏普打算賣掉自己在海外的全部四個電視工廠,其中包括南京工廠;10月31日,松下董事會正式宣布退出等離子市場,而此前早已停工的上海等離子電視組裝工廠則在去年11月便進行了停工清算,並將相關資產遷移到了松下在山東的液晶電視生產工廠。

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些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們並不打算完全退出電視業務,他們打算徹底退出的只是電視製造業。儘管今年以來日本品牌在全球彩電市場中的份額繼續下滑,但份額卻不容小覷。

日本總務省在今年10月23日發布了一份國際競爭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日系液晶電視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為25.3%,等離子電視的全球市場佔有率則為23.2%。

在此情況下,代工成為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們電視業務資產輕量化的普遍選擇。

據東芝此前公告,東芝視頻業務的海外生產委託比例將由目前的40%提升到2014年度的70%。其中由大連生產的供應日本市場的機型將陸續轉為代工生產,而東芝在國內的電視生產則早已由TCL貼牌代工。

東芝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東芝在2010年就和TCL合資成立東芝視頻公司,負責東芝電視在國內的銷售。

一直在重組電視業務的索尼,退出製造業的程度則早已超過東芝。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索尼電視有70%-80%都是通過ODM貼牌代工的。「國內市場上的索尼電視,大部分都是富士康在煙臺的電視生產基地生產的,富士康在東莞的工廠也有一部分。」

而夏普在中國則早已和南京的中電熊貓合作,建起夏普在中國的唯一一個平板電視組裝工廠。而在2012年與鴻海達成合作後,原夏普大中華區CEO菅野信行就曾表示,以後部分夏普中國的電視將由鴻海公司負責組裝。

「輕資產運營能降低物流和生產成本,減少開支,減輕電視業務帶來的包袱。」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卓賽君對記者表示,關閉海外工廠使用代工的輕資產運營,對於全球電視銷量下降又陷入虧損的日企們來說,跟砍掉虧損業務有本質區別。「減肥和割闌尾怎麼能一樣呢?」

日企去哪兒了

曾經以電視作為市場敲門磚的日系企業,早在努力抹去市場對其作出的「家電企業」定位,多元化已經成為了這些巨頭的普遍選擇。

「東芝其實並不能算是一個家電企業。東芝在中國有基礎設施、電子元器件、數碼以及家電四塊業務。而家電在全球業務的比例也就是10%左右。」東芝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東芝2012年財報顯示,其總營收為58003億日元,而家電收入則只有5915億日元,確實只佔一成左右。

東芝在關停大連工廠的同時,宣布以35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的固態硬碟製造商OCZ;東芝在福州馬尾投資1.8億元興建的中國照明生產總部目前正在建設之中,預計明年投產;而對於大連工廠空置的廠房和土地,東芝表示,將考慮用作醫療器械和工業電機等產品的生產基地。

堅守消費電子領域的索尼也早已將自己的業務延伸至產業鏈的上下遊,包括內容製作,移動、影像、遊戲成為三大核心電子業務領域。而在2013財年半年報中,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索尼銷售收入增長的重要原因。

夏普發布的2013年到2015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中,健康醫療、機器人[-0.75% 資金 研報]、智能住宅汽車、水和空氣安心工程和教育領域,成為新確定的發展領域。

卓賽君對記者說:「日本企業把不必要的生產成本砍掉是一件好事,這有助於它們將資源向有優勢的領域集中。」

電視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日企們資產輕量化運營的戰略已經越來越徹底,而正忙於在國外開辦工廠的中國彩電巨頭們,是否也將面臨這一天的到來?

相關焦點

  • 東芝電視業務129億日元賣海信,下一次賣電腦嗎?
    11月14日,日本電子業巨頭東芝發布出售電視業務公告,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簡稱TVS)95%的股權正式轉讓給海信集團,轉讓金額暫計為129億日元(約7.5億人民幣),預計於2018年2月底後完成全部轉讓手續。
  • 日本電子產業首次陷入貿易逆差 老牌彩電告別中國
    曾是日本電子產業火車頭的電視機在2013年1-9月出現了1100億日元的貿易逆差。松下在日本國內銷售的產品大多從馬來西亞等國進口,東芝則已將波蘭彩電工廠出售給一家臺灣企業,其大連的工廠也將在年底關停,原來在全球的三大彩電加工基地將僅剩下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家。儘管在日本市面上仍以日本廠商的品牌為主,但產品本身基本都已在海外生產。
  • 日本家電巨頭集體賣身 背後福禍兩相依
    2016年春季至今,幾年前大陸企業大舉收購日本家電企業的波瀾再次上演,這次收購方中加入了臺灣企業:先是美的集團收購了東芝的傳統業務白色家電業務,近期鴻海收購夏普更是震驚業界。  其實不僅是這兩家日本家電企業,從陷入嚴重虧損的夏普到松下,再到連品牌都煙消雲散的三洋電機……許多名噪一時的日本家電業似乎近年來均日漸凋零。
  • 日本製造業的圖騰 如今朝不保夕
    )的東芝,很長時間都是「日本製造」的代表,日本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都誕生在東芝的車間。相形之下,日立、松下和索尼等日本其他家電巨頭,不過是後起之秀。  特別是2006年,東芝斥資5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的全球最著名的核電設備公司——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使其成為最被看好的日本企業之一。
  • 美的收購東芝 日本「白電三巨頭」一天內兩家易主 中企買來值不值?
    繼鴻海精密工業3月30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斥資3890億日元收購夏普三分之二的股權後,當日晚間,美的集團發布公告稱,經交易雙方協商一致,美的擬以自有資金約 537 億日元(約合 4.73 億美元)收購東芝所持白色家電業務80.1%股權。至此,日本「白電三巨頭」中的兩家在一天之內易主。 美的收購東芝家電業務,最大價值在於為美的贏得了日本市場。
  • 東芝再曝財務造假醜聞 日本百年企業13年間發生了什麼?
    目前,東芝正在逐漸剝離電視、白色家電等業務,轉向專注於能源、半導體和基礎設施三大領域。去年,東芝爆發了時間跨度長達7年、三任社長參與、造假金額達19億美元的重大財務造假醜聞。東芝從2008年到2014年底,虛報了2248億日元(約120億元人民幣)的稅前利潤,超過了這七年間稅前利潤的三成。今年3月,東芝又發現了涉及通訊業務的財務造假問題,虛增利潤58億日元(約5100萬美元)。
  • 日本兩股力量構成威脅 索尼電視日本承壓
    近日日本畫質學會副會長麻倉憐士,針對電視市場中4K與8K電視的銷售前景進行了分析。麻倉先生認為隨著電視製造業硬體、軟體成熟度增加,電視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變得更有魅力了。日本電視製造業傳統巨頭,例如夏普除了液晶電視的製造之外,也專注於有機EL電視(OLED)的開發,東芝通過與服務商進行雲服務的合作,致力於提供最新的影像解決方案,以及發布有機EL電視液晶電視和8K電視的LG。這些都讓索尼在日本電視市場中飽受威脅,最直觀可見的數據就是索尼的財報。
  • 東芝擬將家電業務售美的 外媒:日電器業夕陽西沉
    參考消息網3月16日報導 外媒稱,日本電器業夕陽西沉,繼夏普(Sharp)被臺灣鴻海集團收購後,又有消息稱,另一品牌東芝(Toshiba)也準備將其白色家電部門賣給中國家電巨頭美的集團。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16日報導,日本方面有評論認為,這一連串收購行動,反映日本已徹底退出與中國在亞洲家電業的惡性競爭,進而掀起這個領域的大洗牌。《日本經濟新聞》15日報導,東芝決定在今年年中,以數百億日元脫售其業務,其中有關總名稱為「Life style」的家電部門準備出售給中國美的集團。據報導,雙方洽商已進入最後階段,成交價在一百億日元左右。
  • 收購日本東芝電視,年收入高達1110億元!網友:有料
    在在家電行業我想大家肯定第一想到的是格力,海爾等品牌,畢竟品牌的廣告打得好,格力則是多次選擇同大明星合作成龍也是格力的早前代言人,所以大家對於這品牌當然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有這個樣的一個品牌在海外則是發展的相當好,堪稱中國的家電行業的一個名片,這個品牌就是海信。
  • 順德家電:從一颱風扇開始的廣東製造業傳奇
    桂洲柴油機配件廠研製的電風扇第二年就實現了量產,並開始出口創匯。更多鄉鎮企業瞄準這個新產品。北滘公社電器廠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廠的前身曾從事塑料、汽配等行業。1980年,企業轉向家電行業,成功生產出第一臺臺扇。看到產品上市後行情不錯,企業帶頭人何享健鬆了一口氣。
  • 日本家電巨頭,「藏」在中國43年,在格力美的眼皮下,賺走5300億
    文:周周 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的電子電器行業在我國贏得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日本品牌一度是知名品牌的象徵,例如索尼、東芝、松下、富士通、夏普等。
  • 東芝被美的競購 中國企業比10年前強在哪?
    【中國家電網訊】繼夏普全盤售賣給代工大王臺灣鴻海集團後,又一家日本家電企業東芝昨(15)日傳出將出售家電業務,其中與東芝接洽的企業包括中國兩家企業美的集團與創維集團、一家土耳其企業阿奇立克(ARCELIK),繼而中國企業國際化併購再掀高潮。
  • 日本房產崩潰後,日立東芝等白色家電甩賣中國,無奈還是戰略?
    其次:日本通過海外資產,成功避險,重構全球產業鏈優勢。主動的刺破只是為了更好的生長。房地產衰退後,日本拋棄了傳統家電,拋棄了重工業,轉向機器人、智能製造、材料、化工等核心製造業,日本投資在海外再造一個日本,全球產業鏈布局日趨完善,通過投資來分享海外增長蛋糕的格局日趨突出。
  • 我們熟悉的東芝公司就要一去不復返了
    本月初,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東芝、富士通和從索尼獨立出來的VAIO三家公司就整合個人電腦業務一事進行商討。如果合併事宜完成,將超過NEC聯想集團,成為佔據日本國內最大份額的個人電腦公司。NEC聯想日本集團是聯想組建的合資公司。  有關合併的投資事項,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三家分別出資3成左右。這也是東芝為挽救電腦業務而做出的重組努力。
  • 順德家電經歷的兩大轉折 智能家居熱潮下的集體遷移
    中國家電看廣東,廣東家電看順德。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0胡潤中國10強家電企業》榜單顯示,來自佛山順德的美的、新寶以及格蘭仕入圍全國前十,彰顯出順德家電製造業的強勢。
  • 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廠商東芝看好電動汽車動力晶片
    據國外媒體報導,半導體製造商東芝和重電機製造商富士電機株式會社(以下簡稱 「富士電機」)將向電動汽車動力晶片投資近 20 億美元。
  • 深度:家電併購黃金時代落幕|家電企業|家電行業|家用電器|併購|...
    其實,家電廠商收購一家電梯公司並不奇怪,日本的東芝、日立等家電巨頭就擁有自己的電梯業務。但對於我國的家電巨頭來說,以電梯為切入點的併購案卻在少數。主要原因在於,我國家電產業的起步較晚,早期的收購更多屬於產業上下遊併購或同行同品類收購,尤其是後者居多,主要目的是為了完善自身技術及業務、拓展海外市場,這也使得我國家電巨頭一度上演了數年的海外併購大戰。
  • 傲慢與偏見 日系手機退出中國市場原因
    2005年3月,東芝與普天分手;2006年3月,三菱揮別中國手機市場;2006年年初,松下宣布退出GSM手機市場……  為什麼擅長抱團作戰,在家用電器、消費電子、數碼產品等領域取得驕人業績的日本製造業,在參與中國手機市場的爭奪中,卻慘遭滑鐵盧?
  • 東芝工廠產能翻了兩番!中資企業的猛藥「盤活」了古董日企
    東芝曾是家電行業叱吒風雲的元老,在日本首發了許多產品,例如電晶體電視與微波爐、彩色影像電話、DVD機,等等。然而,家電僅僅是東芝「綜合機電企業」板塊下的一個部門,架構臃腫、決策鏈條過長、經營效率較低等問題,讓東芝家電跌落神壇。2016年3月,美的收購了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股權。
  • 一年倒閉97家規模紙企 紙箱廠直面巨頭調價如何應對?
    通過數據可以看到,通過關閉不良企業,造紙廠營收、利潤相應下跌,但庫存、負債率、虧損企業數卻並沒有減少,行業總資產還逆勢增長188億元。其背後的意義不言自明:在需求總體下行的2018年,這些「消失的造紙廠」並非徹底消失,而是被大魚吃小魚,變成了其他造紙企業的養料;由於庫存、負債率、虧損持續擴大,2019年,造紙行業必然將會面對更加血腥、更加激烈的行業兼併。  造紙產能的整合,才只是剛剛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