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時代的文人雅仕,其實大抵都有著相當的藝術審美品味,民眾富足後,大多將素日珍藏的藝術品陳列擺放,以供觀賞把玩。如今,愈來愈多的時尚人士在家居裝飾時選擇博古架,雖然時代變遷,但我們的審美情趣其實是植於血脈的。
「博古」的意思即為「通曉古事古物」,成語就有「博古通今」一說。將陳列古玩珍寶的櫃架稱作博古架,顯然是十分合理貼切的。由於博古架是一種格式櫃架,可同時陳列多件古玩珍寶,故又稱「百寶架」,「多寶架」。這些名稱,也都名符其實,恰如其分。
架中分為不同樣式的許多層小格,格內陳設各種古玩、器皿,故又名為「十錦槅子」、「集錦槅子」或「多寶槅子」。每層形狀不規則,前後均敞開,無板壁封擋,便於從各個位置觀賞架上放置的器物。
博古架始見於北宋宮廷、官邸。最初,只是安放在大庭,以後隨著在上層社會的流行,特別是明代,博古架進入有文化的、殷實的大戶人家之後,博古架也就從大庭、客廳逐步進入內廳和書房了,及至清代,博古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興盛時期,連民間也普遍出現了博古架,並與清扶手椅同被公認為是最富有清式風格的家具之一。
博古架步入普通人家後,逐漸開始「減肥」,體制因室制宜,小者盈尺,可置於桌案之上作為擺件。一般文人雅士書齋內的博古架以精緻見長,安放的古董不一定很名貴,偶爾也放些精心製作的小盆景及形態各異的湖石。
博古架的取材,早期是用松木、楠木,後來改用櫸木、酸枝木、花梨木、柚木,甚至紫檀木。一般說來,明式的多用黃花梨,色澤較淺,木紋明顯;清式的多用紫檀木、雞翅木,色澤較深,一般說明式的工藝水準比清式的更高。
因有博古架的存在,室內空間的層次感更強,更能表達主人的文化素養,氤氳著濃濃的風雅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