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承載厚重的人文、歷史、社會價值

2020-12-20 人民網

廣義地講,只要如實記錄身邊的人與事、景與物,都屬於紀實攝影,它們雖然較為零散、碎片化,但拍攝者和存世數量最為巨大,蘊藏著最為豐富的社會生活信息。在專業攝影領域,很多攝影師長期專注於現實世界中具有社會歷史價值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通過深度採訪與調研,全面、系統、生動、誠實地進行圖文記錄與展示,記載和傳承的豐厚歷史會在歲月沉澱中散發出時間的芬芳,紀實攝影的概念、範疇和價值也越來越明晰。當今時代,人人都是攝影師,拍攝傳播便利及時,為時代造像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攝影的價值漸趨超越其本體意義,成為厚重的人文、社會、歷史價值的視覺承載。

紀實攝影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的視覺見證

從個人無意識、碎片化的影像記錄,到組織嚴密、目標明確、系統全面的深度追蹤,紀實攝影體現出見證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價值。個人生存狀態、家庭生活變遷、社會文明進程、國家發展歷程、時代步伐變遷等,紀實攝影建構的「記憶銀行」,延伸了人們的視覺感官,為我們提供了生動逼真的歷史見證。

個人生活影像是日常生活、瑣事要事的零散記錄,個人一生的影像匯集卻能見證其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也能見證個人生活時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個人家庭影像具有相對系統性,普通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能夠折射出整個社會、國家和時代的發展歷程、潮流和趨勢。如在廣東東莞長安鎮開照相館的賴汝強、盧雪蘭夫婦拍攝的家庭相冊,從學攝影、戀愛、成家,到子女成長、家庭發展,一拍就是40多年。長期、系統拍攝的私人化家庭相冊,無意間留下了真實鮮活的視覺記憶,管窺著改革開放歷程的滄海桑田,成為社會發展、時代變遷的縮影。

攝影師有意識的、系統深入的專題拍攝,拓展了紀實攝影記錄題材的研究領域,挖掘出紀實攝影內容的價值內涵,在時代烙印的社會記憶中,闡釋了社會進程的歷史動因和制度變遷規律,為世人留下了彌足珍貴、影響巨大、意義深刻的視覺檔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篇章均留下了豐富生動的影像文本,演繹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崛起強大的生動註腳。攝影家汪強持續40多年拍攝的《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小崗村》,見證了安徽鳳陽小崗村通過「包幹到戶」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序幕的壯舉,記錄了鳳陽地區農村改革發展中,農民生活富裕、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的變化,突出了中國農民自主探索創新的精神。在農民個人命運的沉浮、坎坷、徘徊和奮進中,折射出國家政策的變遷、國富民強的歷史動因。攝影家周順斌的《深圳,從一九七八開始》,見證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化城市,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開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此外,攝影家原瑞倫拍攝的《延伸的鐵軌》、攝影家劉英毅拍攝的《北京的城與路》等作品,都是通過長期持續深入的關注和拍攝,處處見證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歷史轉折和時代步伐。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新華社記者們對國慶典禮的全景記錄,更是大國崛起的見證,國家發展、社會轉型中的風雨歷程給人們留下了歷史記憶,激勵著人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問題紀實是推進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動力

任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社會問題,甚至矛盾和衝突,一些社會責任感極為強烈的攝影家對此予以了重點關注,他們呈現給公眾的就是問題紀實攝影。問題紀實攝影通過社會問題的視覺呈現引發公眾和政府的關注,有利於喚醒公共意識,促進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探索,促進相關政策措施、法律法規的制定,是推進社會變革、發展與前進的重要動力。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但社會轉型、經濟急速發展過程中各種問題也不斷出現,如留守兒童、農村貧困、環境汙染等,很多攝影師不畏艱難,深度挖掘問題的實質,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擔當。解海龍的《中國希望工程攝影紀實》就較為典型,希望工程由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於1989年發起,其宗旨是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起初,基金會無從下手,而攝影家解海龍的紀實攝影設想讓基金會看到了希望並給予大力支持。1991年年初,他用一年時間採訪拍攝了偏遠地區12個省區28個縣,100多所學校;隔年,幾十幅照片在各種媒體上廣為報導,那幅「大眼睛」更是成為希望工程的代表作品,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10月,「希望工程攝影紀實」圖片展同時在北京、臺北展出,其後,在全國各地進行了巡展,所到之處無不轟動,獲得社會各個層面的高度關注。自此,希望工程從開始的步履維艱轉而聲勢浩大地滾滾向前,獲得的捐款源源不斷、與日俱增、數以億計。1994年1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辦「跨世紀的鐘聲」大型義演,同時展出了解海龍56幅紀實攝影作品。2008年1月,解海龍在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希望工程攝影紀實》一書。截至2019年9月,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9.42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中國希望工程攝影紀實》突破了用攝影揭示社會問題的長期禁忌,其社會反響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紀實攝影通過各類社會現實問題的展現和解決,成為推進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動力。

紀實攝影是人類文明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

風俗習慣、文明遺蹟是人類活動痕跡,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然而,它們也在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演變、轉化,甚至消失。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收集與保存即將從地球上消失的習慣和人類記錄,紀實攝影留下的視覺文本最終會成為人類活動痕跡的珍貴記憶,凝聚著人類文明的民風民俗、人文景觀。中國有很多攝影家專注於這類題材的挖掘、呈現,起到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作用。攝影家莊學本(1909—1984年)曾用十年時間對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的九個少數民族進行大規模的拍攝,後來又用三年的時間考察了藏、彝、苗、納西等民族居住地區,其紀實攝影主要呈現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組織、生產方式、自然生態、種族特徵、宗教、習俗等。攝影家姜健的《場景》給人們展示了中原農村家庭的堂屋、臥室、牛棚、廚房等場景,場景中的床、桌椅、板凳、茶几、水壺、電視機、電風扇、櫥櫃、大門、對聯、年畫、掛曆等極具特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時代記憶。攝影家徐勇在1990年出版了一本攝影集《胡同壹百零壹像》,主要介紹北京的胡同。起源於元代的北京胡同是北京的人文血脈,然而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城市擴張,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的同時,很多胡同悄然消失、蕩然無存,紀實照片成為歷史中的寶貴記憶。這些攝影家在紀實攝影中所展示的對象,有些已然消失,有些正在消失,最終,紀實攝影將成為人類文明和文化遺產記錄、保護的視覺載體。

現實世界既紛亂雜蕪,又井然有序。人類社會既有公共秩序,又有私密空間。紀實攝影的題材既可以是物質世界的社會行為、文化遺蹟,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的自我感受、情緒宣洩和心靈追問,不同題材的紀實攝影所呈現出的價值意義不同。興趣、責任感、人生經歷各異的攝影家,對各自關注題材的探索涉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極大程度地豐富了紀實攝影的樣式和內涵,拓展了紀實攝影概念的範疇和邊界。紀實攝影的多圖結構和圖文互動,在深入剖析一個社會課題時形成的視覺檔案,已然成為可讀性較強的社會調查報告,並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歷史敘述的過程中,超越了單純的記錄與還原,成為歷史再造和社會改造的重要力量。紀實攝影的價值,早已遠遠超出攝影技術和藝術的範疇,而在社會學、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中熠熠生輝。

(作者:卜新章,系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相關焦點

  • 紀實攝影,返璞歸真,創造特有的攝影美感
    攝影按美學特徵可大體分為三類:藝術攝影、新聞攝影和實用攝影。紀實攝影列在哪一類門下呢?所謂紀實不是技術意義上的紀實,是社會紀實。有人認為它的首要目的不是創造審美價值,而是揭示社會問題,警世於天下,應屬新聞類的一個分支,類似於專題深入採訪。也有人認為它應歸屬於藝術攝影(藝術類中有兩大分之一創意和紀錄,社會紀實應歸屬藝術寫真)。
  • 上海書展·浙版書 | 浙江攝影出版社總編輯林青松:讀「大部頭」,讀出歷史人文的厚重
    全書以高清圖版展示董其昌的書畫精品及部分從未公開發表的作品,由故宮博物院多位知名專家撰文,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收藏欣賞價值。這是一項龐大的文化精品工程,是一部反映董其昌書畫藝術全貌和文人畫創作實踐的鴻篇巨製,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人文經典的整理、傳承、發展、弘揚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黃亦民紀實攝影廣州50年」攝影展今日在廣圖開展
    紀實照片記錄了50年的時代變遷。信時記者徐敏攝大洋網訊 老照片定格廣州舊時光。今天,「瞬間黃亦民紀實攝影廣州50年」攝影作品展將亮相廣州圖書館。廣州紀實攝影家黃亦民拍攝人文廣州逾50年,留下大量記錄廣州社會變遷的珍貴「瞬間」。177幅圖片、舊物件記錄了廣州變遷的點點滴滴,也承載了普通人的生活百態。「攝影既是我的生活,也充實了我的生活。」黃亦民是一名老廣州,在廣州生活了60多年,拍攝廣州有50年。
  • 李公明︱一周書記:紀實攝影與……人文主義者
    >(李文吉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在多年前就讀過,近日因為參加在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召開的題為「圖與史」的歷史圖像學研討會,在討論中涉及紀實攝影與「圖史互證」的問題,因此把這本書翻出來讀,略有「溫故知新」之感。
  • 如何拍出最能打動人的紀實攝影作品?
    紀實攝影是記錄社會發展過程,人類生存環境諸如此類的問題為主要目的。它的價值在於啟迪、警醒人們對所反映出來的問題的關注,它比起一般性的新聞報導具有更深的層次。 選題 紀實攝影最主要是選題,紀實選擇什麼樣的主題?
  • 每日聊攝影:紀實專題片攝影技巧是什麼?常見的有哪些?漲知識!
    隨著太陽升到左側並向右傾斜,這種類型的位置在一天的兩端提供了大量的變化,並且在晚上也提供了天文攝影。好了,說完第一個問題,我們再來解決一下第二個問題:紀錄片故事片的紀錄片技巧是什麼?小編覺得這個問題主要也分為四大類。先來說說價值意義和美學價值。首先,紀實攝影的出現是攝影本身的解放,也意味著攝影走出繪畫的唯一出路。
  •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終審名單公布
    2016年10月11日上午9時,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初審評選工作在同裡花間堂的麗則女學準時開始。就在前一天,各位評審老師從香港、從新加坡、從廣州、從北京等地趕至同裡,信守著我們這個約定。首先,阮義忠先生就這次攝影人文獎進行了開幕致辭:「第一個要感謝就是在座的七位初審評委,以及後面的終審評委,致以最高的敬意。
  • 《影像·心悟—人文地理攝影創作方法實例》正式出版發行
    此書是一本以創作實例形式全面講授人文地理攝影人才培養、創作思路、創作流程、拍攝技術、後期處理、社會價值的高等院校攝影教程,具有很強的鑑賞性、教育性和實用性。此書主要由序言、人文地理攝影人才培養、創作方法實例、創作闡釋和評論文章、探索實踐記錄等部分組成,涵蓋人文地理攝影理論研究、教育模式、創作實踐等領域。
  • 商子雍:讀薛勇的紀實攝影作品《西倉》
    商子雍與薛勇在論壇上 攝影/李連源 用鏡頭記錄歷史:一座城市的市井人聲 ——讀薛勇的紀實攝影作品《西倉》不過,辭書對歷史,還有另一種釋義:「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所以,眼下的現實也包括在這個過程之中,「歷史是昨天的現實,現實是明天的歷史」,故而,我以《用鏡頭記錄歷史》來評論薛勇先生的攝影作品,顯然就毫無不妥之處了!
  • 勞動密集型時代,打工者佔有兵自我身份認同下的紀實專題攝影
    社會紀實專題攝影,是社會紀實攝影和專題攝影的合併項,是指利用圖像為主要手段,對社會中的某一類人群和某一社會現象進行跟蹤調查、研究,輔以文字、錄音等工具,全面系統地揭示人群的生存狀況或社會現象的本質。自我身份認同是自己確認「我是誰?」焦慮隨時在炙烤著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農民工因出色的工作,將中國製造名揚全球。
  •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入圍項目(1)速覽
    ,自學相關攝影知識與技能,並在畢業後進入深圳市寶安日報社任職攝影記者工作,本著視覺傳達的載體表達自己對社會現象的感知,旨在更深刻的認識和表現自己對不同層面人與環境的關係。 對於深圳這座城市而言,城中村孕育了深圳人思變的動力,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的歷史,它是深圳移民文化最好的註腳。同時,為五湖四海來到深圳追求夢想的人提供了第一落腳點,他們是特區活力與競爭的基石,也承載著在此起步出發的所有人的「深圳夢」。
  •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提名項目速覽
    ▌主題闡述我很早就愛好攝影,2007年開始了紀實攝影。我注重人文紀實類、社會題材的攝影。我以為,現代的攝影者應該是表達某種理念與態度的,我們總是帶著自己的文本去拍攝的,而拍攝的「效果」的達成是拍攝文本與解讀文本之間的某種關係的結果,而「社會評判」則是威權(專家)評判與拍攝文本之間所達成的默契或諒解,或者是拍攝文本的被專家的偏愛所解讀。
  • 從風景攝影到社會景觀攝影 | 江融
    而「景觀」除了自然景觀之外,還可包括人文景觀、人造景觀、城市景觀、政治景觀和經濟景觀等各種社會景觀,它是人類歷史、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所留下的烙印。該展覽可能是美國現代攝影史上著名的「新紀實攝影」的發端,這一點從「向著社會景觀」攝影展舉辦之後第二年(即1967年),約翰·薩考斯基(John Szarkowski)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新紀實」 攝影展中包括了弗裡德蘭德和威諾格蘭德的作品便可證明。
  • 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紀實攝影作品,都是這樣拍出來的!
    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紀實攝影作品,都是這樣拍出來的! 紀實攝影是一種聲音,是一種真實的力量。
  • 【雅昌專稿】 「保持記錄」:再次重申紀實性是攝影的根本屬性之一
    參展藝術家和嘉賓們合影開幕儀式現場編者按:一個展覽的價值在於它提出或解決某個學術問題。在數碼科技發展的今天,攝影的門檻越來越低,形成全民攝影的局面;也出現了紀實攝影偏離攝影美學的聲音,以及唱衰紀實攝影的論調。那麼,紀實攝影衰微了嗎?今天的中國最需要什麼樣的攝影態度?
  • 11年前,關於「紀實攝影」的一次採訪
    紀實攝影,是來源美國的一個概念,我當初參與了翻譯介紹。文章最早登在《國際攝影》雜誌1981年第6期上。文革結束後中國攝影學會的活動逐漸恢復,開始想有選擇地介紹一點西方攝影的情況,《國際攝影》就是這時候創刊的。我們那時選擇介紹美國時代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攝影文庫》中的一些文章,看中《社會記錄攝影》那一冊的前言文字。我找到王慧敏。
  • 深圳,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再出發
    」開幕式、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頒獎典禮暨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啟動新聞發布會在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舉辦。主持人、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黃麗平介紹出席嘉賓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發起人、原《現代攝影》《焦點》雜誌主編、攝影評論人、策展人李媚,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發起人、河南藝術攝影學會名譽主席、攝影家於德水,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委會主席
  • 榮昌夏布:輕薄布料,承載厚重歷史
    榮昌夏布:輕薄布料,承載厚重歷史 2012-05-16 15:50:15 來源:網上輕紡城 它歷經千年風雨,它的名字數次變更。
  • 穿越「百年滄桑」厚重歷史煙雲,探索南岸人文建築背後的故事
    > 穿越歷史煙雲 在青磚黛瓦中領略重慶之美 龍門浩老街是一個容器,承載著重慶這城市的人文,歷史,故事,民俗與文化,我們是歷史的整理者,也是歷史的書寫者。
  • 工作坊丨南通城市人文攝影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
    2016年6月,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啟動,獎項致力於鼓勵華人攝影不拘泥於任何攝影手法,珍視生存環境,關懷人間事物,創作富於人文精神的作品。2018年,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秉承了獎項設立的初衷,即將開啟新的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