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2020-12-14 環球網

視覺中國供圖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胎兒形成即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沒有圖跡可循?科學家們一直在為這些生命難題找尋答案。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從受精卵著床到第14天原腸胚形成前 人類胚胎發育仍是神秘「黑匣子」

人類受精卵的發育,始於一系列卵裂和形態發生重排,形成囊胚。晚期囊胚包含三個不同的細胞譜系,即上胚層細胞及內胚層細胞和滋養外胚層兩個胚外組織。在進入子宮後,上胚層細胞產生三胚層細胞以及整個胎兒,而後兩者分別產生卵黃囊和胎盤。對囊胚前胚胎的發育,科學家們已經開展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

然而,在發育的第7天,人胚胎需植入母親的子宮中才能繼續存活和發育。這個階段胚胎在宮體發育時三維時空上受到複雜而精細的調控,受限於倫理和研究技術的限制,研究材料無法獲得,同時又缺乏相應的體外研究體系,從受精卵著床到第14天的原腸胚形成前,胚胎的發育長期以來是一個神秘的「黑匣子」。

「原腸開始形成以後,神經系統開始形成,逐漸形成胎兒,就不是胚胎了。早期胚胎在子宮內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什麼樣的分子機制可以調控和維持它的正常發育?哪些因素又可以影響它的正常發育?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李天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其實人懷孕的前2至3周,是保證胎兒發育的核心關鍵期。

其中囊胚的產生,約在第5至6天時間內,形成了生命的第一次譜系分化;第二個階段實際上就是開始著床的階段,這是決定胚胎能不能往下發育的核心關鍵過程,如果著床後胚胎發育營養跟上、發育正常,就可以順利長成一個胎兒;第三個階段就是原腸的形成,如果三胚層出現問題了,那麼胎兒發育肯定會出現先天性發育缺陷,很多情況下會形成神經管發育不全、腦癱、脊柱發育不全等疾病。第一個階段當前研究比較多,對第三個階段,由於存在較大的倫理問題,目前還無法開展相關研究。

因此,原腸前著床階段的研究,對人胚胎發育關鍵事件的理解,以及對人類幹細胞、組織器官再生研究和應用,同時對不孕症、早期發育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極為關鍵。

繪製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 對早期胚胎發育的認知有望突破

「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就是把人原腸前胚胎關鍵發育的分子機制,以及它的形態學發育過程畫出一個完整的圖,反映這個過程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也就是說,我們的研究有望打開人類胚胎最初階段的『黑匣子』,有望對生命的認知獲得突破。」李天晴說。

研究組首次將人囊胚在三維(3D)條件下培養到第14天的原條階段,但未出現早期神經系統的發育,符合胚胎研究的國際倫理準則。研究取得的突破,主要是揭示了上胚層細胞、下胚層細胞和滋養層細胞譜系分化和發育的動態及分子調控網絡;其次,研究發現羊膜上皮細胞是上胚層細胞分離出來的第一類細胞系,不同於嚙齒類動物,人羊膜上皮細胞發生於原條形成之前,但其特性和分子機制還不清楚。研究組發現,與上胚層細胞相比,羊膜上皮細胞顯著地下調多能性基因,其形成與基底膜的缺失顯著相關,並有獨特的分子表達譜。他們還首次闡明細胞滋養層、絨毛外細胞滋養層和合胞體滋養細胞在胚胎著床後的分化以及引起分化的信號和轉錄因子,揭示了絨毛外細胞滋養層在早期胚胎中不同於中、後期胎盤的功能。

此外,他們還揭示了上胚層細胞即多能幹細胞著床後,就很快從「原始態」向「始發態」的轉變。其多能幹細胞表達譜的變化,主要發生在內細胞團到著床前上胚層細胞以及原條產生的兩個階段。多能幹細胞在著床到第14天期間,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其發育和轉化是由不同的多能因子協調作用所決定的。通過人和猴子胚胎的轉錄組分析,研究組發現猴子和人上胚層細胞在代謝上具有明顯差異,而在維持幹細胞多能性以及發育的關鍵分子和信號通路上具有保守性。

李天晴表示,通過此項研究,我們對人生命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未來,人們可以由此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解決人類生殖發育的一系列問題;其次,可能找到一些早期的標誌物,比如如何篩選優質的胚胎實現優生優育;再次,這一研究還初步搞清了幹細胞發育這一再生醫學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題。

三維人囊胚培養體系 為破解生命發育相關謎題提供全新平臺

正如前文所述,此前學界無法獲得自然受孕後早期著床後階段的人類胚胎,因此多用嚙齒類胚胎或非人靈長類胚胎等模式生物替代研究,但這樣就無法準確反映人類分子調控等規律的真實情況。同時,新近人類妊娠前胚胎發育的成果,包括《科學》雜誌不久前發表的論文,仍然受到二維技術平臺的限制,無法模擬體內條件。

李天晴介紹說,在獲得嚴格的倫理允許和病人知情同意的條件下,研究組利用臨床捐獻的胚胎,首先通過改善培養基和培養方法,開發了一個三維(3D)人囊胚培養體系,克服二維(2D)無法模擬胚胎發育的缺陷,首次將人囊胚在3D條件下培養到第14天的原條階段,以更接近體內的真實條件。

「建立3D胚胎的核心,在於細胞的生長需要有最接近人體生理環境的培養體系,這個體系可理解為供給細胞和胚胎的食物與胚胎生長的空間環境。此前,國內外在培養體系的研究還有諸多缺陷,導致所培育的胚胎細胞無法保持空間的立體結構,如一灘水一樣,表面塌陷,因此細胞只能和培養皿進行表面接觸,成為2D環境,這樣細胞之間也只能一對一或僅發生少量的連接,這對進一步研究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大缺陷。」李天晴表示,實際上,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接觸,原本是三維的環境,如同我們把一顆水珠懸起來,不讓它塌下去。由於2D條件缺乏空間支撐的結構,胚胎到了一定時間就無法進一步發育,因此通常2D胚胎只能到第12天左右。

目前,他們自主研發的培養體系可實現3D胚胎的培育,並能高度地模擬體內胚胎的環境,胚胎經歷不同形態的發育並自發組裝成2D條件下無法產生的3D結構,包括胚胎雙層杯盤、羊膜、基底膜、初級和靈長類獨特的次級卵黃囊、前後軸和原條。李天晴深信,他們自主研發的培養體系,將給學界提供一個新平臺,用以研究生命前沿的相關課題。

相關焦點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本、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 最新研究:對人類大腦發育的早期胚胎模型的獨特見解
    哥本哈根大學的幹細胞研究人員設計了早期胚胎大腦的模型,該模型將增加我們對人腦發育的理解,從而可以加快幹細胞治療諸如帕金森氏病、癲癇和痴呆症等腦疾病的發展。科學家對人腦了解很多,但對人腦的早期形成了解卻很少。
  • 中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動態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從細胞到胚胎,人類生命之源研究難越倫理
    「我們多少已經能夠探索一點人類早期的發展的情況,但有一點很明顯,老鼠和人類胚胎相似,但相似並非一模一樣,」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的發育生物學家珍妮特·羅森特(Janet Rossant)說道。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阻斷了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階段中一個重要的蛋白質,這個蛋白叫Oct4,Oct4一被阻斷,胚胎就無法發育成200細胞囊胚。為什麼要提Oct4呢?這回答了上文的疑問,因為小鼠胚胎發育後期Oct4活動就不明顯,這就是人和小鼠在胚胎發育早期階段的不同點之一。正是這些小進步、小發現,科學家才能逐漸打開人類早期胚胎發展的黑匣子。
  • 【中國科學報】研究證實精子指導胚胎早期發育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及其研究團隊,以斑馬魚為模型,發現子代會選擇性地繼承父本而拋棄母本的DNA甲基化圖譜,從而揭示了精子對遺傳使命的新貢獻,有助於揭開從受精卵到個體發育的奧秘。《細胞》雜誌日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特別報導了該發現。 生命得以延續的基礎是遺傳,父母的DNA序列信息會遺傳給子代。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2019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早期小鼠胚胎中的單一細胞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胎兒從受精卵發育到生命階段的關鍵階段,而這一階段是科學家們此前並不清楚的,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同濟團隊Cell Research發文 解析Dux在早期胚胎發育胚胎基因組激活...
    同濟團隊Cell Research發文 解析Dux在早期胚胎發育胚胎基因組激活中的作用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9-10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缺乏處於原腸胚形成階段的靈長類動物胚胎樣品限制了科學家們對靈長類動物中這一關鍵事件的理解。近期,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了12到13天。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建議不要讓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超過14天。因此,有理由期待對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模型系統的分析將闡明原腸胚形成機制,並有望闡明人類發育以及早期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過程異常如何導致發育缺陷和疾病。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
    以組蛋白修飾為例,之前的研究發現,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H3K4me3和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能夠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過程。幹擾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會造成小鼠發育的缺陷。這些研究表明,經典的表觀修飾能在發育早期以非經典的形式存在並發揮獨特的功能,並對哺乳動物發育至關重要。
  • 當人體胚胎遭遇「14天規則」—新聞—科學網
    之前的研究都在持續1周後中止了,但Zernicka-Goetz深知,1周後的人體發育還有很多值得深究之處。 研究人員最初使用的胚胎由那些不再需要接受體外受精的女性捐贈。研究團隊將之前小鼠胚胎的培養方式稍加調整,先把細胞浸泡在特殊的培養基裡,再放入培養箱中。由於胚胎樣本必須處於嚴格受控的環境中,研究人員每天只能移動一到兩次樣本,在顯微鏡下跟蹤它們的發育情況。
  • ...細胞發育難題終破解!揭示神經嵴細胞在胚胎發育早期清除死亡細胞
    2019年9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無論是人類、魚類還是任何其他類型的脊椎動物,在其一生當中,細胞都會死亡,從而為新細胞騰出空間來進行重要的過程。但是死細胞必須被清除,在胚胎階段之後,細胞碎片是通過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系統細胞清除的。然而,處於胚胎階段的有機體還沒有發育出巨噬細胞和免疫系統。它們是隨後在有機體的進一步發育過程中產生的。
  • Dev Cell:科學家闡明人類胚胎原生殖細胞發育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6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於國際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的一項研究報導中,來自巴布拉漢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調查了原生殖細胞發育的早期階段
  • Nature突破丨類原腸胚——邁出體外三維模擬人體發育的第一步
    經過一系列連續的細胞命運決定和形態發生事件的相互作用,最終長成現在這個正在看文章的我們。原腸胚形成通常被稱為人類發育的「黑匣子」時期,因為法律明令禁止在實驗室中培養人類胚胎超過14天,即「第14天規則」【2】。在此之前,胚胎還可以分裂成兩個,為產生雙胞胎做準備,但從第14天開始,原腸胚形成的過程就開始了。許多出生缺陷都起源於這個「黑匣子」時期,原因包括酒精、藥物、化學物質、感染等等。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通過多個層次的細胞命運決定,形成了器官發生、形態建成的整個發育藍圖,是生命體最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伴隨著全能性的維持、分化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次序決定。這一過程的調控對整個胚胎的發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研究揭示胚胎早期發育中染色體結構的親代轉換
    研究揭示胚胎早期發育中染色體結構的親代轉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0 12:18:12 法國巴黎第九大學Edith Heard、Katia Ancelin、Peter Fras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胚胎早期發育中染色體結構的親代轉換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近期,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了12到13天。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建議不要讓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超過14天。因此,有理由期待對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模型系統的分析將闡明原腸胚形成機制,並有望闡明人類發育以及早期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過程異常如何導致發育缺陷和疾病。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這種被稱為原腸胚形成期的「黑盒子期」以前不可能在人體上進行研究,因為法律限制不允許在實驗室中培養超過14天的胚胎——這是胚胎培養過程開始的時間點。這一法定界限被選為胚胎不能再形成雙胞胎的門檻,但這也阻止了專家們觀察人體正在繪製的「藍圖」。在原腸胚形成期,會形成三層細胞——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廣義地說,這三層細胞繼續形成人體的神經系統、肌肉和腸道。
  • 小鼠、牛和人類的胚胎有啥不一樣?
    Watts & Amy Ralston 我們對哺乳動物胚胎如何發育的理解主要來自於小鼠。現在,一項研究揭示了小鼠、牛和人類胚胎之間驚人的相似性和有趣的差異性。 胎盤是哺乳動物的一個決定性特徵,它的形成是哺乳動物發育的第一步。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樂韻 打開生命研究中的「黑匣子」|U30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文/福布斯中國人的生命起源於一顆小小的受精卵,從最初的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再到生命的形成,生命研究中有許多神秘的「黑匣子」有待人類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挖掘。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王樂韻博士在發育生物學領域不斷探索未知難題,在無數次失敗中,一次次重新開始挑戰世界級難題。
  • 重要研究成果解讀人類胚胎研究新進展!
    【2】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doi:10.1016/j.celrep.2019.02.031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早期小鼠胚胎中的單一細胞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胎兒從受精卵發育到生命階段的關鍵階段,而這一階段是科學家們此前並不清楚的,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