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麻喇姑算得上是清朝最傳奇的女性之一了。她出身寒微,最早只是孝莊身邊的一位侍女,但由於深受孝莊的寵信,機緣巧合下她成了康熙的啟蒙老師。
一些史料記載了她的一項怪癖:一年只洗一次澡。這就奇怪了,這樣一個成天需要教康熙讀書識字的人,如果一年只洗一次澡,難道不怕康熙聞到麼?
在剛看到蘇麻喇姑的這項「怪癖」時,我其實是不太相信的。第一反應是這種傳聞是不是無良公眾號,為了騙流量胡編亂造的。但仔細查了一些相關材料卻發現,這種說法還真不是現代人腦洞大開,而是滿清宗室昭槤所著《嘯亭雜錄》裡的記載。
昭槤是清太祖第二子代善的後裔,他所承襲的和碩禮親王爵位更是滿清十二鐵帽子王之首,在皇帝進行典禮時,禮親王可是要站在第一班的。所以這樣一個與清廷關係密切的人寫的筆記,可信度還是蠻高的。
《嘯亭雜錄》記載,蘇麻喇姑不僅一年只在除夕日洗一次澡,而且在洗澡時還要定時定量,最奇葩的是,她洗完澡還要將自己的洗澡水喝掉當作懺悔。
為什麼這樣呢?原因和她的出身有關。
作為孝莊的侍女,蘇麻喇姑同樣出身草原,是根正苗紅的蒙古姑娘。她的許多生活習慣,也來自於草原。
蒙古高原雖然面積廣闊,但是,除了西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山地外,其餘部分多為乾旱少雨的戈壁。正因如此,在這片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土地上,水源極為稀缺和珍貴。
對於當地牧民來說,水真的稱得上是「生命之源」,大部分時候,他們根本捨不得用水來洗漱,更不敢用它來洗澡了。人們對於習慣這種東西,有著特別強的適應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習慣逐漸演化成一種風俗,甚至法律。
鐵木真就出臺過法令《大禮撒》,專門禁止人們用河水洗澡,只不過要等到鐵木真統一蒙古成為所有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後,《大禮撒》才成了所有人不得違背的禁令,在這之前,像乃蠻部等部落是沒有這種禁忌的。
元朝時期《大禮撒》的威力達到極致,就連可汗自己,都不能輕易赦免觸犯《大禮撒》的犯人,據說有位可汗為了解救自己的部下,不得不強詞奪理稱他「不是洗澡,而是在撿掉落河中的金子」。連大汗都要想方設法才能繞過它,這條禁令的威力可想而知。
元代以後,黃金家族的威望下跌,《大禮撒》的影響也開始逐漸降低,人們逐漸成了有條件地遵循這一禁令。
比如孝莊所在的科爾沁部,就只是不能直接在河水中洗澡,但是打水洗澡已經不再被視為違反法令。之所以依舊不讓在河中直接洗澡,可能是因為這種方式更容易傳染疫病。
從《嘯亭雜錄》的記錄來看,蘇麻喇姑對於蒙古人的這一傳統習慣還是極為尊崇的。雖然她進宮後入鄉隨俗,每年「不得不」洗一次澡,但為了表示贖罪,她還要將自己用過的洗澡水喝下。
當然了,雖然《嘯亭雜錄》的記載中是這樣寫,但有時候這些話也必須靈活地來看。就像中央臺《走近科學》誕生的那個段子一樣,節目組曾經調查當地一個小女孩幾年不吃飯的靈異現象,結果過幾天後得出結論:她雖然不吃飯,但是她吃零食呀(什麼鬼)。
蒙古人不洗澡的習慣也是這樣,雖然礙于禁令,人們不下河洗澡,但卻會在平日裡隔三差五的用清水擦洗身子,而蘇麻喇姑也並不是完全不懂得變通的婦女,在宮中就算不是為了自己,為了每天要朝夕相對的康熙,她也起碼得將自己的個人清潔問題弄得差不多才行不是。
有人猜測,蘇麻喇姑可能是和普通蒙古牧民一樣,用少許清水擦洗身體,保持清潔。而有人的猜測則稍微另類一點,覺得她更有可能是用「搓泥」的方法來去垢。
別覺得這種方法有點髒,北宋大文豪蘇軾在貶謫期間就曾經對這種清潔方式特別推崇,他稱之為「乾洗」,認為這種方法不僅節約燒水做水的時間,手指揉搓身體皮膚的時候還能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洗」完後全身也特別舒服。
當然了,無論是哪種方法,和洗澡相比,這些清洗方式都太簡陋了,身上有一點點異味也是正常。
只不過,康熙對於自己的這位啟蒙老師同樣信賴有加,不僅小時候經常要讓他照顧,在蘇麻喇姑年事已高后,因為擔心她在宮中寂寞無聊,還專門把自己的十二皇子允祹交給蘇麻喇姑撫養。
光是從這點來看,康熙對蘇麻喇姑的照顧,根本不是皇帝對一個下人或者老師的態度了。兩人已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對這樣一位值得尊敬和敬愛的長輩,身上真的有什麼味道,對康熙來說,又能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