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是我們每個人家族的標誌,是我們與人交往的條件之一 ,它涉及千家萬戶,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標誌之一。
中華民族的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初期,以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血緣關係,便以此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微號,這是一種圖騰。後來,有些圖騰就轉化為人的姓,這就形成了最初的「姓」。「姓」的造字屬於會意,古形體是由「人」和「生」組成,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用「女」與「生」組合成姓字,最早見於秦國該石《詛楚文》,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出現較晚,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為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先秦時的姓與氏,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社會職能上說,二者的不同點在於:姓是決定是否能夠通婚的依據,氏則是用來區別貴賤的。
似乎從我們出生時候開始,身邊的人就在教我們讀《百家姓》了,那時的我們不懂它的意義,只知道大人怎麼說,我們怎麼做就是了,但是我們並不是完全記得,只是記住了其中的大概內容。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時間最長,流傳最廣的蒙學教材。據史料記載,它的問世時間大約是在北宋初年,它的成書和普及甚至早於《三字經》,它與《三字經》和《千字文》並稱為傳統蒙學三大讀物。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學好記。它的內容對我們來說,可能沒什麼條理性,但是,我們常說的那種版本的《百家姓》,是按照當時姓氏的政治地位來排列的,因為當時是趙姓王朝,所以「趙」排在第一位,以此類推……
《百家姓》共記錄了438個姓氏,其中包括408個單姓(共編有102行),38個副姓(共編有15行),最終一行為「百家姓終」,指《百家姓》完結(共由118行、472個字構成)。雖然它包含的姓氏很多,但是依然有很多沒有包含在內如「肖」、「拓」……清朝時期,又出現了一本《增廣百家姓》,書中包含了444個單姓和60個複姓,結束語為「百家姓序」。
雖然《百家姓》是在北宋時期問世,但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蒙古字的筆畫、讀音對應而成,但是元朝版本的《百家姓》並不完整,流傳很久的《百家姓》直至明朝才收錄完整。
《百家姓》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歷史,它建立了我們的血親意識,為我們尋找宗脈源流提供了重要依據,它是我們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的重要的基礎,它所代表的不僅是姓氏,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