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為我們講述了偉大的魔術師兼逃脫大師胡迪尼的一生,故事簡明扼要的為我們點開了這位藝術大師成就一生的轉折點與閃光點,雖然電影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大師人物本身所帶給人的那種認知與意義,卻深化了作為一個電影人物被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思想。
「魔術師不是魔術師,而是演魔術師的那個人」,當年幼的胡迪尼在前輩魔術師的書裡看到這句話時,立馬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禪宗總說頓悟,在那一剎那間,胡迪尼也頓悟了,從此世間多了一位偉大的魔術師——或者說,一位偉大的舞臺表演藝術家。在《胡迪尼》裡,奧斯卡影帝艾德裡安布羅迪使勁渾身解數,飛天遁地無所不用其極。
按照時間順序在螢屏上成功復現了這位偉大魔術師的一生——嚴格的說,「魔術師」這個稱呼會讓胡迪尼不開心,他堅持被稱為「逃脫藝術家」而非「魔術師」。眾所周知,20世紀是一個大眾傳媒蓬勃興起的時代,傳統的劇場表演很難在報紙、電影等新興媒介上找到一席之地,所以胡迪尼從內到外都對魔術表演做出了大膽的變革。
而除了藝高人膽大的逃生設計之外,最重要的還在於他對自己魔術表演的系統VI包裝:突出表現為他品牌包裝的統一性、獨特性,從向法國前輩致敬的藝名「哈利胡迪尼」,到貫穿始終的「逃生術」表演,胡迪尼處處在給現代媒介製造著爆炸性的話題,而且胡迪尼很善於利用名人效應,給德皇、沙皇等人的表演,進一步夯實了他在全世界的知名度。
魔術都是假的,《胡迪尼》不厭其煩的展現了胡迪尼設計的各種機關道具,頗有點「魔術揭秘」的意味。不過胡迪尼本人的生活很豐富多彩,絕不僅是個簡單的魔術師。美國政府早就看上了他在歐洲巡迴表演、接觸各國達官貴人的優勢,把他發展成了間諜——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胡迪尼最知名的「通靈術」打假對手是柯南道爾爵士,後者當時已經因創作出《福爾摩斯》系列小說而享譽世界,不過這位大名鼎鼎的推理小說作家卻在兒子去世後開始篤信並在全世界推廣「通靈術」,不過同樣是思念死去的親人,胡迪尼在接觸了一圈世界知名的「靈媒」後,發現這群人不過都是騙子,她們根本不能真讓母親跟自己建立聯繫——感覺被騙的胡迪尼怒不可遏,由此開始了在全世界巡迴打假的歷程。
演了一輩子戲,真開始認真嚴肅的揭穿「戲劇」騙局時,胡迪尼反而命喪黃泉。或許,人生就是一場不能揭穿的戲碼,不看真心,全靠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