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式戲劇的本質不是戲劇,是選擇。
觀眾在進入這樣的劇場之後,每一步往哪裡邁,都意味著將捲入不同的演員帶領的別人的人生之路。在旁觀別人的人生得失之際,回味、反思自己的真實生活是否值得過。
目前,真正意義上商業化的浸入式戲劇只有《不眠之夜》。這部由英美團隊在上海打造的「亞洲版」,上演已過600場,依然在吸粉。嚴格說來,它創造了一個全程充滿懸疑的心理期待、未知「旅程」,讓觀眾以窺探別人人生的方式自省。
首先,排隊時就營造了一股即將「與世隔絕」的氛圍。觀眾要輕裝上陣,大冬天建議穿短袖入場。一身黑衣的工作人員允許你帶手機,但是必須裝入黑色布袋並密封起來。接著,他們會委婉而堅決地「拆散」你的同伴,建議每一個人獨自探索。隨後,在僅容單人通過的全黑蛇形走廊步行5分鐘,豁然開朗時,面對的就是起點。此時,觀眾都已帶好白色面具,進入電梯——掩藏自己面目、窺視他人人生,就此啟程。電梯小姐會在每一層停靠,隨機把一位觀眾「推入茫茫黑夜」——按設定,反正每一個人最終都會落單。這似乎也是人生真相,孤獨,其實才是人生底色。
進入茫茫黑夜的瞬間,第一反應是「盲從」——看到有群人從你面前跑過,會本能跟上,這好過一個人被落在無所依傍之處。慢慢的,會發現經常有不同的人群從你面前跑過,他們往往緊跟著一位演員。所以,是否每一次都有必要跟著人群跑呢?按介紹,劇情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充滿著謀殺、背叛與愛情。事實上,要真的在三四個小時裡,在這5層樓裡爬上爬下,試圖看「全」劇情是不可能的——甚至,看「懂」都有點難。浸入式戲劇不是在劇場裡的一方舞臺上把起因經過高潮結果演一遍,你看到的情節,取決於你跟著哪一位演員走。如果只忠誠於一位演員,一條線,那肯定看不到全貌。如果中途換人跟,也不見得能看得到恰好「對」的劇情。所以,你選擇走哪條路、選擇跟哪一位演員跑,更多的時候只是隨機。沒有人給你「指南」,甚至按照唯一的「忠告」——有事可以問戴著黑色面具的黑衣工作人員,例如「衛生間在哪裡?」,也不是每一位黑面黑衣人會回答你。他們更多時候,是阻止你的「探索」——當你去轉動可能「出局」的門時,他會上前制止。這多麼像人生啊!無人指引是常態,有人阻止是自然。
如果放任自己奔向滾滾人潮,你可能多次重複進入同一個場景,也有機會在百餘個房間裡探索各種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風情的物件。既有中國當鋪裡的地契與帳簿,也有英國博物學家的各類動植物標本,還有精神病院裡的各種日記……可是,我們怎會甘於僅僅摸索物件呢?還是要尋覓看起來可能會「有戲」的演員。演員們全程不說話,但有著張力十足的肢體語言。在不到1米處圍觀中外男女演員的張狂舞蹈,會有一種緊張的氣氛瀰漫。他們會如猿猴在原始森林中跳躍的姿態在有限的空間裡騰挪;也會在刺耳鬧心的旋律裡以極其慢的動作去演繹如何喝下一杯毒酒;還能純粹以肢體互動展現情人關係的波動……只是,每一個空間裡的舞蹈都充滿情感,帶出情節——但很難以「對」的順序拼出「對」的故事。
時間過半後,會懷疑「人生」——這麼上下奔波,又能看「清」什麼呢?都是別人人生的片段,都是沒有邏輯關係的碎片。
此時,最為關鍵的就是一定要找到和你一起進這個劇場的人——《不眠之夜》雖然始終在創造一個讓你忘記自我的空間,但是如果在這樣的環境裡想尋求支持的話,還是不免會想起真實世界裡的同伴來。這一點,與日常生活也十分吻合。如果熱衷投身窺探別人的人生,那麼在《不眠之夜》裡只管奔跑吧!如果寧願自建溫馨小環境,那一定要抓緊同伴的手。但是,工作人員往往會一眼辨別出成群結隊的人,並蓄意分開他們。甚至還有一位白衣護士,專門負責在每一層樓單獨挑出一名觀眾,把他與其他人「隔離」,帶入「歧途」。
此時,對有情感聯結的同伴觀眾而言,考驗開始。如果,你能被你的同伴在最短時間裡於茫茫人海和未知黑暗裡一把抓住手,那恭喜你——你們一定會擁有一段長情。如果,你們哪怕被人為拆散,但依然能在冥冥之中彼此尋獲,那也是天註定。
從這個角度,浸入式戲劇《不眠之夜》比劇場裡的《哈姆雷特》更「狠」——前者更直接地提醒你,你的每一步,都是「to be or not to be」:是走還是不走呢?是往前還是往後走呢?是要去找我的同伴呢還是等他(她)來找我?是繼續投身那些根本連不起來的情節還是就找個房間靜靜呆上一會兒呢?是保持獨自前行還是融入滾滾奔湧的人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