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麼不選擇載灃而選擇孩童溥儀繼位,這不是要幫著清朝滅亡

2020-12-18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08年的冬天越來越冷,慈禧太后眼見自己和光緒帝都已經是病入膏肓,已無好轉的任何可能,這時,她還要安排一件大事,這也是大臣們一直在暗地裡議論紛紛的立嗣問題。

清朝走到鹹豐帝這朝已經是疲相百生,不說別的,就說這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就足以讓人頭疼了。且不說康熙帝的時候二十多個兒子爭帝位,至少道光帝老爺子那時還有鹹豐帝和恭親王奕可作選擇,可到了鹹豐帝這,問題來了。鹹豐帝死的時候,好歹還有一個兒子同治帝,可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呢? 這清朝的最後三個皇帝,在已經成年結婚的情況下,竟然都沒有子女。滅亡大清,應是定數。

一、慈禧皇位不傳位載灃的原因

閒話且放一邊,先來看慈禧太后如何解決這個麻煩問題。當年兒子同治帝死的時候,慈禧太后力排眾議,最後立了妹夫醇親王奕譞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但光緒帝進宮以後,也一直沒有生育,眼見兩人都快不行了,立嗣問題已經是火燒眉毛,不能再拖延了。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1908年11月12日),慈禧太后在把慶親王奕劻支使到清東陵普陀峪去視察陵寢工程後,便在病榻上召集軍機大臣張之洞、世續、那桐等人來商議立嗣的事情。

對於這種大事,慈禧太后還是考慮再三並且早有安排的。

這個安排便是年輕的醇親王載灃,他當時被慈禧太后派到軍機處學習行走,不久前剛剛升為軍機大臣。這次之所以沒有讓他來參加會議,道理就在這裡。

不過,慈禧太后並不是要讓載灃繼位,而是要讓他的兒子,三歲未滿的溥儀來當這個皇帝。當慈禧太后宣布這個決定的時候,世續和張之洞擔心光緒帝的皇后(隆裕皇后)再來個垂簾聽政,於是便共同奏稱:「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直接立載灃。"

慈禧太后猶豫了一下,說:「你們說立長君,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是,要是我不為穆宗(同治)立後,終究是對不起他。要不就立溥儀為帝,仍令載灃主持國政,如此的話,公義私情,兩無所憾。」張之洞說:「既然如此,名分需要定一下。"慈禧太后說:「原來有這種前例嗎?"張之洞說:「明朝的時候有監國之號,本國之初也有攝政王之名,都可以援以為例。"慈禧太后說:「如此最好,監國和攝政王兩個都用吧。」

張之洞遲疑了一下,又說:「(光緒)皇帝臨御三十多年,也不能使之無後,古有兼祧之制,似乎可以仿行。」當時光緒帝還沒有死,慈禧太后默而不言,半天后才盯著張之洞說:「凡事不必泥古,這事姑且按你說的辦,你馬上擬旨吧。」

第二天早上,奕劻從清東陵回來,他得知這個消息後,便去見慈禧太后,主張立長不立幼,但慈禧太后態度堅決,對他的勸告不予理會。當天上午,慈禧太后又召見載灃、張之洞等人,當眾宣布昨天的決定。

26歲的載灃聽到這個決定後,跟他的父親當年聽說要立兒子載湉(光緒)為帝的反應一樣,嚇得伏在地上,「叩辭至再」。但慈禧太后不為所動,嚴令載灃立刻回家收拾一下,當天晚上就要把溥儀送進宮,交由皇后撫養。

載灃出生於1883年,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奕譞原來的福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她生養過四個孩子,但只有次子載湉(光緒)成活。載灃是奕譞的側福晉劉佳氏所生,1891年剛滿50歲的奕譞去世後,由於唯一活著的胞兄已經做了皇上,於是便由這個未滿8歲的小朋友承襲了醇親王的王位。

由於老醇親王奕譞為人本分,性格也比較隨和,特別在自己的兒子作了皇上後,更是在慈禧太后面前謙恭有加,無比忠順,從不招搖,在外面甚至連親王的架子都不敢擺,就怕別人在慈禧太后面前說他的壞話。

在載灃小的時候,奕譞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為他請的老師都是博學通儒,而載灃學習也頗為刻苦,在那些不學無術的愛新覺羅皇族子弟裡,算是比較有學問的。估計就是受了家庭的影響,載灃從小就很好學,性格謙遜,做事多有退讓,生活知足常樂,和父親十分相似。可惜的是,奕譞去世太早,載灃沒有機會獲得父親那樣豐富的政治閱歷,因而也遠沒有像父親那樣精明。

在和光緒帝鬧翻之後,慈禧太后開始培養載灃。1900年的時候載灃被任命為宮廷行走,第二年又被委派為閱兵大臣。不過,載灃從小就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頗有讀書避禍、超脫政治的傾向。但是,他生在這樣的家庭,卻是無法逃避的。

最開始的時候,載灃雖然位居親王,但在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默默無聞。他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是因為1900年庚子之役中德國公使被殺、德皇強令清廷派遣親王前往德國謝罪一事。就這樣,才剛滿18歲的載灃接受了這個尷尬的出使,於1901年前往德國。

載灃出使途中,經過上海和香港,當時「觀者萬人」,大家都想看看這位「御弟"的風採。到歐洲後,載灃聽說德方要求行跪拜禮,便託病不行,說「寧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幾經波折後,德皇迫於世界輿論的壓力,終於答應只行鞠躬禮。覲見德皇之後,德國方也未再刁難,還安排載灃參觀了德國的軍事檢閱和軍校等。德國國勢之盛,海陸軍之強,還有德國皇族自幼即受嚴格的軍事訓練,這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他日後的主政也影響甚大。

載灃從德國回來後,便由慈禧太后指婚,配與榮祿之女瓜爾佳氏,並開始參與國內政治,比如清廷的預備立憲和改革官制等會議,都由他和慶親王奕劻共同主持。不久,慈禧太后又讓他前往軍機處學習行走,1908年便成為軍機大臣。也就在這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載灃的兒子溥儀繼位,年號宣統,載灃則以攝政王監國,時年26歲。

載灃的性格天生就比較軟弱,口才也不好,在公開場合話不多,也沒有什麼熱情。最要命的是,他太年輕,缺少政治經驗,自己似乎也不想有多少作為。據說,他的房中懸有一聯,「有書大富貴,無事小神仙」;團扇則錄有白居易的一首詩,「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痴人」,根本就對政治毫無興趣。

說真的,讓他去做這個攝政王(其實就是皇帝),真是有點難為他了。但是,不管他願不願意,也不管他是為大清著想,還是為家族、兒子或是自身著想,他都只能竭心盡力,而且不容退縮。載灃不想做這個攝政王,但別人想做又做不成。當時慈禧太后召開立嗣會議的時候,故意把奕劻和袁世凱支開,原因是她聽說奕劻和袁世凱合謀立載振(奕劻長子)的兒子入嗣。當然,從血統上來說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奕劻畢竟已經是皇族的遠支。

但另外一個人,恭親王奕的孫子溥偉,他是皇族的近支,如果按立長的話,他的可能性很大。

溥偉當時二十九歲,承襲了恭親王的王爵,是愛新覺羅皇族「溥」字輩中比較年長的。要說功勳的話,溥偉的祖父恭親王奕要遠超過溥儀的祖父醇親王奕譞;作為皇族的近支,溥偉和溥儀具有同等的地位;而且,溥偉做事精明,腦子靈活,能力不錯。在慈禧太后「夜半定策」的那個晚上,溥偉利用宮廷行走一職的便利,在宮中苦等了一個晚上,希望能聽到些對他有利的好消息。但很可惜的是,最終的結果是與他無緣。

失望之餘,溥偉也只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不過,後來他又聽說慈禧太后在宣布載灃為攝政王的時候,載灃叩頭力辭,慈禧太后忿然說:「如果覺力不勝任,溥偉最親,可引以為助。"溥偉得知後再度興奮起來,但張之洞擬定的懿旨公布後,只有載灃任攝政王,並沒有任何提到他的片言隻語。

憤然之下,溥偉對張之洞憤然相譏,責問他為何在詔旨中沒有皇太后要溥偉助政之語,並要求軍機大臣重新擬旨。張之洞豈是吃素的,他年紀雖然大了點,但腦子還是很清楚,他淡淡的說:「攝政王以下,吾等臣子均為朝廷助政之人,又安可盡寫入懿旨? "老張的一句話,一下就把溥偉頂到了牆角上。

心有不甘的溥偉,後來又在喪日之內大鬧內務府。可惜大局已定,他又豈能掀起波瀾?沒過兩天,載灃和奕劻便採取強硬措施,並以宣統帝名義頒布上諭警告:「欽奉大行太皇太后懿旨,軍國政事,均由監國攝政王裁定,是即代朕主持國政,黜陟賞罰,悉聽監國攝政王裁度施行。自朕以下,均應恪遵遺命,一體服從。懿親宗族,尤應懍守國法,矜式群僚。嗣後王公百官,倘有觀望玩違暨越禮犯分、變更典章,淆亂國是各情事,定治以國法,斷不能優容姑息。

這種有針對的申斥,已經明顯露出殺機。溥偉自知無望,只得知趣地退出這場權力的角逐。從此後,溥偉再有能力,也只能在禁菸大臣這樣的閒差上打發時間了。就權力的歸屬這個問題,載灃還是很清醒的。

二、選擇溥儀的原因

慈禧之所以選擇溥儀繼位,是由於溥儀的祖父奕譞是鹹豐帝胞弟,奕譞的福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載灃的福晉也就是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是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之女,也是慈禧太后的養女,而溥儀又是光緒帝的親侄子,再算起來的話,也算是同治帝的堂侄。

正是因為這多重關係,慈禧太后最後決定棄長立幼,讓溥儀兼祧同治帝和光緒帝之嗣。至於溥儀年幼的問題,慈禧太后早就有意讓載灃承擔起今後監國主政的責任。

當天中午,慈禧太后欽定溥儀繼位的消息便傳到醇王府後,這下府裡就像炸了鍋一樣,大家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有意思的是,載灃的母親劉佳氏,也就是溥儀的祖母,聽到這個消息後當場就暈倒了過去。不過,別以為她是高興得暈過去的。劉佳氏一醒轉過來,不是慶賀自己的孫子馬上做皇上了,而是大不敬的對慈禧太后破口大罵,說「先殺了人家的兒子,又來搶人家的孫子! 當個皇帝的虛名,還不是終身監禁!」

也許有人會奇怪,這老太太怎麼會這樣,按理溥儀當皇上那還不是天大的喜事啊?原來,慈禧太后有事沒事經常幹涉醇王府的家事,本來載灃曾經由劉佳氏主持定了一門親,但被慈禧太后橫加幹涉,非得讓醇王府退掉這門親事,欽定載灃重新娶了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這把老太太給氣得。而且,這位老太太雖然不是光緒帝的親生母親,但也很清楚光緒帝在宮中的遭遇,沒想到這次又輪到了自己的孫子,這到底算是命運的眷顧還是命運的捉弄?反正,劉佳氏並不覺得孫子進了深宮有什麼好處,弄不好和光緒帝一樣,豈不是更慘?

且說老福晉的事情剛剛消停,那邊溥儀又鬧起來了。溥儀當時三歲不到,根本就不懂事,他見陌生的太監來抱他,連哭帶打的,死活不肯讓太監抱他。太監和軍機大臣們都拿眼看載灃,載灃也沒主意,只知道點頭。這時,乳母王媽看溥儀哭得可憐,便拿出奶來餵他,這才止住哭叫。最後沒辦法,只能由乳母哄著,等到溥儀困了睡了,讓乳母抱著,在載灃的陪同下進了宮。

當時的皇宮,可謂是一片慘然,光緒帝和慈禧太后都行將就木,太監們一個個臉色慌張,行走匆匆,偌大的宮殿裡,冷風蕭蕭,一幅陰森冰冷的氣息。

當天晚上,三歲的溥儀便在半睡半醒的情況下被抱進了宮。

溥儀進宮的第二天,光緒帝便撒手西去,緊接著慈禧太后也緊隨而去,整個皇宮瀰漫在一種不安和肅穆的氣氛當中。光緒帝病逝後,靈柩停在乾清宮;第二天慈禧太后病逝,靈柩停在皇極殿,兩喪並祭。溥儀一個三歲的小孩,在大人的擺弄下,一會兒到光緒帝靈前磕頭哭祭,一會兒到慈禧太后靈前磕頭哭祭。溥儀當時雖然並不懂事,但作為一個剛剛離開自己家庭的小孩子,在這種哀聲喪氣的空氣裡,也被嚇得日夜啼哭,驚恐萬分。

半個多月後,紫禁城內為小皇帝準備了莊嚴的登基大典,只可惜溥儀不像康熙帝小時候那麼英武,好好的一個慶典被這個大哭大鬧的小朋友弄得十分尷尬,大煞風景。

原來,皇帝登基時,必須要經過一道道繁瑣的程序,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內務府大臣和侍衛們的叩拜,緊接著又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等等,小孩子注意力有限,哪能經得起這樣來回的折騰,還沒等接受正式朝拜,溥儀早已是鼻涕眼淚直流,哭著嚷著要回家,回自己的家醇王府。

《澄齋日記》裡記載了溥儀登基的這樣一出滑稽戲。在中和殿的時候,那些內務府大臣剛剛開始行三跪九叩禮的時候,溥儀已經開始放聲啼哭,偏偏小皇帝的聲音還特別高,特別尖,空蕩蕩的大殿本就有擴音的的效果,弄得那些大臣們拜也不是,不拜也不是,哭笑不得,最後只能匆匆行禮完畢,再由太監們強行抱到了太和殿。

文武百官早已在太和殿裡等待,小皇帝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人,嚇得哭著直往外跑。這時,他的父親醇親王載灃趕過來,在大臣們的眾目睽睽之下,抱著哄了半天,好不容易把小皇帝哄到了高大莊嚴的寶座之上,載灃側身半跪在小皇帝的旁邊,防止溥儀從寶座上溜下來,連聲叮囑他別亂動,一會就好了。

小皇帝不聽,哭著嚷著說:「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大臣們不知所措,不知道是拜好還是不拜好,載灃在一邊也是急得滿頭大汗,連忙命太監上來按住小皇帝,然後招呼大臣們趕緊行三跪九叩禮。

正到大臣們開始拜的時候,小皇帝因為身體被按住,動彈不得,結果更是放聲大哭,堂堂太和殿內,充斥的全是小皇帝的哭叫聲。載灃也覺得這樣實在不成體統,只好低聲勸慰兒子說:「不要哭了啊,一會就完了,快完了哪! 」

載灃連說了好幾遍,小皇帝這才被哄住收聲不哭,登基大典也就這樣草草收場。

事後,大臣們私下裡議論,說攝政王載灃怎麼能在皇帝登基的時候說什麼「快完了"這樣的話,也未免太不吉利了!

果不其然,三年時間不到,大清王朝便轟然倒塌,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載灃的預言還真準。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光緒駕崩,慈禧為什麼讓2歲的溥儀即位,而不是讓載灃即位?
    慈禧決定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並不是在光緒駕崩之後,而是在光緒駕崩之前。光緒駕崩的時間是在1908年11月14日,可是慈禧卻在11月13日在儀鸞殿召見了醇親王載灃。她這次召見載灃,給載灃發了兩份懿旨。第一份,慈禧決定任命載灃為攝政王。
  • 光緒死後,為什麼慈禧不立載灃為帝,而立載灃的兒子為帝?
    光緒皇帝說:「雖然我生病了,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有人將這句話告訴了慈禧,而慈禧說:「我不能死在他之前!」等到這一年的十月二十日,光緒皇帝病重,慈禧選擇了光緒皇帝的侄子溥儀為帝,並且當天就讓溥儀進宮扶養。第二天光緒皇帝就駕崩了,隨後慈禧宣布立溥儀為帝,自己則是太皇太后,隆裕則為皇太后。
  • 為什麼慈禧太后讓大清苟延殘喘幾十年,而載灃執政三年清就滅亡了
    光緒三十四年(1908),慈禧去世,這成為大清命運的拐點。風雨飄搖、苟延殘喘了近七十年的大清朝,在僅僅三年的時間裡土崩瓦解。當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後,清朝成為了歷史。從政治方面看,光緒三十四年(1909)的清王朝,早已物轉星移,和慈禧統治的主要時期,即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頭十年,已經有了極大變化。有這麼幾件事,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首先我們要從戊戌變法說起。戊戌變法真正推行的時間並不長,從開始實行新政到被慈禧政變推翻也就103天。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近300年的歷史。在這300年裡,清朝一共出現了12位帝王,清朝雖然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但它也曾繁榮過,也曾輝煌過,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清朝更是走向了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 清朝滅亡了,那溥儀死後葬在哪的呢,皇陵還是哪裡?曾有專門批示
    人與人的命運各不相同,皇帝與皇帝的命運也是千差萬別。開創盛世的皇帝,青史留名,生前死後都享盡盛譽。而每朝最後一位的亡國皇帝,結局卻都大多悲慘。不僅要承受心理的愧疚,很多時候更是死無葬身之地。溥儀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他生前清朝就已經滅亡了,但是溥儀並沒有在戰亂中死去,建國後仍然活了一段時間,那麼溥儀死後是葬在哪裡的呢?
  • 慈禧是將死之人,立小孩為帝也沒法垂簾聽政,為何還要立溥儀
    雖說載灃並不是一個力挽狂瀾的人,但好歹他是成年人,由他來當皇帝,肯定比讓一個小孩子恰當得多。為什麼慈禧還是要立一個小孩子呢?清朝由於皇太極去世後,發生過多爾袞想爭奪皇位的事情,因此後世確實都比較忌諱弟弟繼位。再加上雍正的時候,搞了一個「秘密建儲制度」,而「秘密建儲制度」已經說明,皇位將在皇帝的兒子中選擇。因此,光緒死後傳位給載灃(光緒的弟弟),確實是不太合規矩。但要知道,同治去世後,慈禧已經立同治的弟弟(表弟)光緒為皇帝了。
  • 歷史小知識:清朝發行的紙幣上,為什麼印上了載灃的頭像?
    但在清朝發行的紙幣上,除了慈禧、李鴻章之外,竟還有一個我們感覺特別不熟悉的人。那麼,是誰?為什麼他能被印在紙幣上呢?是一名叫做載灃的親王。那麼載灃是誰?相信很多小夥伴們現在的腦袋上已經出現了大大的問號。要知道清朝的流通貨幣,還是我們在影視劇中多為看到的銅錢、銀錠或是金子。而紙鈔其實並不是很多,而且也沒有印頭像的習慣。
  • 清朝開頭是攝政王輔政,為何結尾也是攝政王輔政?是不是太巧合了
    剛入關那會兒,清朝是攝政王多爾袞,帶著孝莊太后和順治小皇帝。清朝要滅亡的時候,依舊是攝政王載灃,帶著隆裕太后和宣統小皇帝。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巧合呢?其實這種巧合,還真的是人為造成的。皇太極在入關前一年暴斃,多爾袞和豪格都沒能奪取皇位,只能讓6歲的順治登基,這才有了攝政王輔政的場景。
  • 溥儀為什麼能當上皇帝?是因為慈禧太后對榮祿的真情實意
    慈禧太后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不是因為她妹妹醇親王嫡福晉,她妹妹醇親王嫡福晉不是溥儀的親祖母,溥儀的親祖母是醇親王的側福晉劉佳氏。那是不是慈禧太后和妹夫醇親王關係好,才立了妹夫的後代才皇帝呢?不是,更不是因為醇親王的緣故。
  • 載灃隨意任命要官,張之洞與之爭辯,感嘆竟能說出這種話
    慈禧太后把張之洞召到身邊,商議下一任皇帝的人選。慈禧太后想要讓載灃之子溥儀繼位,而張之洞等大臣們都害怕溥儀年幼,隆裕會學慈禧來個垂簾聽政,所以說不如讓載灃繼承皇位。慈禧太后說到,她這麼安排就是最公平的了,其實她是為了自己死後不被光緒皇帝翻老帳壞了自己的名聲。
  • 為什麼慈禧太后一死,清朝很快就滅亡了?原因很簡單
    慈禧太后是歷史上名聲不太好的一位人物,也是充滿爭議的一位掌權者。
  • 溥儀稱載灃膽小怕事,載灃臨死前說的一件事,卻讓子女們動容落淚
    隨後,慈禧太后在西苑儀鸞殿後殿福昌殿的病床上,召見了軍機大臣載灃、張之洞等人,商議立嗣。 3歲的溥儀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父親載灃則成為了攝政王。載灃,奕譞的第五子,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光緒皇帝的胞弟。 光緒十六年承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
  • 監國攝政王載灃,為何在清王朝滅亡後突然神隱?
    因為三年的監國生涯讓他明白,清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醫,及時辭職神隱,對於自己,對於家人,都是最好的選擇。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病危,臨死前她留下旨意: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下一任皇帝,其父載灃任監國攝政王,輔佐溥儀統治大清王朝。
  • 大清滅亡最大罪魁禍首,不是慈禧不是袁世凱,而是一會打麻將的人
    除了腐敗這個問題以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清朝後期,統治者失去了實權,大權實際被不懂朝政的慈禧掌控。任何一個王朝的敗亡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清朝是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全方面落後,很多人都把這種責任歸咎到統治者身上,人們始終不願相信為什麼同樣的難題,到了溥儀身上就沒有解決的辦法了。
  • 大清興於攝政王亡於攝政王:沒有慈禧能力,但又不想乖乖多讓權力
    一般人們在評價明朝滅亡時候,會把相當一部分原因歸為崇禎,認為要不是崇禎胡搞,至少大明還能再苟個幾十年;但說起清朝滅亡,卻普遍小看了載灃在其中的作用。主要因為國內自民國以後,無論北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還是後來共和國時期,都基於自身政治因素,強調清朝滅亡的必然性。
  • 慈禧臨終前讓溥儀「兼祧」,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若有家族嫡子未出子嗣而死亡,又或沒有生育能力,為了防止大宗後繼無人,則會從近支親族中選擇一位後輩入嗣,是為「承祧」。這種承祧制度下的父子關係,是法理上的,而不是血緣上的,但並不是說這種關係只是流於形式。因為日後財產的繼承,以及社會關係的變化,都是實實在在的。而到乾隆年間,民間又創新出一種新的承祧方式,叫做「兼祧」。
  • 溥儀再回故宮,提醒畫像掛錯了,專家卻不屑一顧,溥儀:這是我爹
    對於清朝來說,亡國之君,亦是「末代皇帝」,亦是會成為一個朝代甚至歷史的罪人,無論是否真的做過太多昏庸無能之舉,只因王朝是在其手上終結。歷史的走向我們已然明了,溥儀便是承擔清朝滅亡的皇帝,那個「不幸」生在了帝王之家的人。愛新覺羅溥儀,生於光緒三十二年,北京醇親王府的長子,他是醇親王載灃的長子,是道光皇帝的曾孫。
  • 光緒駕崩後,慈禧如何完美地將權力移交給溥儀?專家:這安排絕了
    趁著慶王離京,慈禧宣布冊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繼承人,其生父載灃為攝政王。等到慶王到時候,木已成舟,再也無法改變了。對於冊立溥儀,其實張之洞是有疑問的,他曾提議慈禧,溥儀年幼,不如直接冊立載灃,但是慈禧沒有同意。
  • 光緒皇帝的三個親兄弟,是怎樣促成清朝滅亡的?
    曾任清室重臣、民國總統的徐世昌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這些「小爺」的代表,就是光緒皇帝的三個親弟,載灃、載濤、載洵。在清朝滅亡的諸多責任中,可以說,這三個皇弟起到的反面作用最大。
  • 由皇帝到公民,30年後溥儀重回故宮被告知要買票,心中五味雜陳!
    溥儀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代皇帝,也是清王朝入關之後的第12位皇帝。溥儀原本是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慈禧太后在臨死之前立溥儀為皇帝,為的是希望自己的病好之後,能夠繼續垂簾聽政。因此放棄了年紀大的皇子皇孫,選擇了三歲的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