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吹爆」的《隱秘的角落》迎來劇終。
雖然後半段劇情略顯兒戲,大有虎頭蛇尾的架勢,但電視劇熱度依舊不減。
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並不是秦昊的表演,而是劇中的兩位05後演員——「普普」的扮演者王聖迪;「朱朝陽」的扮演者榮梓杉。
右一:榮梓杉,右二:王聖迪
兩位年幼演員在《隱秘的角落》裡表現尚佳一時間諸多公眾號以及自媒體爭相報導,極盡溢美之詞。
而後,不出不會飛所料,diss學院派和羞辱表演學校的詞句再一次出現於輿論場域。
「表演學校沒有用」這句話,印象裡第一次由表演藝術家宋丹丹老師在某檔綜藝裡說出。
宋丹丹老師用這樣的話諷刺美育制度,卻被大眾用於質疑。這種話語,在05後的「集體爆發」後看似愈發有力。
但我想問,05後們,真的夠好嗎?
榮梓杉
純真流露是孩子的天性而非天賦
上一位稱得上「震驚華語影壇」的孩子非文淇莫屬,2017年,14歲的文淇迎來爆發期,憑藉《血觀音》《嘉年華》兩部電影在華語影壇掀起一波話題。
《血觀音》中的文淇
但10歲進入演藝圈的文淇其實在童星圈算是個老人。演員關曉彤4歲出道,6歲首次「觸電」。5歲時楊冪就已經進過片場。
值得一提的是,後兩者在孩童時期的表演都飽受好評,而16歲後的作品總讓人大跌眼鏡。難道演技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消減嗎?
年幼時的關曉彤常被誇獎演技精湛
回頭看楊冪、關曉彤或者文淇的孩提時期表演,一點特徵是相當明確的。
他們的表演真誠而無邪。
因為這些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他們也許一開始只是因為好玩或者有錢賺,而父母專心做推手,進入演藝圈對他們來說合情合理。
他們的哭和笑,焦急和憤怒,都是表面化的,臉譜化的,但放在孩子臉上卻生動異常。
幼年楊冪表演被贊「有靈性」
但我負責任地說,關曉彤孩提時期的表演,任何一個外向一些的孩子都能做到。
這源於成年人對於孩童的性格認知偏差,大多數小孩的情緒並不立體,一個童星流一滴淚便是傷心,笑一笑便是快樂。情緒再多一些,便成了「演技炸裂」。
如果我們細看關曉彤孩子時期和她《極光之戀》的表演模式,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她的表演模式是沒有變化的。她依舊淺顯地認為喜悅與悲傷是片面的哭泣和微笑便能詮釋的。
想像一下如果是8歲的關曉彤做這個表情,是不是「演技炸裂」呢?
楊冪亦然,過早出道的他們早已形成了刻板的表演模式,這種深植在他們肌肉裡的表演方式如果沒有可以更改,可能伴隨終身。
但成人的他們早已不再和那種表演方法相匹配,於是單薄的情緒變成了笑料,令人尷尬。
文淇並不優秀多少,文淇這樣的小演員受過專業的表演指導,但歸根結底,她影片裡的陰鬱氣質也是一種純真。
想像如果她再大10歲,這個表情會不會有些尷尬。
關於表演最核心的情緒帶入和技巧展示以及其它種種。許許多多成年演員尚無法掌握,張國榮30歲才擺脫小白臉人設,張曼玉30歲前更是「著名花瓶」。
而這些不到15歲的孩子們不是不願意,而是在淺薄的生活閱歷下,他們根本做不到。
「普普」的演員王聖迪,年僅10歲
拒絕「無腦」地吹捧
《隱秘的世界》中「普普」的扮演者王聖迪獲得了小周迅的名號,雖然我已經忘記她是第幾個「小周迅」,但可以確定的是,她一定是最小的那一個。
王聖迪
這位年幼演員和另一位15歲以下演員榮梓杉在電視劇裡的表現可圈可點,就影視表現力來看,榮梓杉的未來可能相對窄一些。
但電視劇中許多橋段,兩個孩子還是在單純地念臺詞,而那種生分感放在孩子這個容器裡卻並不太引人注目。
對於這樣的表演,一些鼓勵是必須的。
但有些文章開始長篇大論地講述05後演員崛起的軼事,用各種各樣的截圖和動圖來解說,將他們的表演歸入了頂級,著實令人覺得可笑。
曾經「吹捧」吳磊演技的人們如今在哪呢?
這些孩子們是否真的理解表演這件事尚且存疑,更別提什麼意識流派。他們所做的只是他們父母一時執念帶他們到片場後導演教他們做的事情罷了。
若沒有在這樣的成長環境裡積累足夠的熱情,他們的未來我一概不看好。
宋祖兒幼時曾憑藉「演技」驚豔觀眾
在新的偶像時代下,愈發幼齒化的明星取向早已是行業內心照的秘密。中國追星的年輕男女正經歷著當紅的「哥哥姐姐」變成了「弟弟妹妹」的追星體驗。
而00後早已砍下中國影視一方江山,以易烊千璽為代表人物的流量型演員也開始著華麗轉型。
但這轉型是高級的藝術教育以及必要的文化教育共同的碩果。
關曉彤在《影》裡令人改觀的表演正是其在表演學院裡學習的結果,而同組裡對比鮮明的吳磊依舊掉在程序化表演的窠臼裡。
當他們把一種經歷變成對一項事物的熱愛時,他們需要的不是吹捧,而是永無止境的學習。
《影》中的關曉彤,表演進步明顯
請給孩子們選擇的自由
在自媒體時代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演員或者娛樂圈擦邊的童模、歌手、網紅。
不會飛的心裡其實五味雜陳,這些孩子的眼裡滿是童真,但父母卻鐵了心讓他們在這條路上走到黑。
杭州嘉興的童模行業亂相:母親飛踢休息的孩子
《馬男波傑克》中,
童星薩拉林曾問過波傑克一個問題:
「為什麼童工犯法,童星卻不犯法呢,我當時什麼都不知道。」
最後薩拉林吸毒過量而死,死時對身旁的波傑克說:
「我想當建築師。」
《馬男波傑克》:童星薩拉林死前說出自己的夢想
上世紀70-80年代末的好萊塢並不重視童星,他們從來不會著力於將一位童星「養大」。因為孩子們程序化的表演只適用於孩子的角色。
雖然後來,吃到紅利的好萊塢也開始造星工廠,但「失敗的情況」時有發生。
好萊塢天才童星:海利.喬.奧斯蒙特
在不會飛看來,童星更像一個物品或者一種刻板角色道具,縱然曾出現過柳樂優彌那樣的天才,但終究是萬中無一。
柳樂優彌:憑藉《無人知曉》坎城封帝
童星本身是物化而非人格化的,他們永遠不會是表演技巧充足的演員。
換句話理解,如果我們把8歲的孩子當成職業演員,那麼他們和童工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呢?
那些孩子有資格在成長過程裡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非依照自己5歲時全然無法選擇的「宿命」成為一個藝人。
希望中國社會在誇讚年幼演員時可以給孩子足夠多的選擇權,不要因為父母一時執念送去少年宮做模特,就讓五歲的孩子不得不進入娛樂圈。
浙江嘉興的試衣間裡,直播平臺的鏡頭前,甚至父母千方百計送進的片場裡,
可能淹沒了無數個天真的、本該千姿百態的人生。
作者/影視不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