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刺繡名家,放棄醫學行業,她是針尖上的追夢人……

2020-12-05 寧波女性

1月14日下午,寧海女紅達人繆素青來到浙江寧海縣玉河路上的韻達快遞城東營業部,給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的繡娘們寄去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

2018年8月底,在寧海縣婦聯牽線下,繆素青來到晴隆縣,成為當地繡娘技能培訓指導老師,從此,遠在2000公裡之外的那群樸實、勤勞的繡娘們,成為她最大的牽掛。在這個包裹裡,有她最新製作的一套服裝版樣、一幅工藝極佳的繡畫《秋菊圖》、一隻仙鶴手拿包,以及記錄自己多年來在打版、刺繡技術心得的筆記本,通過晴隆縣婦聯,轉交給當地的少數民族繡娘們,作為她們提高刺繡技藝最實用的教材。

繆素青是誰?她和刺繡又有著怎樣的淵源……今天小編就要帶大家走近這位女紅達人的故事。

繆素青

(寧海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淺素品牌創始人)

耳濡目染,深埋刺繡情結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杭州西溪附近有一個繡娘,為了刺繡,她很晚才結婚,在當時,這實屬稀罕!

那時生活樸素簡單就如一首民謠說的那樣:四個兜的中山裝,小米高粱吃得香,幾戶人家一個莊,走親訪友靠步量。在那交通十分不方便的年代,卻經常有來自上海、寧波、蘇州的大客人慕名而來,前去拜訪。這一位繡娘便是繆素青的太奶奶。

太奶奶的繡品不僅精緻漂亮,還十分耐用,家裡的枕頭、肚兜、被套上都有刺繡的痕跡,小時候的繆素青總對此好奇不已。因為孫女的這一愛好,愛好收藏的爺爺在收古董時,總會將收來的精緻繡品最先拿給她「鑑賞」一番。

看著孫女的這股熱情勁兒,奶奶便開始教她杭繡。那一年,繆素青八歲,自此母親買的衣服,她總要修改一番。

從小,我就迷上了那一屋子的繡,光華四溢的繡件,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我摸著繡片,細細琢磨針法,還常在自己衣服褲子上繡花,那繡上寄託著自己無限的情思。那時候我就想著,有一天,讓江南刺繡與服飾結合,重現璀璨的圖景。

五年沉澱,重拾傳統手藝

八九十年代,醫生和老師是最讓人尊敬和羨慕的職業,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家裡的孩子能考上這個,繆素青也不例外。看著高考志願上填報的醫藥,繆素青並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但還是聽從了家裡人的意見。

之後全家因父母工作原因,短期遷移到雲南生活。有一天,繆素青在村子周圍逛的時候,發現幾個包著頭巾的雲南姑娘正對著光,坐在家門口低頭縫補著衣服,一手起,一手落。繆素青不自覺地走了過去,看到凳子旁邊放著的繡花鞋,「這個圖案好特別!」。或許是因為地域緣故,雲南的繡品不同於江南的,自帶著一股自然樸素的味道,深深地吸引了繆素青。從那以後,繆素青每天都會準時去找她們交流,感受學習不同的民族文化。

在雲南一待就是五年,靜修期間繆素青還學習了中國結、縫紉、編織、染布、織布等其它女紅手藝。當她將這些手藝融合起來,加上現代審美,製作出來的作品一下子就將別人的眼球給抓住了。

2015年繆素青回到寧波,面臨著生存的問題,放棄醫藥行業的繆素青決定去上課。在他人看來,繆素青放棄體面的醫藥工作,去做這種針線的工作是一個「傻子」。

受朋友的鼓舞,繆素青帶著大箱小箱的作品來到了寧波市文化館舉辦的第三屆「阿拉非遺匯「。她那些藏了幾年的作品在當天一售而空。

這給了繆素青極大的信心。隨後她開始創辦培訓班,自創的教學方法由簡到難,並結合成品設計。她的課程很受大家歡迎,先後在浙江財經學院,中國美院民藝館,象山非遺等授課,多家媒體關注報導。

潛心創業,編織華麗繡夢

2016年繆素青著手創建自己的品牌,她的理念是在一針一線的設計中體會精緻的慢生活,素雅,清淡,時尚與優雅並行,故而,她給品牌取名"淺素","素心向暖,淺笑安然",希望能和每個穿戴她作品的朋友們分享這份心情。

平常我喜歡天晴時靜靜地坐在院子裡刺繡,陽光照在身上,也照在那細膩的繡件上,閃著絲綢線特有的淡淡光華,不奪目,不刺眼,卻美得刻進了你的心裡。這方刺繡,有如江南的閨秀,雋永含蓄。希望我的這份事業在十裡紅妝的起源地——寧海生根發芽,再現十裡紅妝的錦繡繁華。

幾年創業,步步艱辛,初回寧海時很多人覺得刺繡土氣,為了讓大家能夠讀懂刺繡的美以及傳承傳統手藝,繆素青和縣非遺中心,文化館一起舉辦刺繡課堂,幾年來參與學習的人有上千人。刺繡成了寧海女性的一種新時尚,而她本人也連續兩年被評為「縣群眾文化領頭人」。很多學生也逐漸從事這項工作,以此謀生。

與此同時繆素青並沒有停止創作,她定期去上海深圳等地參加服裝秀,去國外交流學習。漸漸地,對於設計,她也有了全面全新的視野,把刺繡與服飾以及珠寶結合起來,讓刺繡集時尚與優雅於一體。這場華麗的錦繡夢,因為努力和堅持,變得越來越順利。2016年底和妹妹合作的深圳店開業,2018年將工作室改為寧波淺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我一直覺得最好的傳承不是一味的復古,而是和現代生活結合,用設計將古典工藝融入現代時尚。我的設計受到了很多高端女性的歡迎。

來源:寧海女性、寧波人物

相關焦點

  • 津城非遺 | 百年聯升齋刺繡,一項針尖上藝術
    天津有一項針尖上的藝術,不僅受到廣泛的關注,而且作為傳統美術,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便是聯升齋刺繡。來到天津開設學習班,在她的培養之下,津城出現了一大批蘇繡能手, 1893年,一家衣帽店開業了,而這家店便是日後的「聯升齋」。
  • 針與線勾勒的藝術,針尖上的天津文化——聯升齋刺繡
    說到針尖上的藝術,很多人都會想到刺繡。中國四大名繡眾人皆知,但在天津,也有一項脫胎於蘇繡的刺繡藝術。,由晚清宮廷刺繡能手沈壽來津創辦。她來到天津開設學習班,培養了一大批蘇繡能手,為聯升齋的創始打下了基礎。
  • 俄羅斯經濟學高材生自學中國刺繡,針尖上的風景畫驚豔24萬人
    刺繡的針法已有幾十種而有一位俄羅斯的妹紙Vera Shimunia卻將這門針尖上的國粹玩出了新花樣她用手中的一針一線在她手裡交織出一個又一個斑斕世界不過巴掌大小的刺繡竟然容納了一大片晚霞照耀下的花田絢爛秋景星辰大海煙花般絢爛的晚霞
  • 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這首民謠說的就是湖南常德桃源刺繡。在常德桃源總工會三樓的非遺工坊內,那些獨具特色的刺繡作品上,大葉細長而飄逸,藏於大葉間的瑞獸憨態可掬。2013年開始夫婦倆發現一些桃源刺繡的老物件很受藏家們喜歡,想找人修補破損的物件時,發現這門手藝後繼無人。夫妻倆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遍訪附近鄉鎮,尋根桃源刺繡源頭。找了4個鄉鎮40個村,桃源刺繡的譜系圖逐漸清晰起來。有史可查的桃源刺繡第一代傳承人是李桂英,她出生於1889年2月,是桃源縣沙坪鎮人。
  • 繡女引線,呈現針尖上的非遺
    本報9月23日訊(記者 於悅) 9月23日是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的第三天,前來參觀的市民仍絡繹不絕,在中央比賽區又有了新一輪比賽項目——刺繡,來自四川、河南的繡女們使用各自的技法穿針引線,小小的繡花針上下翻飛,一幅幅生動傳神的花鳥、人物繡品逐漸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 「中國文化符號」驚豔的中國刺繡——針尖下的「油畫」
    刺繡 ,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周禮 考工記》認為「五彩備,謂之繡」而首肯刺繡的藝術地位。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度成為一項衡量女子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
  • 探尋非遺文化|第九講 揚州刺繡:針尖上的中國風
    揚州刺繡素有針畫的美譽,藝術家們以針代筆、以線代墨,融畫理與繡理於一體的藝術風格在揚繡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本節課中,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蔣明秋將為同學們具體介紹揚州刺繡的歷史和特點。
  • 齊齊哈爾關注:達斡爾族刺繡——刺繡上的油畫,針尖上的芭蕾
    國潮近年來,國潮逐漸成為年輕群體中流行的時尚文化,而提到國潮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便是刺繡達斡爾族刺繡是在達斡爾族民間廣為流行的傳統手工技藝。每當農閒季節,達斡爾族姑娘們都會結伴圍坐在火炕上,用不同顏料的布料和花線,在包袱皮、頭巾、門帘、被面、圍裙、旗袍、馬甲、枕頭、鞋面、煙荷包、枕套、臺布、幔帳等生活用品上,根據自己的審美意識,繡出各式花樣和圖案。
  • 巧奪天工刺繡,讓旗袍成為針尖上的國粹
    越成熟的女人越美麗,因為她們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一個女人的成熟不僅體現在她對待生活的態度、為人處世的方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她的獨特品味,即使可以不是名牌,也要足夠高雅、不俗,且耐人尋味。旗袍,不僅能夠讓女人擁有十足的成熟女人味兒,更在一定程度上顯出了女人的高雅、不俗,使整個人有一種富態的美麗,再加上女子溫婉悠然的笑容,整個人散發著一種引人的魅力,成熟、知性、智慧、大氣。
  • 初冬刺繡體驗家招募 | 一針一線帶你感受針尖上的國粹
    有人稱刺繡為「十指春風」,一事做到精緻,便已動人。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刺繡的運用多種多樣,上到皇室貴族龍袍刺繡,下至黎民百姓荷包鞋履。刺繡,自古就貫穿中國人的生活。
  • 放棄留學機會的85後蘇州刺繡男孩:傳承並非一成不變
    張雪出生在蘇繡世家,母親是擁有兩項刺繡國家發明專利的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薛金娣。可以說,張雪是「浸泡」在刺繡的世界裡長大的。他說,在繃架前一邊看大人幹繡活兒、一邊聽大人講故事,是兒時最期待且最純粹的時光。以前,鎮湖的繡娘們從繡品發放站取材料後回家趕工賺錢,孩子總會幫著長輩分線、穿針,基本功用不著太刻意地去學,漸漸地也就掌握了。
  • 她出生於蘇繡世家,7歲開始學習刺繡,如今把蘇繡技藝帶給全世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吳縣繡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用品上的繡花圖案這些年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行業協會的推動,民間團體、社會機構以及蘇繡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這一現象出現了明顯的改善。王輝,一名80後刺繡手工藝匠人、同時,也是一名蘇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錫繡——針尖上的精妙技藝
    錫繡——針尖上的精妙技藝 發表時間:2019/9/18
  • 針尖上的廣繡嶺南繪畫展在藝博院開幕
    新快報訊 記者李佳文 通訊員吳冰麗報導 6 月 13 日是我國的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針尖上的畫意——廣繡精品與嶺南繪畫展 " 也於這天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展。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廣繡代表性傳承人許熾光表示,希望通過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廣繡,讓廣繡繼續傳承下去。廣繡是指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民間刺繡工藝,與潮汕地區的潮繡合稱粵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廣繡歷史悠久,在唐代已有高超的技藝,明清時期更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外銷產品。
  • 刺繡不止能在布料上,給我一張紙,照樣能刺繡
    某天晚上,小桃收到一條私信,有位小夥伴告訴小桃,她那個地方,由於快遞還未完全復工,網購的布料也不知什麼時候能拿到,只能巴巴地看著看小桃的教程,在心裡繡繡花了。看了她的私信,我突然腦洞大開,正好還有不少卡紙,就開始在卡紙上繡了朵簡易玫瑰,順便發了個微頭條。
  • 針尖上的膠東半島特色,中國八大名繡之一,傳承發揚的文化遺產
    針尖上的膠東半島特色,中國八大名繡之一,傳承發揚的文化遺產中國的文化歷史是非常的悠久的,而且在手工藝品的行業中,有著非常多讓我們珍重的手藝。而說起刺繡來說,可以說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也是收到了不少人的喜愛,而且如今的中國風,更是以中國刺繡為主要。而蘇繡可以說是如今人們更為熟知的一種,而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這一個老技藝是「文登魯繡」文登魯繡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是屬於中國「八大名繡」之一,而更是有考證,魯繡是我國起源最早的繡種之一。
  • 【兩會聲音】石麗平:讓指尖上的刺繡與世界對話
    從小就開始刺繡的石麗平,刺繡不僅是她生活的常態,更是她的人生。石麗平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同時也是松桃苗繡「鴿子花」品牌創始人。  「把指尖文化變成指尖經濟,小小針尖也能撬動脫貧。」從2008年開始,石麗平搞起了苗繡產業。創業初期,她的公司僅有三名繡娘,如今,「鴿子花」建立起一支260人的精英刺繡隊伍。石麗平說:「送黃金萬兩,不如送一技之長。」
  • 十字繡是刺繡嗎 刺繡和十字繡的區別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刺繡的技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臺布、舞臺、藝術品裝飾。
  • 朔州:民間刺繡傳承人 讓針尖「生花」
    刺繡,作為民俗藝術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星,是以情感世界、藝術追求、民俗風情為主要反映對象,進行藝術創造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千針萬線繡出精美的畫面也展示著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精髓。在朔州市平魯區就有一位刺繡的傳承人李春霞,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走進她和她的刺繡世界。
  • 蒙古族民間刺繡傳承人 讓針尖「生花」
    圖為正月展示自己的刺繡作品。 烏婭娜 攝圖為正月展示自己的刺繡作品。烏婭娜 攝圖為民族刺繡的枕頭丁。烏婭娜 攝圖為枕頭丁上的民族刺繡。烏婭娜 攝9月2日,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的正月講述了她的蒙古族民間刺繡故事。記者了解到,正月從13歲時起就和奶奶學習民間刺繡,1998年至今搜集了700多個傳承百年的古老刺繡圖案,現在已完成千餘件刺繡作品。這些作品包括衣服上的掛飾、鼻煙壺袋子和枕頭丁等,圖案精巧,配色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