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下午,寧海女紅達人繆素青來到浙江寧海縣玉河路上的韻達快遞城東營業部,給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的繡娘們寄去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
2018年8月底,在寧海縣婦聯牽線下,繆素青來到晴隆縣,成為當地繡娘技能培訓指導老師,從此,遠在2000公裡之外的那群樸實、勤勞的繡娘們,成為她最大的牽掛。在這個包裹裡,有她最新製作的一套服裝版樣、一幅工藝極佳的繡畫《秋菊圖》、一隻仙鶴手拿包,以及記錄自己多年來在打版、刺繡技術心得的筆記本,通過晴隆縣婦聯,轉交給當地的少數民族繡娘們,作為她們提高刺繡技藝最實用的教材。
繆素青是誰?她和刺繡又有著怎樣的淵源……今天小編就要帶大家走近這位女紅達人的故事。
(寧海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淺素品牌創始人)
耳濡目染,深埋刺繡情結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杭州西溪附近有一個繡娘,為了刺繡,她很晚才結婚,在當時,這實屬稀罕!
那時生活樸素簡單就如一首民謠說的那樣:四個兜的中山裝,小米高粱吃得香,幾戶人家一個莊,走親訪友靠步量。在那交通十分不方便的年代,卻經常有來自上海、寧波、蘇州的大客人慕名而來,前去拜訪。這一位繡娘便是繆素青的太奶奶。
太奶奶的繡品不僅精緻漂亮,還十分耐用,家裡的枕頭、肚兜、被套上都有刺繡的痕跡,小時候的繆素青總對此好奇不已。因為孫女的這一愛好,愛好收藏的爺爺在收古董時,總會將收來的精緻繡品最先拿給她「鑑賞」一番。
看著孫女的這股熱情勁兒,奶奶便開始教她杭繡。那一年,繆素青八歲,自此母親買的衣服,她總要修改一番。
從小,我就迷上了那一屋子的繡,光華四溢的繡件,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我摸著繡片,細細琢磨針法,還常在自己衣服褲子上繡花,那繡上寄託著自己無限的情思。那時候我就想著,有一天,讓江南刺繡與服飾結合,重現璀璨的圖景。
五年沉澱,重拾傳統手藝
八九十年代,醫生和老師是最讓人尊敬和羨慕的職業,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家裡的孩子能考上這個,繆素青也不例外。看著高考志願上填報的醫藥,繆素青並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但還是聽從了家裡人的意見。
之後全家因父母工作原因,短期遷移到雲南生活。有一天,繆素青在村子周圍逛的時候,發現幾個包著頭巾的雲南姑娘正對著光,坐在家門口低頭縫補著衣服,一手起,一手落。繆素青不自覺地走了過去,看到凳子旁邊放著的繡花鞋,「這個圖案好特別!」。或許是因為地域緣故,雲南的繡品不同於江南的,自帶著一股自然樸素的味道,深深地吸引了繆素青。從那以後,繆素青每天都會準時去找她們交流,感受學習不同的民族文化。
在雲南一待就是五年,靜修期間繆素青還學習了中國結、縫紉、編織、染布、織布等其它女紅手藝。當她將這些手藝融合起來,加上現代審美,製作出來的作品一下子就將別人的眼球給抓住了。
2015年繆素青回到寧波,面臨著生存的問題,放棄醫藥行業的繆素青決定去上課。在他人看來,繆素青放棄體面的醫藥工作,去做這種針線的工作是一個「傻子」。
受朋友的鼓舞,繆素青帶著大箱小箱的作品來到了寧波市文化館舉辦的第三屆「阿拉非遺匯「。她那些藏了幾年的作品在當天一售而空。
這給了繆素青極大的信心。隨後她開始創辦培訓班,自創的教學方法由簡到難,並結合成品設計。她的課程很受大家歡迎,先後在浙江財經學院,中國美院民藝館,象山非遺等授課,多家媒體關注報導。
潛心創業,編織華麗繡夢
2016年繆素青著手創建自己的品牌,她的理念是在一針一線的設計中體會精緻的慢生活,素雅,清淡,時尚與優雅並行,故而,她給品牌取名"淺素","素心向暖,淺笑安然",希望能和每個穿戴她作品的朋友們分享這份心情。
平常我喜歡天晴時靜靜地坐在院子裡刺繡,陽光照在身上,也照在那細膩的繡件上,閃著絲綢線特有的淡淡光華,不奪目,不刺眼,卻美得刻進了你的心裡。這方刺繡,有如江南的閨秀,雋永含蓄。希望我的這份事業在十裡紅妝的起源地——寧海生根發芽,再現十裡紅妝的錦繡繁華。
幾年創業,步步艱辛,初回寧海時很多人覺得刺繡土氣,為了讓大家能夠讀懂刺繡的美以及傳承傳統手藝,繆素青和縣非遺中心,文化館一起舉辦刺繡課堂,幾年來參與學習的人有上千人。刺繡成了寧海女性的一種新時尚,而她本人也連續兩年被評為「縣群眾文化領頭人」。很多學生也逐漸從事這項工作,以此謀生。
與此同時繆素青並沒有停止創作,她定期去上海深圳等地參加服裝秀,去國外交流學習。漸漸地,對於設計,她也有了全面全新的視野,把刺繡與服飾以及珠寶結合起來,讓刺繡集時尚與優雅於一體。這場華麗的錦繡夢,因為努力和堅持,變得越來越順利。2016年底和妹妹合作的深圳店開業,2018年將工作室改為寧波淺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我一直覺得最好的傳承不是一味的復古,而是和現代生活結合,用設計將古典工藝融入現代時尚。我的設計受到了很多高端女性的歡迎。
來源:寧海女性、寧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