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生活:為生活做減法,為生命做加法。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塵世喧囂,物質的極大豐富容易使人迷失心性,儉就是收斂,收斂我們內心的貪慾,去掉修飾、雕琢、虛偽,回歸素樸,以呈現出自性的本真與澄明狀態。
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事萬物皆為緣,物我一體,物我同源,自當愛物惜福。
大自然是慈悲的,用世間的萬事萬物滋養著你的生命,而且不需要任何回報。你所應主動回饋的,是珍惜周圍環境的一切,以一顆感恩之心善待它們。
勿以善小而不為,節儉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朱子家訓》所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心懷感恩,珍惜每一粒糧食,其實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知足者富,知儉者福。
《道德經》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發狂;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
人如果被外在的物質所控制,聲色犬馬,物慾橫流,精神迷失,身心失衡,健康的身體受到損害,自然談不上什麼長壽。
養生需要順應自然清淨之性,人之本性為樸、為真,是一種真純質樸之本然狀態。故人生應清心寡欲,見素抱樸,順應自然規律樸素飲食,從而真正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以成正之生命氣場。
老子認為生命的目的不在於佔有和揮霍多少物質財富,而是遵循一種自然、寧靜、自由的生活理念,內返求靜。
《道德經》曰: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少即多,老子所倡導的「儉而廣」,一是節儉生活,節省的物質可以使更大範圍、更多的人因此受益。另一方面是物慾的節制,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追求開闊的精神境界,身心歸位。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把對物質的無限欲望轉化到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追求上,當你真正地以「儉」之理念管理自己的身心,心平氣和,慈悲喜舍,把人生出路指向道德,生命內在的覺悟之門便得以洞開。
人生修道最終境界就是宇宙靈性的覺醒。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在老子看來,只有內心知道滿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才可以持續地享受生命內在的快樂。
世間之事,必有舍有得。儉於飲食,脾胃中合。儉於交遊,寡過息勞。儉於嗜欲,優遊自得,百福自集。奉行節儉之精神,實現身心欲望的控制與升級,可以幫你打開更廣闊的人生格局。
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中如此感慨: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事實上,一個懂得極簡欲望的人,反而能夠從自然中獲得更多豐盛的生命回饋,從而達到意念的舒展自由與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