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2020-08-28 減法生活

減法生活:為生活做減法,為生命做加法。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塵世喧囂,物質的極大豐富容易使人迷失心性,儉就是收斂,收斂我們內心的貪慾,去掉修飾、雕琢、虛偽,回歸素樸,以呈現出自性的本真與澄明狀態。



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01、儉以敬物,愛物惜福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事萬物皆為緣,物我一體,物我同源,自當愛物惜福。


大自然是慈悲的,用世間的萬事萬物滋養著你的生命,而且不需要任何回報。你所應主動回饋的,是珍惜周圍環境的一切,以一顆感恩之心善待它們。


勿以善小而不為,節儉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朱子家訓》所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心懷感恩,珍惜每一粒糧食,其實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知足者富,知儉者福。



02、儉以養身,返樸歸真


《道德經》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發狂;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


人如果被外在的物質所控制,聲色犬馬,物慾橫流,精神迷失,身心失衡,健康的身體受到損害,自然談不上什麼長壽。


養生需要順應自然清淨之性,人之本性為樸、為真,是一種真純質樸之本然狀態。故人生應清心寡欲,見素抱樸,順應自然規律樸素飲食,從而真正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以成正之生命氣場。


老子認為生命的目的不在於佔有和揮霍多少物質財富,而是遵循一種自然、寧靜、自由的生活理念,內返求靜。



03、儉以修德,覺悟生命


《道德經》曰: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少即多,老子所倡導的「儉而廣」,一是節儉生活,節省的物質可以使更大範圍、更多的人因此受益。另一方面是物慾的節制,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追求開闊的精神境界,身心歸位。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把對物質的無限欲望轉化到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追求上,當你真正地以「儉」之理念管理自己的身心,心平氣和,慈悲喜舍,把人生出路指向道德,生命內在的覺悟之門便得以洞開。


人生修道最終境界就是宇宙靈性的覺醒。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在老子看來,只有內心知道滿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才可以持續地享受生命內在的快樂。


世間之事,必有舍有得。儉於飲食,脾胃中合。儉於交遊,寡過息勞。儉於嗜欲,優遊自得,百福自集。奉行節儉之精神,實現身心欲望的控制與升級,可以幫你打開更廣闊的人生格局。


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中如此感慨: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事實上,一個懂得極簡欲望的人,反而能夠從自然中獲得更多豐盛的生命回饋,從而達到意念的舒展自由與酣暢淋漓!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 儉,不只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01、儉以敬物,愛物惜福《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事萬物皆為緣,物我一體,物我同源,自當愛物惜福。
  • 馬雲讀《道德經》,不僅是一種人生智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馬雲有一次在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對旁邊的朋友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呀,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老子他就是看穿這些,馬雲在讀《道德經》時也看到了這一點。這種情況下你要怎麼樣呢?如果你讀懂了《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你就能悟這世間的真理實相,之後你會選擇默默地去做,雖然你也知道出了名之後,那一種風光的好。
  • 《道德經》:心靜,是一種智慧
    這位老人叫老子,藥方寫在他留給我們的《道德經》中。1老子指出人們的病灶所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12章)老子這段話的意思很容易懂:五色令人眼花繚亂,五音令人耳朵失聰,五味令人失去味覺,縱情狩獵使人心狂野,稀有的珍品使人行為不端。所以有道之人只求溫飽而不追逐名利,所以遠離浮華而選擇簡單的生活。人都有欲望,滿足溫飽是我們基本的需求。欲望在一定程度內可以促進我們的進步,但是我們的苦惱在於欲望太多,而且變本加厲。
  • 讀老子《道德經》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讀老子《道德經》「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一一謹以此篇獻給五一勞動節倚天博仁老子的《道德經》中的三寶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理解,慈為和善;儉為節儉;不敢為天下先為謙卑。老子《道德經》,引導人們修煉,「修身、治國,平天下」。這裡無平頭老百姓說,天之興亡大家責權共擔,人民至上權利平等。你不治天下可以以行為去修身佐國,靠誠實勞動去利己利人。
  • 樂道·《道德經》智慧故事|幸福,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活態度
    讀者朋友大家好,我們現在開始《道德經》第三章的講解。老子生活在西周末年,亂世之秋,在那個時代,老子看到那些統治者爭權奪利,自以為是他人命運的主宰,自以為有資格對別人獨斷專行,老子認為恰恰是他們的行為造成了人間的各種不公、不平和不義。所以主要是針對統治者,他提出了「無為」這個思想,這是老子《道德經》著書立說的根本所在。這裡的「無為」,不是反對你有所作為,而是反對那種妄自作為,胡作非為,瞎折騰亂折騰,結果造成了人民的災難。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道德經》:老子所說的五善,是衡量行為的標準,也是一種智慧
    《道德經》:老子所說的五善,是衡量行為的標準,也是一種智慧。在這個世界上會做事的不如會為人的,會為人的,不如會說話的。其實,無論什麼樣的狀態,處在什麼樣的角色之間。會為人處事,會說話,都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一個優點。
  • 《道德經》蘊藉無窮之生命智慧
    老子留給了後人太多的想像空間,以至人們漸漸將他神化,就連他的出生與去世,都被後人描繪得那樣浪漫而傳奇。道教更將老子奉為道祖,尊為太上老君。種種的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然而,真實的老子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子的《道德經》裡面,到底又記述了怎樣的智慧呢?翻開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他的道。《道德經》不過五千言,講到道的地方就有七十多處。
  • 「原創書評」老子的智慧法則——讀《道德經》
    在老子的眼裡,「無為」可能更多的是體現在面對一些欲望追求的態度上。《道德經》中提到「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可見老子並非主張無所作為,而是重在「不爭」,即不與人爭,不強求。老子提倡「見素抱懷,少私寡慾」,在無窮無盡的欲望之海中保持一顆平常心,或許就可以真正體驗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 老子思想蘊含高明的人生智慧,談談《道德經》帶給我們的文化自信
    《道德經》凝聚著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實底氣,反映出中國智慧的深邃廣大。《道德經》是真正能夠給予我們文化自信的經典之一。文徵明《老子像》 資料圖片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從此,中國才有了成系統的哲學。老子對道進行了創造性的闡發,提出了道生萬物的宇宙論。
  • 道德經三寶,開啟人生的大智慧!
    面對講臺下數十個大商家,衍山師叔清清嗓音,即興開口,渾圓的的聲音通過話筒傳播開來:「人生智慧從何而來?從觀內心中來、從智慧的觀察中來。如何觀內心?如何進行智慧的觀察?在現代社會被世界各國不同文字翻譯出版最多的著作,就是中國道家道教尊為太上道祖的老子所著《道德經》。
  •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
  • 老子並不消極,從《道德經》感悟老子人生智慧的積極意義
    老子其實是一種反向思維,相反相成,由反得正,是一種對於人生、文化、社會的反思之後指出路線的方法。孔子懂這個道理,司馬遷也懂,所以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01 老子並非不爭,只是以道而爭這時候,先要釐清概念。什麼叫無為?無為就是啥都不幹,躺著。所謂無為而治,就是啥都不幹,不幹涉,然後天下大治。是一種躺贏。
  • 《道德經》三種智慧:柔、靜、慢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五千字的《道德經》成就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老子的「清涼」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這三個字是人生的大修煉、大修行。
  • 《道德經》:這4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的真相
    這是老子教導後人的「求道之法」。思考源於獨處,智慧生於安靜。一個人每天吵吵鬧鬧,心浮氣躁,是不可能有智慧可言的。謙卑是一種包容,謙虛低調,廣泛吸納。不彰人短,不炫己長。謙卑是一種修養,與人為善,保持謙遜,給人臺階下。
  • 《道德經》:大道的規律和易經的關係,也是一種不謀而合的智慧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之前就聊到過,道是生於宇宙萬物的,道是萬事萬物是相通存在的一個事物,它生出了萬事萬物,萬事萬物也附和著道。而道德經中廁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說的道就是太極中的道,它是一個整體。然後生出了陰陽兩極,陰陽又是對立的,相互統一的,一就是萬物統一的道。一是一個開始,什麼事情都是從一開始的,這是老子提到這個概念用的一個數字,二是一個對稱的數字。在老子的道德經中,經常用辯證法去論述一個事物。
  • 解讀《道德經》:女性更有智慧(圖)
    解讀《道德經》:女性更有智慧(圖)特別是老子哲學對女性持有一種尊崇的態度。這也是後來道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鮮明特色。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著有《〈老子〉對女人的尊崇》一文,《女神·女丹·女道》一書的學者李素平。  老子所說的女性「柔弱」應理解為今天的「柔韌」  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說法,認為老子崇尚陰柔。近年來有學者進一步研究認為「老子哲學為女性化的生命哲學」。
  • 思辨、思便、思變——《道德經》中跨越時空的人生智慧
    生命的全部價值,都來自於思想。因為有思想,人才區別於其他動物,才顯得偉大而高貴。說起思想,就不得不提起《道德經》。這部被譽為「東方聖經」的著作,不僅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之一,更是被譽為人類最古老、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
  • 《道德經》十大難解字之九:儉
    本義:自我約束,不放縱)2 同本義,約3 節儉,節省《道德經》中這三個字,應解讀為約束,而不是節省。 注意,是約束而不是節省。我寫文章時隨時翻了一下手邊的幾本解讀《道德經》的書。不論是四個皇帝,還是南懷瑾,還是弼,還是河上公。都把這個儉字解讀為節省。也就是說別浪費。這樣就把儉字的含義縮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