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廈門大學面向全國31個省市區的175所普通高校的大一學生,發放了55595份調查問卷。
這項調查覆蓋了各省的211院校、公辦本科院校、公辦高職院校、民辦本科院校、民辦高職院校和獨立學院共6種類型的大學;每所學校至少選擇了文科類專業、理科類專業和工科類專業的學生各100名,截止2008年6月底,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47170份。
此次調查,主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各省、各類院校的大一學生在高考後填報志願時,主要是根據什麼樣的因素選擇的就讀院校和專業?以及他們對就讀專業的滿意度如何?
綜合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大一新生對所讀院校的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為40%左右,60%的學生對大學或專業不滿意。
同時,在調查問卷中有一道題:「在您選擇目前所讀的大學時,下列原因有多重要?」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大一學生在高考後的志願填報階段,「挑大學、選專業」可謂「五花八門」。
高考,是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旋轉門」,而高考志願就是考生要選擇哪一扇門進入大學,科學合理的選擇,「進門」後「風景這邊獨好」;錯誤的選擇,往往就會「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在2688所高校和703個本科專業、60486個專科專業中,要選出若干個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學校,對每年高考後的考生和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在挑大學、選專業的志願填報階段,家長和考生最常見的誤區就是依據專業的所謂「冷」、「熱」來選擇;或者簡單的「看就業、選專業」;還有一種普遍性的情況是「充分利用好每一分,不要浪費「。
然而,無數的事例說明,挑大學、選專業上的誤區,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在大學裡成為了「學困生」,或者「畢業即失業」,就業異常困難。年年歲歲相似的高考,但歲歲年年「入坑」的人不同,別讓志願填報時腦子進的水,成為學子大學畢業後流的汗和淚。
01專業不匹配,讓孩子的成才之路徒生波折
錯誤的選擇,讓孩子成為了高校的學困生群體
學術界對「學困生」的定義是「感官和智力正常,但由於多種主客觀原因引起學習成績低於智力潛能的期望水平,導致所修學分未能達到學籍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而被進行學籍異動的學生」。
在經歷了高中三年的填鴨式教學,強壓式學習後,熬過了高考,絕大多數考生就開啟了「放飛自我」的模式。
很多學生及家長對高考填報志願缺乏專業認知,大部分學生對自己要選擇的專業從未認真地思考過,選專業、挑大學基本依賴於父母,而父母的關注點又在大學的名氣,對孩子的興趣等了解的很少。
在這種情況下,在志願填報時出現上述一系列問題就不足為奇了,而這些問題導致的最明顯結果就是高校中產生了較多的「學習困難的學生」。
「學困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厭學,學習動力不足,對專業課程興趣度差,缺乏學習目標,迷失學習方向等,從而漸漸無心學習、不思進取、自我否定、意志消沉。
畢業既失業,成為了就業困難群體
根據相關的調查,我國大學生所從事的職業與所學專業的相關度只有66%左右,專業選擇與職業選擇的矛盾普通存在。
大學生就業困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於畢業生的總數超過了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生總人數超過了企事業單位能夠提供的工作崗位總數,大學畢業生出現了剩餘;另外一個方面是大學生所學專業與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之間匹配度差,這種情況最突出的現象就是「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
而孩子們遭遇的種種波折,罪魁禍首很可能是當初填報志願時犯了常見的錯。
02填報志願常見的5個誤區
1、根據專業的「冷熱」程度選擇專業
在每年的高考志願填報階段,很多考生和家長選報專業的依據就是「熱門」或「冷門」。所謂的 「熱門」專業,其實就是家長在新聞媒體等引導下,對某個專業(行業)關注度比較高,進而影響了很多考生報考熱情的專業。
還有一些考生和家長認為,「熱門」專業比較容易找到工作,薪資待遇也會比較高,工作環境比較好。而實際上,專業是否「熱門」和這些因素並無直接關係。
通常,一個專業是否「熱門」,從學校層面上看,基本都是有招生計劃造成的,因為全國大部分院校都開設了這類專業,招生總人數多,報考人數自然就多,常常會造成該專業是「熱門」專業的錯覺。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撤銷了416個本科專業點。梳理發現,在這些撤銷的專業店中,有17所高校撤銷的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13所高校撤銷了教育技術學,12所高校撤銷了信息與計算科學,11所高校撤銷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而這些被撤銷的專業點,過去某段時間曾經是公眾眼中的「熱門」專業。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就業率較低的15個本科專業,被社會普遍認為的「熱門」專業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等名列榜首,這些所謂的「熱門」專業,每年的畢業生總數均超過10萬,嚴重的「供大於求」,畢業生就業情況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2、選專業,只看就業
近段時間以來,朋友老劉為兒子的工作可謂操碎了心,每次聊天,不論什麼樣的話題,最後都會被老劉帶偏——變成了討論大學生如何選專業才更靠譜,老劉也成為了我們「公認」的「帶路黨」,只不過他屬於「誤入歧途」的那種,為什麼呢?
原來,在 5 年前,就讀山東德州一中的小劉,在當年的高考中取得了 570 分的高分,老劉對兒子小劉的學習一直信心滿滿,兒子的成績超出了山東省當年理科一本線 8 分,於是,老劉使出渾身解數,查閱資料、分析政策、詢問專家,一頓操作「猛如虎」,老劉根據「法學」專業的就業率和高逼格,讓兒子報讀了湖北某高校的「法學」專業。
去年,小劉大學畢業,沒想到這幾年法學類畢業生人數遠超社會需求,畢業既失業,工作沒著落,小劉埋怨老劉當初盯著「就業率」選的「熱門」專業坑了自己,老劉也是鬱悶憋屈,沒想到好不容易追逐成功的「熱門」專業,變成了兒子就業時的「天坑」。
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的統計數據:
2017 年法學、漢語言文學等 10 個本科專業的畢業生規模較大,法學類專業的畢業生規模有 7.5-8 萬人;而 2016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法學類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人數有 8-8.5 萬人。
老劉和小劉現在才知道,就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高校公布的專業就業率一般是當年畢業學生的總體就業情況,通常都是根據學生離校前提供的「協議」為依據的,而這個「協議」就包括了自主創業的大學生、考研、出國留學的大學生,以及選擇自由職業的大學生,很顯然,這個統計數據與考生和家長認為的就業率是有區別的。
而影響就業率的因素除了專業以外,還有產業發展、經濟環境等其他因素,考生入讀大學後,要經過 3~4 年的學習,提前這麼多年預測未來的就業,顯然是有點「一廂情願」了。
3、根據錄取分數的高低,選擇專業
有些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時,就想「不要浪費任何一分」,按自己的高考成績「頂格」選專業、挑學校,最好就是「擦線」錄取,否則就吃虧了。
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考生和家長單純的依據某些專業以往的錄取成績確定專業,完全不考慮其他因素。
大學的招生計劃一般變化不是很大,如果某一年有大量考生扎堆報考該該校的某一專業,就會導致錄取分數線比較高,這就是所謂的大年;第二年,考生了解相關信息後,看到該院校的某專業錄取分數線很高,就會在填報志願時趨於保守,很多考生不敢報考,又會導致該院校的一些專業錄取分數線大幅下降,這就是所謂的小年,因此,單純的根據錄取分數來選擇專業,存在較大的風險。
2014 年,中國科技大學在湖南省的錄取中,就出現了讓人跌碎下巴的情況,中國科技大在湖南的理科投檔線一般都在 630 分以上,2014 的投檔線僅為 533 分,直降 100 分,史無前例。原因在於該校 2014 年在湖南省計劃招收 30 人,恰逢中國科技大在湖南省的「小年」,只有 28 位上線考生報考了該校,但就是這 28 人中,另外的兩人只有 553 分和 533 分,而當年湖南省本科一批理科錄取控制分數線為 522 分,兩人因而也成為湖南省 2014 年最黑的高考志願「黑馬」。
4、對專業名稱望文生義,根據自己的理解選報專業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全國1265所本科院校,共開設了703個專業。在填報志願時,一些考生和家長對專業的理解停留在字面上,依據看到的專業名稱來推測專業學習的內容,進而做出選擇。
比如「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很多家長看到這個專業名稱,根據「信息」、「計算」和「科學」這幾個關鍵詞,就想當然的認為這個專業是計算機相關的專業,在IT火熱的當下,以為選擇了這個專業,就是學習計算機相關技術的,殊不知,這個專業屬於「理學」門類的「數學類」專業,四年畢業時,授予的是「理學」學士學位,而不是計算機相關的「工學」學位。
5、選擇專業,家長主導或放任不管
在每年高考後填報志願時,少不了大包大攬的家長,這類家長秉承的一個原則就是「馬路警察、各管一段」——孩子負責考高分,家長負責填志願。家長憑藉自己對專業的理解和各種經驗,「全權」負責孩子志願的選報。
另外一類家長也不少見,對孩子的志願填報不了解、不參與,完全由孩子自己做主。
在網際網路熱潮的洗禮中,鄰居小張的父母在高考填報志願時,「要求」小張選報電子科大的計算機類專業,小張的父母覺得 IT 專業好就業,那些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工資高,崗位穩定又踏實,非常適合小張這樣的「理科男」。在父母的強力主導下,小張被電子科大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錄取,可是小張在大學四年成績平平,考研失敗,畢業後的小張再也不願意碰計算機,於是報了一個西點培訓班,一年後小張開了個西餐廳,在忙忙碌碌中,小張說這才是他最喜歡的工作。
03挑大學、選專業,高效志願填報3步走
高考後的志願填報和錄取工作,實質上就是完成考生與高校的匹配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遵循著「雙向選擇」的原則。
因此,要做好選擇,對考生及家長來說,做好如下3項工作就非常重要。
1、掌握高考志願填報的基本知識
①錄取批次設置
現階段,全國31個省市區在高考錄取時,都是分批分次進行的;因此,高考錄取前,各省的教育考試院都會在官網上發文公布當年本省(區、市)的批次設置。
通常,錄取批次包括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次、本科二批次、專科批次等,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各省都在探索錄取批次合併的有效方式,有些省份只設本科、專科兩個批次,或者完全不分批次實行分段錄取等,因此,考生及家長需要根據自己所在省(區、市)的具體要求來填報。
②挑大學、選專業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目前,全國共有2688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有1265所,專科院校有1423所;本科專業有703個,專科類專業748個。
要在短時間內從2688所院校的1451個專業中,根據考生的分數、院校的錄取線選出適合的大學和專業,難度並不小。
現階段,全國31個省市區有4種錄取投檔模式,分別是:
a、上海的院校專業組模式,每位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最多可以選擇24個「院校專業組」;
b、浙江採用分段填報志願、分段錄取的形式,普通類考生可填報80個專業平行志願;
c、大部分省份採取的平行志願錄取方式,每個考生可以填報6個院校志願,每個院校志願中考生可以填報6個或更多專業志願,並選擇是否「專業服從調配」;
d、個別省份採取順序志願投檔錄取模式,一般選一個第一志願和二個平行的第二志願,每個學校志願中考生可以填報6個不同的專業志願和專業調配志願。
順序志願投檔錄取模式下,考生要重視第一志願的填報。
③是否服從調劑,很重要
在志願調報表中,有一項「專業服從調配」選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是否服從專業調劑,是否選擇服從調劑,建議考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選擇服從調劑,相當於增加了一次被錄取的機會,考生要慎重選擇。
我所在的大學中,每年都有一些學生因為學分不夠被留級或退學,這些學生中,有一部分就是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因為選擇「服從調劑」後被錄取進來的。這些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對所讀的專業不太感興趣,學習動力散失,沒有了前進的方向,渾渾噩噩,各種消遣,最後學業都無法繼續;另外一部分學生本來沒有報考這所大學,因為選擇了「服從調劑」,被現在的大學錄取了,雖然讀的是志願中的專業,但對就讀的大學認同度很低,常常挑戰校紀校規,各種衝突和矛盾不斷,不僅成為了「問題」學生,由此也影響到了學習的興致,掛課嚴重。
高考志願中的「服從調劑」,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指 「服從專業調劑」;另外一方面是「服從調劑到其他院校」。
「服從專業調劑」也就是說,考生挑選的某所大學的報考專業都錄取滿了,但這所大學還有一些專業未被該考生填報且尚未錄取滿,考生同意調配到這些專業學習。這種情況下,考生如果確認「服從專業調劑」 ,就增加了被錄取的機會,但是有可能被調劑錄取的其他未報考的專業,這一點考生和家長要有心理準備;當前,全國31個省區市基本上採取的是平行志願投檔模式,如果不服從調劑,有可能被退檔,因此,對於這一欄,考生既要充分重視,又要慎重選擇。
另外,「服從調劑到其他院校」常常出現在徵集志願的階段,當考生填報的各個志願院校都錄取滿時,是否同意調劑到其他院校學習。
每一年的高考,都會出現高分考生落榜的新聞,這部分考生,基本都是不同意「院校調劑」造成的。
因此,是否服從調劑,因人而異,如果考生是「學霸」級的,可以不服從調劑;如果考生實力不濟,那最好是選擇服從調劑,除非做好了復讀的心理準備——不喜歡的專業、看不上眼的學校,都不去。
2、了解招生錄取信息
在填報志願之前,需要先行了解如下招生錄取信息:
①本省的招生錄取投檔模式
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份採取的是平行志願投檔模式,按「位次優先、遵循志願、1輪投檔」的原則,即「考生之間,分數優先;考生自身,志願優先」。
投檔時,按文科、理科分類,將所有考生按照投檔分數從高到低排列,投檔分數相同時比較單科分數,順序依次為:語文、數學、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外語。
按照從高到低的排列次序和每個考生志願(A、B、C、D等)的先後順序依次檢索志願,被檢索的志願中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院校投檔。
在錄取投檔過程中,如果考生未達到填報的第一所院校調檔線,就會檢索下一個院校志願,直到檢索完考生在本批次填報的所有志願。
②查詢目標院校在本省的錄取數據
除了解目標院校的專業、學制、學費、學校性質外,還需要登錄目標院校的網站,了解計劃報考專業三年內的錄取分數線,包括錄取的最高分、最低分,留意院校和專業的一些細節要求,比如身體、視力等方面的限制,找出自己受限的專業,避免因身體條件不達標而被退檔。
特別是一些省份的考生需要填報幾十個志願,本科、專科等不同學歷層次又不分批次,這就需要考生及家長不厭其煩地對照最權威的招生計劃,核對完畢才可以正式提交。
由此,考生及家長不僅要了解招生數據,更要掌握招生政策。
3、分工協作、填報志願
在填報志願的過程中,家長和學生要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志願的填報:
①院校和地域選擇:在符合錄取分數線的前提下,學校的選擇上,家長和考生要達成一致的意見;區域的選擇上,考慮到就業的地域化因素,全家要充分溝通。
②專業選擇:家長參謀,學生拍板比較合適。
③培養成本:究竟是選擇普通院校的普通專業,還是選擇高收費的院校或專業,學生參謀,家長拍板。
在志願填報中,考生最糾結的就是選學校還是選專業,名校的一般專業和一般院校的熱門專業,通常在錄取分數上差不多,究竟選哪個?
專家建議,以下三種情況優先選擇專業:
①考生的高考成績不太理想,可選擇的學校層次相差又不大,此種情況下,填報志願的重點就是挑選專業。
②報考的專業與所屬學校不一致時,優先考慮專業,對很多人來說,大學畢業後會直接就業,選擇一個容易就業的專業比大學更重要。
④如果大學畢業後想考研,優先選擇專業,因為需要在這個專業領域內繼續發展,不喜歡的專業,無法堅持。
專家建議,以下兩種情況優先選擇學校:
①在省級重點中學年級排名前列的高分考生,首選名校,然後在名校內選擇心儀的專業。
②按大類招生時,優先選擇學校,因為按「專業大類」錄取後,在大學大一或大二階段時才讓學生選報專業,此種情況下,選擇學校更重要。
總之,一份適合考生的精準志願填報表,需要家長和考生分工協作,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掌握高考相關的信息後,再輔之以科學的方法和思路,共同培育出的絢麗之花。
高考的時間已不足2個月,志願填報的時間也屈指可數,在考生全力備考的階段,希望家長做好志願填報的各項前期工作。
知己知彼、有備無患,讓每一分成績發揮功效,使每一個考生金榜題名,讓每一個家庭收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