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的明代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在「中國千年歷史檔案第一展」上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和興趣,「為什麼地圖上不標註繪製的時間和作者?芽」「為什麼地圖上沒有中國古代最雄偉的建築———長城呢?芽是不是作者遺漏了?芽」開展兩天來不斷有人打本報熱線電話詢問答案,本報記者4月19日專程採訪了省檔案館的有關專家。
作者漏繪絕無可能
省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秦始皇動用30萬人建成的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築工程,自建造長城後,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它作為抵禦外來入侵的邊陲防線。洪武二十年遼東全定,南北統一,朱元璋的地位由王而帝,所統治的版圖由南方擴展到長城一線的大半個中國。這時,宮內奉旨繪製《大明混一圖》必有一番精心準備和周密安排,繪製方案也會層層審批,道道把關,綿延萬裡、曠古絕倫、歷朝歷代都在植培修葺的長城,怎麼可能被輕易忽略掉呢?芽
宮內繪製者一律不留名
專家介紹說,《大明混一圖》繪製過程未見檔案文獻記載,圖上沒有標註繪製時間和作者,經過多方考證後,具體繪製時間確定為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六月。沒有標註作者,因為該圖為明太祖朱元璋頒旨繪製,依據明代宮廷禁例,宮內繪製人員不可能將自己的名字留在圖上,此制度一直延續至清代,凡皇帝正式頒旨繪製的圖冊等,都沒有繪製作者,就連大名鼎鼎的義大利傳教士、宮延御用畫師郎世寧也沒能例外。它是目前我國現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並由中國人自己繪製的古代世界地圖。該圖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地、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1000餘處,在明朝域外地區,尤以歐非地區描繪最詳。可就是沒有我們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長城。
同時期朝鮮繪圖上清晰標註長城
而與該圖繪製同時期的,由朝鮮人金士衡等於1402年繪製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上,中國的長城用寫實的手法繪製而成。城牆、城垛,層見迭出,蜿蜒曲折,氣勢磅礴。在繪製手法上又極為相似,在山脈的形象寫意,河流的曲線標示,海洋的魚鱗狀畫法,地名的縱向條狀標識等方面,特別是非洲部分和中國東南沿海一線宋元時期古地圖的傳統畫技,兩圖是如出一轍,貌似神合,只是後者尺寸較小。為什麼中國自己繪製的世界地圖上卻沒有出現長城,肯定事出有因。
未繪長城眾說紛紜
未標註長城的原因有多種說法,未有定論,根據專家推測有以下三種原因。其一,朱元璋雄才大略、一世英雄,一心要統一中華大地,開創經國大業,不會甘心大明版圖北方以長城為界。以前歷朝多從北方起事,然後平定南方,而大明王朝恰恰是南方起事,然後向北方發展。南方起事平定北方,只以長城為界,坐守半壁江山,這是朱元璋萬不能接受的。如果在圖上明顯繪製長城,會給人心裡造成一種障礙,大明版圖會以長城為界,這不符合雄才大略的明開國皇帝一統天下的治國思想。
其二,長城一線,涉及國防重大問題,軍事部署不會暴露給北元殘敵。朱元璋稱帝後,北伐南徵,到洪武二十年遼東全定,但元朝殘餘勢力依然存在。東北、正北和西北,長城以外是北元的勢力範圍,如不在險要處派駐重兵,一旦北元鐵騎南下,黃河以北就很難守住。如果將長城繪製於圖上,必然將諸塞和軍事存防暴露,為北元殘敵入侵製造可乘之機。
其三,明王朝實行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制度,不相統屬,都對皇帝負責。繪圖制冊當屬政事,應歸六部管,而涉及軍事事物,都歸都督府負責。凡涉及軍事事物,未經都督府同意,政事部門不可能擅自主張。況且,北元大敵當前,塞北前線駐紮著諸王官屬,稍有閃失,後果誰也承擔不起。
馬芳芳 本報記者 文錦 趙麗莉 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