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敢肯定,漢字文化圈知道「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句詩的人,至少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並無限趨近於百分之百。這句詩牛到什麼程度?它成為了七字成語,不但經常單獨出現,而且經常與另一句由詩變成的成語連用,「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搞得他們好象本來是一對。那麼此句究竟出自哪首詩?是何人所作?恐怕知道的人不足百分之十。
「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晚唐著名詩人許渾的代表作《鹹陽城東樓》,全詩如下: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接下來,筆者試解之。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蒹葭:特定生長周期的荻與蘆。蒹:沒長穗的荻。葭:初生的蘆葦。蘆葦乃隨風飄零之物,引人愁思。楊柳,需要科普一下,在文學語言中,楊柳特指柳樹,並非楊樹,柳樹之合稱。古人送別,折道旁楊柳枝贈之,柳與「留」諧音,所以看到他鄉楊柳,就會想念家鄉,想念朋友。汀洲,水中間的小洲,也是古詩詞中的經常出現的事物,因為許渾長江三角洲的丹陽人,江中有很多小沙洲,在這裡代指詩人家鄉。這句詩譯為:一登上高高的鹹陽城樓就引發我的萬裡鄉愁,那水邊蘆葦楊柳叢生之地,很像我家鄉的小沙洲。請注意,「愁」乃此詩的「詩眼」,愁奠定了這首詩的基調。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溪是哪條溪?指磻溪;閣,指的是慈福寺。大團的烏雲從磻溪那邊湧出,慢慢落到慈福寺的樓閣之後,山中大雨將要到來,狂風灌滿了城樓。這兩句詩,將大雨到來之前的景象刻畫的分外傳神,紅日西沉,古老的慈福寺沐浴在晚霞之中,忽然南邊磻溪上方天空出現大片烏雲,在狂風裹挾之下,迅速奔湧而來。雨未至,城樓之上已是風聲大作。多愁善感的詩人,觀此風雲激蕩,自然會心有戚戚焉,再聯想到大唐王朝亂局已現,如同夕陽一般日薄西山,更添愁腸,所以後人以「山雨」一句比喻局勢將有重大變化前夕的跡象和氣氛,也可用來比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綠蕪,叢生的綠草。飛鳥躲入黃昏秦時園林的雜草之中,秋蟬在漢代宮闕古樹的黃葉間鳴叫。上一句寫了風雲之後,詩人蕩開一筆,由遠及近,寫到了眼前景象。秦時苑林,漢代宮闕,數百年風雨,自然是殘破不堪,雜草叢生,一片荒涼。一個「下」字,形容飛鳥躲避之時的慌亂;而「秋」字,則點明蟬已時日無多。這聯詩「綠蕪」對「黃葉」,「秦苑」對「漢宮」,色彩鮮明,很有畫面感,對仗極為工整,手法老辣。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故國,指的是秦朝故都鹹陽。行人不要再問當年秦漢繁華盛事,都城依舊,只有渭河水不停東流。登臨詩詞,末句一般都要抒發情感,感嘆興亡,「莫問」,就是不要再問,不要再想了,強盛的大秦大漢王朝已是煙消雲散,這日夜奔流的渭河水流去了時光,流去了當年風雲人物,流去了當年的繁華。詩人感古傷今,流露出幾分無奈,無力之嘆,除了愁還是愁。一是鄉愁,二是愁大唐。
最後,簡單說一說作者其人。許渾,晚唐著名詩人,所留詩作以五律、七律為主。早有評論家指出,詩到晚唐,在形式和技巧上越發成熟,比如對偶精妙,格式整齊,但多半格調不高,一片頹敗之像,無盛唐之豪氣。比如許渾,以田園,懷古詩寫的最好,手法圓潤成熟,技巧頗高,但內容單調,多以「雨」「水」構成意境,只是一味感傷,沒有進一步深入批判,更沒有翻轉的豪情。有詩評家說「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這是一種諷刺,許渾的「淺愁」,比起杜少陵的「深愁」根本不是一個層次上的,但也算是某種肯定。在唐朝,許渾最多能歸入二流之列,唐朝超一流詩人太多了,他如果生在明清時代,放入一流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