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準備去外地發展,向我諮詢建議時我說了一句「父母在,不遠遊」,然而他一句「遊必有方」把我懟得啞口無言。本想再以朗朗上口的名言來挽勸一番,隨即想到還是把名言下半句多了解一些再來奉勸別人吧。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父母老了怕沒人照顧,所以不應該遠遊,當然遠遊也是可以的,子女找到安頓的方法就好。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出自《莊子·養生主》,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窮的,但是嘛,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盡的知識,就會搞得筋疲力盡。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出自《論語·公冶長》,我們經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覺得做事之前要考慮多次,然而孔子則說,兩次也就夠了。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出自《濟公李修緣》道濟禪師(濟公活佛)。這其實是一個悲壯的典故,明朝張獻忠攻打渝城時,也就是現在的成都,圍剿了一群和尚並強迫他們吃肉,有志氣的和尚自然是寧死不屈的,但有個叫做破山的和尚說道:「如果你放過這些人,並且不屠城,我就吃肉。」張獻忠答應了,於是破山一邊吃一邊念著這句話,他是為了眾多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濟公認為只有大神通聖人在特定情況下,為度眾生才吃肉,如果其他人不能做到像他一樣吃了兩隻死鴿子能吐出兩隻活鴿子來,還是老老實實持戒吧。
「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出自朱熹《中庸或問》卷三,這是在稱讚宋朝推崇法制的效果,只要按照同一規格,即使關起門來製造車輛,使用起來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合。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出自白居易《偶作寄朗之》,這兩句是描述作者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先不管他寫給男的還是女,但經常有人把第一句當作上年齡記憶不好的說辭。
「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自《論語·子路》,這是子貢和孔子的對話內容,前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但網上卻把第三句改為「果必信」改變了其原有的意思,雖說最後那句爭議比較大,但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個認死理,只管自己貫徹言行的人啊。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出自《海公大紅袍全傳》,前半句是講在生活安逸的狀態下,會產生一些邪念,而後半句雖然比較寫實,但其實是勸誡再怎麼窮苦,也要恪守做人的原則,不起盜賊之心。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出自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二》,後半句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其實是元稹悼念亡妻的,我深知死別之恨人人都是無法避免的,但對於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是更難受的,不過斷章取義後的另一個意思其實也不是完全沒道理。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句話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的《曹瞞傳》,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呂布的勇猛,堪稱是百裡挑一的人才,劉關張三兄弟才與他鬥得旗鼓相當,但還有後半句「水上甘寧,陸地魏延」,用來教育我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至於「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是後人加上去的,不過也是扎心了。其實有許多事情是約定俗成的,不論是知道全句或是斷章取義,只要能帶來啟發便是好的,各位能否用百分之一的靈感再補充一些你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