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7月13日電 題:「大國工匠」李德:自主創新讓環衛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嚴」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許蘇培 徐步雲
56歲的河北滄州人李德,身上貼有很多「撞色標籤」:既是環衛工人,也是首位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大國工匠」;一手拿著初中文憑,另一手卻有9項國家專利,100餘項技術創新;既是屢屢獲獎的武術冠軍,也是幾次心臟病突發緊急送醫的病人……
一輩子的「消防隊員」
「哪兒有『火情』就往哪兒派,我這一輩子不像環衛工人,倒像個消防隊員。」李德開玩笑說。
李德自1982年進入環衛系統,36年來,無論在什麼崗位,他總能最快「露出鋒芒」,多次充當「拓荒人」和「救火員」。
1993年,李德被調去垃圾處理場當廠長。當時的垃圾處理場不僅人心渙散,蒼蠅為伴,還帶著建廠時欠下20多萬元的外債。
工人不肯幹,那就擼起袖子自己上。他白天盯著工人幹,晚上下班後獨自加班加點繼續幹。「我就要看看一個人幹,到底能不能頂工人們兩個班!」
不眠不休拼命幹了兩個月沒回家,他累到心臟休克,暈倒在廁所。「醒來時才發現原來腦袋磕牆上,血流到面頰上都幹了。」想起那段艱難的日子,硬漢李德也沒忍住流下了眼淚。「孩子那時候才五六歲,媳婦帶著來看我,孩子問爸爸,院子裡怎麼就你一個人……」
一年時間,廠裡所有人都被這個「拼命三郎」折服了,大家上下齊心,幹勁十足,一年內還清了所有外債,曾經「蒼蠅飛起來烏泱泱的」垃圾處理場也開始變得乾淨整潔。
「我所有的成績都是拿命換的。」「救火」多年,自小練武、身強體壯的他,愣是被自己折騰出心臟病,兩次住院,身上大大小小20多處傷疤。
2004年,滄州的公廁衛生狀況,用老百姓的一句戲言形容是「踮著腳進去,跑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滄州市成立了公廁管理站,任命李德為站長。這次他改變了思路,在環衛作業機械化率低、人手短缺的情況下,走上了技術創新之路。
「糞勺子也能扔出花來」
兩臺吸汙車、三輛淘糞車、七個人,這是當時滄州公廁管理站的「全副家當」。全市164個廁所,其中十幾個是水廁,其餘都是旱廁。
「這麼多公廁根本顧不過來,天天有人投訴。」李德回憶說,當時還有人嘲笑說看他這次「糞勺子還能扔出花來」。
大型吸汙車根本開不進逼仄的胡同裡,環衛工人不得不穿著雨靴一擔擔把糞挑出來,清理一次來回差不多要擔20多趟。這份工作又苦又累,還常常被別人譏笑「頂風臭八裡地」。
於是,李德開始琢磨把大車換小車,靠技術創新來解放雙手。
他找了輛廢舊三輪車,自己設計畫圖。背後涉及的槓桿學、液壓動力傳動等多學科知識,他查閱了市面上能找到的各種專業書籍,並結合過去在單位的機械維修經驗,不斷發明改進。
最終,他發明了「小型糞便機械化作業車」,讓工人只需按動操作閥門就能自動完成從清淘到傾倒,身上不會沾染髒汙;他研製改裝的「自動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汙車」,經過幾十次技術升級,吸汙效率從原先20分鐘抽不滿一車提高到5分鐘抽滿一車;他發明的「多功能高壓衝洗車」,既能疏通管道,又能灑水、衝洗,解放了工人為疏通下水道而磨出泡的雙手。
從2004年開始,李德的發明填補了我國特種設備及特種車四項空白。14年間,他靠著自主研發,讓運河區公廁管理的糞便清淘機械化作業率從18%提升到了98%。
「9項專利代表著環衛工作中需要攻克的9個難題。」李德說,作為環衛工人,他要讓這份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嚴。
耐得住寂寞的「大國工匠」
李德是滄州市環衛系統唯一擁有雙技師職稱的人,也是全國環衛系統第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並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省突出貢獻技師、省高技能人才庫專家等眾多榮譽稱號。
2018年5月,他從全國技術能手中脫穎而出,被選入中組部組織的「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國情研修班,和其他來自全國各地,包括航天工業、核工業、汽車製造等各行各業的69名頂尖人才一起學習。
「我和垃圾為伍多年,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能進入高科技人才隊伍。」李德感慨地說,「這是國家對我們的重視。」
工作這麼多年來,李德有不少機會離開環衛行業。有的南方廠家看中他的才幹,高薪聘請他做技術指導;新加坡機構相中他的武術才能,多次邀請他去擔任老師……這些機會,他都婉言謝絕了。
「我所理解的『大國工匠』,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支撐,更需要吃得了苦、經得起磨難、耐得住寂寞。」李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