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自古以來就是繁華富庶之地,地理位置優越,水路交通便利。
揚州的繁華與鹽有著不可分割的因素,鹽業的興盛帶動和促進了揚州城市經濟的發展,而揚州城的衰落也是由於鹽業的衰落而起。
清代的揚州鹽商曾經究竟是如何富甲天下?又為何在短時間內持續衰敗,最終淡出歷史舞臺的?那究竟是怎樣一段波折的歷史呢?
明朝初年,食用鹽是可以進行自由買賣的,任何商人都可以販賣倒賣食鹽謀取利益。
後來由於邊軍糧食運輸出現了問題,朝廷為了保證邊關軍糧的供給穩定,開始鼓勵商人運送糧食到邊關。
而作為鼓勵,開始給商人發放&34;,讓商人可以販賣食鹽謀取利益,作為官商雙贏的政策,&34;食鹽的雛形初現。
萬曆年間,朝廷改革食鹽買賣政策,朝廷將有資格販賣食鹽的商人弄成一個花名冊,清朝的&34;就此出現,並且可以買賣此證。
擁有了&34;的鹽商高枕無憂,行業內競爭壓力極小,揚州鹽商因此做起了近乎壟斷的行當。而官方給鹽商如此好的政策待遇自然不少從此處賺取銀錢。
同時國家一些大型的戰爭和基礎設施建設都會有揚州鹽商參與捐款,為國家提供資金支持,而鹽商若有資金困難國家也會貸款支持。
自此朝廷官兵與揚州鹽商互利共生造就了揚州鹽商發展的政治基礎。
鹽商購入食鹽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官營鹽場,還有一個就是&34;的小農灶戶。
雖然官營鹽場出鹽價格比較高,但是灶戶製作成本低廉。作為國民必須消費品,食鹽的運營流程都是由國家統一購買統一銷售的,所以銷路完全不用發愁。
表面上近四分之一的利潤看起來不太高,但是實際運營相當暴力,這使得揚州鹽商在除去稅率和打通官兵的私錢之外,依舊賺的盆滿缽滿。
低投入,高回報,低風險的食鹽販賣體系是揚州鹽商發展的經濟基礎。
清朝中期出現了&34;,在此背景下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於是出現了人口大爆發。據數據顯示,整個清朝中期中國人口增加了差不多三億,這其中大部分人口增長發生在南方。
如此巨大的人口增量使得兩淮地區的食鹽銷售殆盡,這為揚州鹽商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市場。作為必須消費品的食鹽,在人口紅利之下產生的效應是揚州鹽商發展的市場基礎。
所以在政治、經濟、市場等多方面的影響下,揚州鹽商順理成章的成長為一支強大的商業團體,走向繁榮,鑄就了揚州的繁華與揚州鹽商富甲天下的美譽。
在經歷繁榮過後,揚州鹽商也遇到了不可抗拒的&34;。
很多有了&34;的人高枕無憂賺大錢,其他人自然眼紅,於是在市場的追逐下,&34;的買賣價格高昂,再加上當時通貨膨脹加劇,使得鹽價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為生活必需品,鹽價的升高引起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於是傳統制度崩盤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買賣制度。既所有人都可以買賣食鹽,只要納稅就行。
由此而來,揚州鹽商高枕無憂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大市場的考驗與消磨之中漸顯疲態。
在正常的商業運營之中,稅費以及中飽官兵私囊的人脈費都是正常支出的,然而在這之後,日漸肥大的揚州鹽商依然使得官兵和朝廷甚至是皇帝眼紅。
皇帝明著要錢修建設施,商人們自然絲毫不敢怠慢,其實還有一些暗示性的指出消費,其中還不乏有官員敲詐勒索,使得揚州鹽商也是&34;。
乾隆時期,兩淮地區的巨大的鹽稅虧空漏洞被揭穿捅破。此案件牽扯重大,涉及錢財數額巨大,涉及的官員眾多而且不乏許多大官大爵,最後在乾隆皇帝的指導下,要求窸窣追還虧空的稅費。
雖然乾隆決定不再追究責任,只要把錢補上就行,可是經過此事不少官兵落馬,兩淮地區的製鹽販鹽產業也從此一蹶不振。
制度實施的時間久了就難免出現許多漏洞,一來是鑽空子的人多了,二來是執行力度鬆了,於是在巨大利潤的誘惑之下私鹽販賣日益昌盛。
與私鹽相較,這些正統的鹽商絲毫沒有競爭力。官鹽過於昂貴,百姓也很樂意購買廉價的私鹽;而作為鹽商保護傘的政府因為時局問題也不能面面俱到。
長此以往揚州的許多鹽商被逼破敗,無數的富家子弟流落街頭,揚州城也日漸衰落。
清朝後期,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這次戰爭幾乎摧毀了皖南及江淮兩岸所有的經濟、人口,使得這些地區再也沒有緩過頭來。
太平天國運動
作為當時清朝經濟的重心及命脈地區,揚州及淮河兩岸必然首當其衝。控制了鹽業就控制了經濟命脈,因此,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徽商聚集之地的揚州城受到了猛烈的打擊。
至此之後無論是揚州城還是鹽商經濟的運轉,都受到了毀滅性的創傷,再難以恢復。
八大鹽商集結揚州一地,僅徽州鹽商的資產就可媲美當時清朝國庫大半,如此巨大的財富造就了當時輝煌無比的揚州城。
在皇帝那裡卑躬屈膝求生存的揚州鹽商,回到了揚州不免放蕩不羈,淫慾其中。
從日常飲食,穿裝打扮,城市布局,鶯燕娛樂各個方面都可以反應出揚州鹽商的驕奢糜爛之風,就連乾隆皇帝都曾經批評過自己的兒子,說他貪圖享樂應該去做揚州鹽商的兒子,這是多麼諷刺的話語。
隨著揚州鹽商一代一代的世襲,在優渥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後代自然容易走偏,而且在鹽制改革之後,許多鹽商面臨困境或者直接倒閉,後起之人缺少底蘊和能力,更是使得揚州鹽商的頹勢達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揚州鹽商走向頹勢早已經出現,只是外界不知。
揚州鹽商大多由總商把控,總商內部中飽私囊虧空巨大,私自透支支出銀兩。上挪用政府庫存銀錢,下向小商販收租,漏洞日益巨大,外部無恙實則空虛;而小商販也不甚承受欺壓,開始了私鹽走私的勾當,同時開始拖欠稅費,又一步重創揚州鹽商。
還有揚州鹽商的過度消費導致自身也是入不敷出,偷稅漏稅盛行,直到最終事情敗露照成無可挽回的局面。
在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揚州鹽商也逐漸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之中,只留下當時不可一世的揚州鹽幫和繁華至極的揚州古城。
現如今,看揚州鹽商從繁榮昌盛走向衰落滅亡,不由感嘆,起時承時代紅利,落實也受時代牽連。
究其所以,揚州鹽商的起起落落都逃不脫時代的原因,鹽商的歷史是清朝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清朝歷史的映射。
紅利產生,抓住紅利則起,紅利消失,內憂外患則落,起落之間也造就了一代商業傳奇故事。
參考文獻:
《揚州與鹽商》
《清代揚州鹽商的詩酒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