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衝衝發一條微信過去,對方卻久久不回復,應該算是這個時代最讓人煎熬的事情之一了。更令人氣惱的是,假如對方一邊不回覆你,一邊卻還發了條朋友圈,或是在你們共同的群裡搶了個紅包,你是否簡直有順著網線「剁」了他的衝動?
所謂「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是輪迴」。這時能治癒你的,便是「秒回」。
收到消息,
要不要「秒回」?
「秒回」,指在社交網絡中收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回復對方的行為。隨著人們對手機日益依賴,越來越多的大小事宜都被拿到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軟體上進行商議。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一項調查顯示,2006名受訪者中有28.8%的「總是」秒回信息,60.0%「偶爾」秒回。
就職於某銀行的應先生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工作時間秒回信息極易幹擾手頭正在處理的事務;但他同時也表示,如果是前臺同事發來的諮詢類問題,自己再忙也會馬上回覆:「總不能叫客戶在現場等著對吧!」
而在廣告公司做到中層的王女士則表示,自己在網上是隨時在線的狀態:「除非我在睡覺,否則你任何時間都能用微信、郵件聯繫到我。」由於職業關係,她有時跟客戶交談甚至精確到「分」,比如「我5分鐘內把方案發給你」或「10分鐘後給你回覆郵件」,每天風風火火的她表示,自己所在的圈子裡「秒回」幾乎是習慣。
取決於三個因素
採訪中記者發現,很多人認為收到消息要不要「秒回」,首先取決於自己當時忙不忙。大四女生分子表示,正在忙著寫論文或者實習的時候,收到消息可能會看一眼,但不會馬上回,因為「如果回了,對方也許馬上又會發消息過來,一來二去,很容易打亂自己工作的節奏」。
另一個因素是「誰發來的消息」。大家普遍表示,是否秒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方同自己的「遠近親疏」。如果是熟悉的朋友或上司來找,一般會回得快一些;如果是「點讚之交」或者加了微信卻不怎麼聯繫的好友,那麼「即使晚回復一會兒也不打緊」。
排在第三位的則是事件的緊急程度。倘若不是急需處理的問題,多數人選擇不立即回復,但尷尬在於很可能「一會兒就忘了」。也有人對此比較坦然,直言「真有什麼要緊事會打電話來吧,回個消息不用很著急」。
上班族更期待「秒回」,
學生黨偏「佛性」
既然該調查稱56.0%的受訪者認為對方秒回信息是「尊重自己」,那麼大家是否也同樣期待自己發出去的消息被對方秒回呢?
記者隨機採訪顯示,上班族,尤其是如傳媒、金融等行業從業者對於「秒回」的期待值稍高,而他們本身能做到秒回的概率也高於其他人群,因此對他人(尤其有工作關係者)秒回的要求也更高。相比之下,還未正式工作的學生群體就顯得比較隨性,很多學生認為,只要不是十萬火急的事情,自己根本無所謂對方是否秒回。
但即便是前者,對於「秒回」的態度還是相對隨和的。不少人表示,雖然內心默默期待對方能秒回,但如果做不到也不會真的「連環奪命call」,真有緊急的事還是會選擇打電話,而不會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對方24小時盯著手機給予回復上。
提高了溝通效率,
還是加劇了社交焦慮?
從前述中青報調查可見,人們對於「秒回」的態度似乎有些矛盾:一方面,秒回與社交禮儀掛鈎,經常秒回被視為「靠譜」「真誠」;但另一方面,44.5%的受訪者稱因為秒回而失去完整的大塊時間,自己的注意力越來越難集中。
秒回究竟是提高了溝通效率,還是加劇了社交焦慮?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言語交際學」主講教師吳靜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網際網路時代,由於言語交際雙方並非面對面,確實可能會引發一些矛盾,對秒回的期待體現的正是「網絡社交」的矛盾之一。表達者內心往往非常希望對方秒回,表現在行動上可能也會不停地刷新手機頁面查看對方是否回復;而反饋者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比如沒設置消息通知、沒有及時看手機、看了暫時沒空回、忘了回復或者根本不打算回復等,導致遲回復或不回復。
處理這種矛盾的關鍵,還是互相理解、換位思考。吳靜認為,在網絡社交過程中,人們既是表達者,同時也是反饋者,兩種身份的無縫切換,其實能讓人們更多地互相理解,這也是一些人雖然內心有期待卻能對實際反饋降低期望度的原因。
不過,這種矛盾發生在特殊關係的雙方之間就不同了。比如,熱戀的情侶間即便再忙,一般都能做到「秒回」。吳靜講述了一個朋友兒子的故事:這個讀高中的男孩每月手機費三五百元,總是無微不至地關心戀愛中的女友,女友發來的信息2分鐘之內必定回復,而且要求女友也一樣反饋。可是沒過多久,女友就嫌他太「煩」了。吳靜提醒,戀愛中尤其要注意給對方留足自由與空間,強求「秒回」反而會增添對方的束縛感。
而在職場,吳靜建議如果所在行業常以社交網絡溝通工作的話,就應該儘量養成及時回復的習慣,尤其是在工作時間內,以免耽誤工作。假如回復晚了,最好先表示歉意。
害怕工作過度影響生活?她還提出一個應對之計——「工作號+生活號」。可以設兩個社交帳號,區分工作和生活,不僅能避免許多麻煩,也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