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第五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論壇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開幕。論壇吸引了30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慈善組織代表、企業家、專家學者參加。與會代表圍繞「慈善中華」、「慈善接力傳承」、「NGO與生態保護」等議題分享慈善經驗,共話未來發展。
論壇發布了《中國慈善創新報告——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創新分析》,第一次系統地以報告的方式對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創新的發展歷程和實踐案例進行梳理與呈現。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論壇創辦於2013年,由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慈善組織共同發起。據有關資料記載,論壇自創辦以來,已在深圳、臺北、香港和澳門舉辦了四屆,有效促進了慈善行業交流與合作,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互信。
本屆論壇由中國慈善聯合會、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澳門基金會聯合主辦,老牛基金會為支持單位。
論壇現場合影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為了共同的慈善目標,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300多位嘉賓(其中一半左右來自港澳臺地區)再次匯聚到一起,以「中華新慈善 慈善新作為」為主題,圍繞「慈善中華」、「慈善接力傳承」、「NGO與生態保護」等議題展開交流。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孟志強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孟志強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強調:「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論壇是慈善行業重要的交流平臺,是增進同胞情誼的溝通橋梁,也是發揮華人世界影響力的重要平臺。」他表示,期待論壇在以下三個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和交流,發揮更廣泛、更持久的影響力。一是更多聚焦精準扶貧,發揮慈善積極作用。二是著力加強慈善創新,聯合應對新的挑戰。三是加強慈善交流合作,促進論壇成果轉化。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福清
「希望通過論壇,我們可以在慈善事業的理論研究、資源整合、組織治理、項目合作等方面凝聚更多共識,形成持續互通、良性互動,進而推動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慈善事業的整體發展。」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福清表示。
老牛基金會理事長雷永勝
老牛基金會理事長雷永勝表示:「我們支持、承辦這次活動,就是希望藉助論壇,為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慈善行業的交流與合作略盡綿力,希望藉此機會與大家並肩攜手,推動中國公益慈善行業的發展。內蒙古作為我國生態屏障的戰略要地,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希望大家能夠走進內蒙古,了解內蒙古,合作內蒙古,帶著環保、扶貧項目助力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副廳長公維春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友誼促進會理事長、公安部原副部長陳智敏
司法部原副部長、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理事長張彥珍
原全國政協委員,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
中國市長協會顧問、北京愛爾公益基金會創會會長陶斯亮
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理事長鄭信真
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
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餘宗澤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聶琳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黎振強
此外,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副廳長公維春,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友誼促進會理事長、公安部原副部長陳智敏,司法部原副部長、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理事長張彥珍,原全國政協委員,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中國市長協會顧問、北京愛爾公益基金會創會會長陶斯亮,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理事長鄭信真,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餘宗澤,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聶琳,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黎振強等出席論壇並致辭。
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血脈同根、文化同源,慈善事業有著相通的民族傳統、歷史記憶、文化積澱和價值追求,以此為基礎衍生出來的慈善理念深植於華人內心。
基於此共識,論壇設立了「慈善中華」主題演講環節,來自慈善界、企業界和學術界的嘉賓們就慈善理念和實踐經驗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楊瀾——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陽光文化基金會理事長分享了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的「愛的啟蒙」兒童美育教學實踐項目。該項目核心內容為兒童美育課程,針對6--12歲小學生人群,注重教學內容與兒童生活經驗的關聯,引導兒童參與積極正面的情感體驗。
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介紹了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持續支持各類型的慈善項目,重點推動青年、長者、體育和藝術、文化及保育等四大領域的成功經驗。該基金還通過創建跨專業、跨界別平臺促進多方協作,鼓勵社會福利機構提升能力、實現創新,讓更多市民受惠,為社會長遠持續發展出力。
羅香珠——來自澳門的明德慈善會副理事長以「中華慈善文化與澳門」為題,介紹了澳門慈善的特點。她表示,澳門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平臺,中華傳統慈善文化和西方的宗教慈善文化在澳門都得到充分的展現;澳門政府與民間在公益慈善、社會服務方面長期緊密溝通與合作。此外,市民的廣泛參與也是是澳門慈善文化的一大特色。
魏悌香——來自臺灣的社團法人中華安得烈慈善協會創辦人介紹了安得烈食物銀行項目。在發展的初期,安得烈食物銀行和各地的小學合作,推出「幸福一日捐」活動,讓孩子們捐出一天的幸福,去幫助偏遠地區同齡的孩子。目前該項目每個月幫助5000多名15歲以下的兒童。
盧德之——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介紹了他近年思考的一個重要主題——共享文明。他提出,共享文明是當今人類共同創造、共同認同、共同擁有的現代文明形態,是促進全球化生產、生活需要的國際秩序、制度設計、文化教育、生活習慣等新文明的集合。他認為,資本精神的核心內容是「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為神聖事業而花錢」。21世紀慈善應該是以全球發展為目標,以共享為最高價值,融合東西方文化精神的一種嶄新的慈善新形態。
康曉光——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提出了「超慈善」的概念。他認為,當下的慈善處於一個新的時代,前現代慈善(個人、家族、村社、宗教組織)、現代慈善(專業慈善組織)、後現代慈善(小團體、虛擬組織、網絡型組織)都處於發展之中,齊頭並進,三類慈善模式並存,呈現出重疊發展,疊加創新的局面。
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
威盛信望愛慈善基金會行政長朱黃杰
論壇還發布了《中國慈善創新報告——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創新分析》(以下簡稱《報告》),首次對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事業的創新理念、實踐案例與發展趨勢進行呈現。
《報告》顯示,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慈善創新有諸多共同點。首先,都比較重視政府、企業和慈善組織之間的合作;其次都廣泛運用了網際網路和新技術;三是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社會企業嶄露頭角;四是慈善服務都具有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特徵;五是慈善組織內部治理與行業自律機制逐漸完善。
《報告》還對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慈善創新趨勢進行了預測。首先,慈善組織將更多應用專業化的手段來募集資金、提供服務;其次,慈善創新的方式也將更加多元、全面;第三,跨界合作更加密切,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將激發出更多新的慈善模式;最後,政府部門也將繼續支持慈善創新,相關政策也將進一步完善並發揮重要作用。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慈善事業正處於快速發展之中,無論是傳承還是創新最終離不開人才的發展。劉福清強調:「我們要培養青年一代的慈善情懷,通過論壇倡導、引領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青年企業家、青年慈善組織領袖、青年志願者多溝通、多交流,不斷增進理解、消除誤解,以慈善事業為契機,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學校教授婁勝華
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有限公司區域管理及外事高級顧問麥興橋
榮程集團副總裁兼執行董事、榮程普濟基金會理事張君婷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學校講師梁啟賢
中國慈善聯合會慈善信託委員會主任委員蔡概還
澳門青年聯合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吳子寧
在論壇「家族慈善與接力傳承」環節,榮程集團副總裁兼執行董事、榮程普濟基金會理事張君婷,澳門青年聯合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吳子寧,老牛兄妹公益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牛犇,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團委書記、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梁在中等就慈善傳承與創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圓桌對話環節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馮燕
傳化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塗猛
頂新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滕鴻年
澳門青年慈善會會長高比樂
老牛兄妹公益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牛犇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團委書記,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梁在中
深圳市慈善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房濤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講師陳瑜
騰訊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竇瑞剛
他們表示,年輕一代在傳承父輩慈善精神的同時,也在追求更加國際化的視野,注重新技術新工具的運用,以及專業化管理和人才培養,希望通過資源聚合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慈善模式。他們認為,社會在不斷發展,慈善也在不斷創新,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辦法總比問題多」。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總結髮言
本次論壇為期三天,其中還將舉辦NGO與生態保護分論壇,並組織實地參訪當地環境保護、兒童領域的優秀項目,實現互通有無、互學互進。
慈善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傳承。凝聚華人慈善力量,支持慈善行業發展,服務社會大眾,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論壇歡迎更多關心慈善事業的華人加入,共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