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綱:藏書三萬卷 蘇東坡第一鐵粉

2020-12-19 人民政協網

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人。清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收藏家。

翁方綱

大學問家

翁方綱,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授編修。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順天鄉試,又曾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官至內閣學士,後榮恩宴加二品銜。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開設四庫全書館。翁方綱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纂修官,又擔任編修一職。

翁方綱精於考據、金石、書法之學,又是清代「肌理說」詩論的倡始人。著有《復初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復初齋詩集》42卷,並有《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焦山鼎銘考》《廟堂碑唐本存字》《小石帆亭著錄》等大量金石學著作。世之言金石者,必推翁家。

翁方綱書札

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翁方綱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清朝書畫錄》把他和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並稱「翁、劉、梁、王」,亦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稱「翁劉成鐵」。

翁方綱的書法主要學習唐楷,初學顏真卿,後專學虞世南和歐陽詢,尤其用功於歐陽詢的《化度寺碑》,他的行書主要學習米芾、董其昌及顏真卿。

相傳翁方綱能在瓜子仁上書寫小楷字,功力精熟可見一斑。據說翁方綱六七十歲時還能在燈下作細書,閱蠅頭字。每過一歲,翁方綱必用西瓜子寫下四個楷字,五十歲後寫「萬壽無疆」,六十歲後寫「天子萬年」,至七十歲後則變成「天下太平」。最後一年元旦時,寫到第七粒西瓜子,眼睛因疲勞看不清東西了,他感嘆地說:「吾其衰也!」不久便去世了。

翁方綱書法

翁氏學書強調筆筆有來歷,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載了一個他與劉墉互相譏評的故事:「乾隆間,都下言書推劉諸城(指劉墉)、翁宛平(指翁方綱)兩家。戈先舟學士,宛平之婿而諸城之門人也。嘗質諸城書詣宛平,宛平曰:『問汝師那一筆是古人』。學士以告諸城,諸城曰:『我自成我書耳,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由此可見翁方綱的學書態度之嚴謹。

包世臣《藝舟雙楫》還稱:「宛平書只是工匠之精細者耳,於碑帖無不遍搜默識,下筆必具其體勢,而筆法無聞。」馬宗霍《霋嶽樓筆談》稱:「覃溪以謹守法度,頗為論者所譏;然其真書工整厚實,大似唐人寫經,其樸靜之境,亦非石經殘字到也。」

摹拓《落水蘭亭》

在書聖王羲之《蘭亭序》的石刻拓本中,摹刻最善、流傳最廣,也最負盛名的就是《定武蘭亭》。南宋趙子固曾以5000金向廬宗求購一冊,攜歸途中在升山舟覆落水,他急持拓本舉出水面,大呼:「我性命可棄,而此不可棄!」故後世稱此本為《落水蘭亭》。

明拓玉枕蘭亭,翁方綱藏本

《落水蘭亭》自宋至清,歷經21位著名鑑藏家及達官顯宦收藏,可謂流傳有緒。乾隆四十七年(1782),翁方綱在曹文埴處親見此帖。於是他借觀「把玩競日,尚恍久之」,以至「晴雨眠食,行住坐臥,無刻不在《落水蘭亭》卷側」。在此期間,翁方綱又借天目山房宋拓本與之對校,以窮目之力,歷時一日,精摹而成《落水蘭亭》拓卷。此卷的絹上摹有工鐸「墨林至寶」隸書題字,其後用黃絹響拓《蘭亭序帖》凡324字,多以藏鋒鈍筆而成,頓按則含蓄其內,並依蘭亭刻石劃出格欄,原石的雷損裂痕處均以墨線在絹匡上勾成石墨紋縷,「宛具雲煙枝蕾之狀」。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嘉慶十七年(1812)近32年裡,翁方綱在卷後以楷、隸、行諸體題跋達30段近6500字,以至「紙不能容也」,可稱書法作品之最。

一代詞章配經術

翁方綱論詩創「肌理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儒學經籍為基礎的「義理」和學問,一是詞章的「文理」。其論詩著作有《石洲詩話》。但他的基本見解,則見於專篇論文中。他的肌理說,實際上是王士禛神韻說和沈德潛格調說的調和與修正。翁方綱用「肌理」說來給「神韻」、「格調」以新的解釋,藉以使復古詩論重振旗鼓,繼續與袁枚的「性靈」說相抗衡。

翁方綱《石洲詩話》(資料圖)

翁方綱的復古,不是尊唐,而是崇宋,特別推崇江西詩派的黃庭堅。他認為,「宋詩妙境在實處」(《石洲詩話》卷四),片面強調詩歌的考證作用和史學價值,把詩與「經術」、史料混為一談。所謂「史家文苑接儒林,上下分明鑑古今。一代詞章配經術,不然何處覓元音?」(《書空同集後十六首》)

翁方綱作詩共2800餘首,主要可分兩大類。

一類是把經史、金石的考據勘研寫進詩中的「學問詩」。這類詩多七言古詩,詩前有序或題注,這種序、注本身也是經史或金石的考據勘研文字。其詩幾乎可以作為學術文章來讀,往往寫得佶屈聱牙,毫無詩味。時人洪亮吉批評他說:「最喜客談金石例,略嫌公少性情詩。」(《北江詩話》卷一)

翁方綱《隸韻偶記稿本》

另一類是記述作者的生活行蹤、世態見聞或寫山水景物的詩。這類作品也大半缺乏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但其中一些近體詩,偶有佳構。在北京任職期間,翁方綱曾與黃景仁同遊陶然亭、窯臺,並為陶然亭撰寫過楹聯:「煙藏古寺無人到,榻倚深堂有月來」。這副楹聯懸掛在陶然亭正面的抱柱上。如今,這裡已闢為公園,此聯也已經不是原聯,它是由光緒的老師翁同龢重書的。

三萬卷藏書

翁方綱以藏書富而聞名。在四庫館任職期間,他與朱筠、錢大昕、桂馥、黃易、丁傑等人常去琉璃廠書肆訪書,所作金石拓本日漸增多。其所居京師前門外保安寺街,家中圖書文籍插架琳琅。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翻墨本(翁方綱藏本並跋)

翁方綱藏書樓有「小蓬萊閣」、「賜書樓」,後因收藏蘇東坡手跡《嵩陽帖》和宋刻本《施顧注蘇詩》而改名「寶蘇齋」,另有「三萬卷齋」、「三漢畫齋」、「石墨樓」等,均是他收藏圖書、文物之所。其《自題三萬卷詩》云:「笑論插架鄴侯籤,已愧湖州目錄兼。」「漢碑草草傳洪邁,宋槧寥寥拜子瞻。」

翁方綱藏書印有「蘇齋墨緣」、「蘇齋真鑑」、「秘閣校理」、「內閣學士內閣侍讀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石默書樓」、「三任廣東學政」、「大興翁氏石默書樓珍藏圖書」、「恩加二品重宴瓊林」、「小蓬萊閣」、「覃溪審定」、「子孫寶之」、「北平翁方綱審定真跡」等。

寶蘇齋與祭蘇會

乾隆三十三年(1768),翁方綱購得蘇東坡手跡《嵩陽帖》(又名《天際烏雲帖》)。乾隆三十八年(1773),翁方綱又購得一部南宋嘉定六年(1213)淮東倉司刊本《施顧注蘇詩》,兩者均來自河南宋氏藏書,遂將書樓改名「寶蘇齋」。

蘇軾《天際烏雲帖》,共三十六行,計三百零七個字。現藏處不詳。

據清翁方綱所考,此帖約在熙寧十年(一○七七》至元祐丁卯(一○八七》這十餘年中所書,時蘇東坡四十二至五十二歲間。應該說,這是蘇氏書法藝術比較成熟時期的作品。

蘇軾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多個方面都有極高造詣。蘇軾詩集在宋代屢經刊刻,傳世較多,南宋嘉定刊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四十二卷,因有陸遊題序,聲名顯赫,倍受世人稱賞。

翁方綱此本,曾經錫山安國(明嘉靖萬曆之際)、毛氏汲古閣(明末清初)、清初商丘宋犖(康熙38年,1699)、謙牧堂揆敘(乾隆年間)等名家遞藏,屬無價珍寶。翁方綱於乾隆38年(1773)12月17日以十六金於燕市得之(殘本),如獲至寶,珍若拱璧,「益發奮自勖於蘇學」,且曰:「文學號蘇庵,則願以蘇名書室,竊附私淑前賢之意」。

翁方綱摹臨《東坡先生小像》,現藏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

除此之外,翁氏還邀請了揚州畫家羅聘繪蘇軾四十歲戴氈笠折梅花小像於所得蘇詩殘宋本上,以奉於蘇齋,翁氏贊之曰:「是雪笠,非雨笠,一瓣香,吾何執?梅花亦非花,此是公書與公集。」

此後,每年臘月十九蘇東坡生日,翁方綱便召集親朋好友、碩儒名彥,展示書、帖,焚香祭拜,稱為祭蘇會。翁方綱、桂馥、阮元等近百人,於其上或題詩歌詠,或題跋盛讚,或題畫添彩,全書各冊,首葉末葉,護封扉頁,或墨跡、或朱印、或丹青,遍布當時名賢筆墨,盛況空前,於書林無有逾此隆寵禮遇者。這項活動翁方綱持續了三十年,後來這部書無論輾轉到誰手中,歷任主人都把這一儀式效仿堅持下去,一直延續到民國羅振玉還在祭奠,從此成了藏書史上一個著名的佳話。

翁方綱之後,又經過了吳榮光、葉名澧、潘仕誠、鄧邦述,清末時以三千塊大洋之價歸了湘潭袁思亮(袁氏肥胖,損友戲之曰:詩似東坡,人似東坡肉)。不料數年後,位於北京西安門外的袁宅失火,火勢猛烈,延及此書,袁思亮幾欲以身赴火,與之俱焚,幸為家人拼死冒火救出。此書過火未毀,如有神物護持,成為清代書林神話。然而多冊書口、書腦嚴重受損,各卷內容及題跋損毀,後世稱之為「焦尾本」。

《施顧注蘇詩》焦尾本(資料圖)

民國時期,這部劫後餘生的國寶又歸了適園後人張珩,不知道是不是從張珩開始,這部大名鼎鼎的宋版書就失散開來。張珩重新裝裱後,贈國民政府中央圖書館保存。1949年,此書被運至臺灣,現存5冊共19卷,藏於臺北中央圖書館。民間另有兩卷《和陶詩》,被民國大藏書家陳清華(澄中)收藏。他臨死前將一冊傳給女兒,後被國家圖書館收購;另一冊傳給兒子,後以逾百萬美元轉賣給了當代藏書家韋力。韋力身邊有朋友鼓動他恢復「祭蘇會」,可他思來想去,還是決定作罷。「能請人來幹嘛呢?總不能作些打油詩,或者撮一頓,就作鳥獸散啊。說到底,現在是風流不再了。」

宋嘉定六年淮東倉司刻本

鈐印:大明錫山桂坡安國民太氏書畫印、汲古閣、毛晉私印、汲古主人、毛晉、商丘宋犖考藏善本、謙牧堂藏書記、聽雨樓、翁方綱、覃溪讀本、蘇齋、翰墨緣、南海吳榮光書畫之印、荷屋所得古刻善本、英和私印、海山仙館、藏之海山仙館、潘仕成收藏金石文字之印信、曾在潘德畲家、德畲、夢庵、永寶用

題跋:宋葆淳、陳慶鏞、易順鼎、王仁俊、張曾疇、吳湖帆題畫

翁方綱藏本之外,清黃丕烈、翁同龢亦分別收藏過不同版本的宋刻《注東坡先生詩》,現分別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

參考資料

拓曉堂《翁方綱藏:宋刻本<施顧注東坡先生詩>》

韋力《袁思亮剛伐邑齋:宋版《施顧注蘇詩》在這裡變成了焦尾本》

唱春蓮 《[善本故事]施顧注蘇詩》

勵雙傑《袁芳瑛、袁樹勳家譜與袁氏藏書》


相關焦點

  • 東坡《太白仙詩卷》,蘇式襟袍之作
    蘇軾行書 李白仙詩卷 日本藏 紙本大小34.5x107.81釐米 《李太白仙詩卷》這幅不朽的書法精品誕生於公元1093年。《東坡題跋》中載有此卷的創作由來:「餘頃在京師,有道人相訪,風骨甚異,語論不凡。自云:『常與物外諸公往還。』
  • 晚清藏書家傅增湘役書而不為書所役的境界,如今何人能達?
    徐悲鴻縮繪傅增湘小像藏書家傅增湘有《藏園群書經眼錄》。對於傅氏之經眼錄,吾深服膺。拙藏不及藏園之萬一,吾之達觀亦不及傅氏,彼既能與別的藏書家以書易書,亦可毫不遲疑賣去宋版換來更加心儀之善本。民國二十三年(1935年)間,徐坊所藏之《周易本義》十四卷散出,此書經宋俞玉吾、明唐伯虎、清季振宜、翁方綱等名家遞藏,為驚人密寶,傅氏毅然以一萬三千元舉債購之,實歷來古書之空前高價。
  • 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曾鞏藏書兩萬卷,蘇軾為何讀書卻不藏書?
    文章標題「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曾鞏藏書兩萬卷,蘇軾為何讀書卻不藏書?」蘇軾認為藏書不如讀書。在兩宋時期藏書家大概有七百餘人,藏書上萬卷的有兩百多人,藏書上三萬多卷的有二十多個人。到南宋宋明宗的時候,國家的藏書將近十二萬卷。而在宋仁宗蘇軾、歐陽修所在的時代,國家的藏書才三萬多卷。其中歐陽修藏書一萬卷藏書數量相對而言很多。而家境拮据生活困難的曾鞏家裡藏書就有二萬餘卷, 收集古今篆刻500卷,編為《金石錄》。然而蘇軾一生讀書,卻沒有任何藏書,甚至一些常見的歷史典籍也沒有。
  • 元刻本《東坡樂府》
    其作品主要彙編為《東坡七集》,即《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但詞集《東坡樂府》未在其中。 蘇軾的詞,在我國詞史上有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詞大大突破了詞是豔科,供娛賓遣興的傳統藩籬,使詞從花間、樽前走向更為廣泛的社會、人生,是宋代豪放派詞的創始人。
  • 清朝文人翁方綱操辦蘇軾生日雅集,供奉蘇軾,以此賞畫賦詩會友
    清代翁方綱畫像蘇軾是中國文人的標杆,是後代文人崇拜的對象。翁方綱也十分崇拜蘇軾,他常年舉辦蘇軾生日雅集。翁方綱乾隆四十五年翁方綱舉行的這次蘇軾生日雅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人詩酒之會,而更像是一場頗具儀式性的紀念活動。在這個紀念活動中,張掛蘇軾的畫像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畫像人們可以直面蘇軾的容貌風神,從而更好地追憶他。這一傳統由來已久。
  • 清朝書法家翁方綱,苦學蘇軾米芾,融二家之長,成古雅書風
    清代翁方綱畫像翁方綱的書法面貌整體上以淳厚古雅見長,這與他在詩歌中標舉學問、質厚的藝術理念相通。翁方綱 宋拓王允本蘭亭序跋 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這個啟蒙,他以後的一些作品中明顯有歐體楷書的影子,這類作品近於行楷,峭拔內,轉折處橫豎的粗細對比強烈,而這些正是歐體的鮮明特點。翁方綱所取法的另一個源頭是蘇東坡和米芾,他顏其書房曰「蘇米齋」,表達了對這兩家的鐘愛。
  • 臺北故宮所見蘇東坡、黃庭經、米芾、蔡襄墨跡
    臺北故宮所見蘇東坡、黃庭經、米芾、蔡襄墨跡蘇東坡墨跡蘇軾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
  • 故遊憶· 中國第一家公共圖書館古越藏書樓
    2006年4月19日,繼續在紹興市內尋訪文化遺蹟,按圖索驥,來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對外開放的圖書館——古越藏書樓。古越藏書樓古越藏書樓處今浙江紹興城區勝利西路古越藏書樓,是我國圖書館史上最早對公眾開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圖書館特徵的藏書樓。古越藏書樓的創辦人是山陰人徐樹蘭。徐樹蘭是位賦閒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啟迪和維新改良主義的影響下,參照東西方各國圖書館章程 ,以存古和開新為宗旨 ,捐獻私人藏書7萬餘卷 ,於1900 年在他的家鄉浙江紹興購地一畝六分,耗銀三萬二千九百六十兩建造此樓 ,藏書7萬餘卷,並於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向讀者開放。
  • 千古風流蘇東坡眼中的書法境界26
    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董其昌也給予米芾很高的評價,認為米芾書法出歐陽詢而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宋朝應是出於蘇東坡之上。蘇東坡說:「海嶽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
  • 宋朝排名第一的書法家,他的字極有書卷氣,連蘇東坡都自嘆不如
    「宋四家」乃是蔡襄、蘇東坡、米芾、黃庭堅,這四個人在書法上的造詣各有千秋。蔡襄是「宋四家」當中輩分和資歷最高的人,他是宋朝排名第一的書法家,他的字極有書卷氣,連蘇東坡都自嘆不如!蔡襄《自書詩卷》蘇東坡在《東坡題跋》當中說:
  • 盤點宋代藏書破萬卷的文人!
    宋朝首都開封是文人墨客匯集之地,私人藏書數量絲毫不亞於朝廷的崇文院(即昭文、集賢、史館)、龍圖閣和皇帝的玉宸殿,史書記載:「京都盛時,貴人及賢宗室往往聚書,多者至萬卷。」宗室趙宗顏和趙宗晟,皆為宋太宗趙光義曾孫,每人家裡都藏書數萬卷,宗室趙宗綽是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宋英宗的兄弟,家中藏書高達70000多卷。
  • 清代文人翁方綱崇拜蘇軾,即使相隔數代,也要大辦雅集給蘇軾慶生
    從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到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的這四十餘年間,翁方綱在他的「蘇齋」中舉行了多次以蘇軾生日為中心的雅集,邀請當時知名的文人、畫家、金石學者,他的同僚、詩友以及後輩參與這一饒有意味的活動。根據沈津《翁方綱年譜》中收錄的材料,我們大致勾勒了《參與『蘇齋』雅集人員表》。
  • 大譜師:《湘潭石塘山袁氏族譜》與袁芳瑛藏書
    湖南《湘潭石塘山袁氏四修族譜》二十六卷,袁南皋纂修,清同治二年留愛堂木活字本,二十六冊  但在一代藏書大家死後,藏書毀的毀,散的散,頃刻灰飛煙滅。他的藏書散出,繆荃孫在《元河南志跋》所記最有意思:「光緒壬申(光緒無壬申年,據楊洪升《繆荃孫研究》考證,當為甲申年,即光緒十年,1884年)袁漱六前輩臥雪廬藏書輦來廠肆火神廟,名鈔舊校,觸目琳琅。
  • 陸蓓容:翁方綱與清中期藝術史的新面貌
    具體到翁方綱身上,我們相信,他的行為曾經影響過某些圖式傳統。表彰前代文豪的風氣,在康熙年間已有了端倪,宋犖就給蘇軾做過生日。至翁氏則為蘇軾壽,為歐陽修壽,為李東陽壽,為王士禎、宋犖等人重繪肖像……自古及近,一發不可收拾。《坡公噉荔圖》及《西涯圖》[34]這類作品,正是在舉辦紀念活動時用於展觀。後來壽蘇之風流傳甚廣,掛畫成為一個固定節目。清代東坡圖像之流行,受這種風氣影響。
  • 中國古代故事:翁方綱
    翁方綱,字正三,號覃溪,又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北京市)人。清代中期的著名學者、詩人。翁方綱少有才思,早年得意。年12補府學生,15登鄉薦,20成進士,取得翰林院庶吉士資格,入庶常館學習。因此,自此翁方綱官運亨通,青雲直上,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即官至內閣學士,第二年僱躥山東,翌年即以「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加一級」的職銜,督學山東。翁方綱雖官至二品,然卻不同營營苟苟、一心取媚君上的政客,也不同於酒足飯飽,即遊憩於柳蔭花下的官僚。他雖沉浮於宦海之中,卻以研治經術、考察金石為己任。
  • 翁方綱翁閣學的苦悶:詩文雅事應接不暇,但為官政績平平愧對人民
    翁方綱(一七三三—一八一八),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人(今屬北京)。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廣東、山東學政,官至內閣學士,後世稱「翁覃溪」「翁閣學」。清代翁方綱畫像翁方綱是乾嘉時期的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金石學家,一生勤於著述,著作頗豐,有《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蘇米齋蘭亭考》《石洲詩話》《米海嶽元遺山年譜》《蘇詩補註》
  • 沈津: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一翁方綱,字正三,號覃谿,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人,生於雍正十一年(1733),卒於嘉慶二十三年(1816),年八十六。近人夏桐孫《觀所尚齋文存補遺》「擬補清史文苑翁方綱傳」中有「時江浙書賈麕集京師,毎日退直,徧闖琥璃廠書肆,擇其有關考訂者,載書而歸,力能得者購之,否則摘鈔之,所收金石拓本亦日增富。同好者,日相過從,互為質訂,博洽為一時之最」。《復初齋詩集》注中也云:「乾隆癸巳開四庫館,即於翰林院藏書之所分三處,凡內府秘書發出到院為一處;院中舊藏《永樂大典》,內有摘抄成卷、彙編成部者為一處;各省採進民間藏書為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