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五嶽代表了山峰的極致景觀,正所謂「五嶽歸來不看山」,意思就是到過五嶽的遊客就再看不上其他的山峰了,可見這五座山的巍峨壯美。但是我國還有一句古話:「黃山歸來不看嶽」,古人認為能代表中國山峰頂級景觀的五嶽都比不上黃山,對這座山做出了極高的評價,現如今其標誌性植物迎客松更是作為藝術形象掛在人民大會堂,盛名更加趕超五嶽,為什麼黃山不是五嶽之一呢?
要弄清楚這一點並不難,首先得知道五嶽的由來,我國古代封建思想中認為山嶽象徵著祥瑞,在古代有山嶽崇拜的思想,所以佛教道教的廟宇大多都建在山上,也因此古人才會過多地關注山峰,對山峰做出了高度的評價。關於五嶽的最早書籍記錄是在戰國後期的《周禮》一書中記錄的,從第一次提出到隋代最終確定為現在的五座山時,黃山一直沒有太大名氣,所以黃山就沒有得到五嶽盛名,但是為什麼這麼美得黃山當時卻不出名呢?
在看古裝電視劇時大家應該已經注意到已有犯人被發配到邊疆,都是發配到現如今的東南沿海這一帶,而古代都城幾乎都是在現如今的華北這一帶,從東吳時只是間或將都城定於南京。很長時間裡,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是圍繞母親河——黃河流域來建設的,長江流域雖然也為江南一帶的發展提供了水源便利,但是發展有限,所以別看南方現在發展水平高於北方,而且山嶽眾多,可是卻沒有任何一座山被評為五嶽之一。
在古代黃山沒有名氣主要是因為地處南方,古代信息交流不暢,所以五嶽的名額確定只是官員憑自己的認知來確定的,而那時候中國開發較好的部分只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附近的地區,所以官員對黃山不了解也是正常。但是後來因為氣候、土壤和經濟轉移等原因大家才開始關注到黃山,直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兩次到訪黃山並留下一句「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才開始名聲大噪,獲得了趕超五嶽的盛名。
由此可以知道,現如今的五嶽已經不能代表中國山峰的頂級景觀了,從國家景區的排名等級就可以知道擦好過五嶽的山峰很多,比如南方的峨眉山、西部的雪山等。所以旅遊文化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基礎的,經濟落後,景區就很難發展起來,烏魯木齊是我國公認的富有美食美景和美人的城市,但是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卻不不過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