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羅獲獎引短篇小說受關注 專家:藝術上更純粹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從川端康成的《雪國·千隻鶴·古都》到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從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到聶魯達的《情詩·哀詩·贊詩》,諾貝爾文學獎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曾把獎項頒給了小說、劇本、詩歌、散文。在數量上佔絕對多數的小說類別中,長篇小說尤其受到青睞,北京時間10日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愛麗絲·門羅,恐怕是唯一一位以短篇小說獲獎的作家。

  瑞典學院給門羅的頒獎詞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而她也早有「加拿大的契訶夫」之譽。中國目前引進門羅的唯一一部作品,是2009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逃離》。這部當時並未引起普通讀者關注的短篇小說集,如今一書難求,訂購的隊伍排到了11月。諾貝爾文學獎此次的青眼,是否能為短篇小說帶來春天呢?

  業內早已重視,讀者尚未熟知

  門羅的第一部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出版於1968年,處女作就獲得了加拿大重要的總督文學獎。此後,《我青年時期的朋友》(1973)、《你以為你是誰?》(1978)、《愛的進程》(1986)、《公開的秘密》(1994)、《一個善良女子的愛》(1996)、《憎恨、友誼、求愛、愛戀、婚姻》(2001)、《逃離》(2004)等相繼出版。

  從宣布門羅獲獎開始,李文俊每天都能接到上百個採訪電話,因為他是門羅在中國出版的唯一作品《逃離》的翻譯者。這位年逾八旬的翻譯家,還翻譯過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的作品,並將其引入中國。

  李文俊在電話中對本報記者說:「普通讀者也許沒聽說過她,但研究外國文學的人都知道她。《大百科全書-英美卷》中收錄了她的作品,《世界文學》也刊登過她的作品。如,《一個善良女子的愛》、《熊從山那邊來》。西方文學對她十分重視,像法國《讀書》等很多刊物提到過她。」

  《逃離》在2009年的首印數是3萬冊。李文俊回憶「反響一般,是嚴肅文學,不是暢銷書」。如今在諾獎熱潮中,《逃離》的責任編輯黃寧群透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正在加印10萬冊,訂單仍源源不斷。門羅2012年最新的作品集《親愛的生活》中譯本也即將出版,這是她第一次描寫自己的童年。黃寧群說:「不止一個人說過,門羅是英語世界文筆最好的作家。」

  評論家孟繁華認為,中國讀者在其獲獎之前之所以對門羅不夠重視,與閱讀習慣有關。他說:「中國社會百年來一直處於劇烈變化之中,讀者願意接受與社會問題密切關聯的文學作品,希望從中尋找社會問題的答案。門羅講的則是日常生活。她對女性心理的描寫,是我們過去所讀作品中缺乏的。但她和女性主義沒有關係,並不顛覆男性話語。她採用了一種非常個人化的寫作。」

  加拿大小鎮平凡女性的故事

  82歲的門羅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第一次婚姻移居到維多利亞,第二次婚姻又回到安大略省,從此一直住在當地的一個小鎮。

  黃寧群介紹,門羅的小說一般以加拿大小鎮為背景,講述平凡女性隱含悲劇命運的故事——鄰裡間的戀愛婚姻、母女衝突等。「每一個故事都不一樣,平凡中暗流湧動,表現出女性的虛榮、惶恐、野心等,女性讀者讀之尤其會有感覺。」王安憶和張悅然之前都曾推薦過門羅。有人評價:「這不是小說,這是生活。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意外,有溫情也有殘酷,她只是安安靜靜地陳述出來。」

  以「女性意識」著稱的作家徐小斌最敬重門羅說過的一句話,大意是:愛情只能給女性帶來傷痕,女人最高的需求,是愛之前心靈和身體的萌動。「這句話說得太妙了!」徐小斌說,「門羅最好的一點,就是善於找到生活中比較隱秘的東西。她讓我想起一個長輩——從30歲開始寫日記,寫了60年,寫的都是柴米油鹽,但從平凡中能窺到整個社會的變化。門羅也是幾十年如一日每天寫作。她的小說看似很平凡,但能突然給人一驚:『哦,就是這種感覺!』」

  門羅特別擅長篇幅稍長、接近中篇的作品。她曾說:「我想讓讀者感受到的驚人之處,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發生的方式。稍長的短篇小說對我最為合適。」

  徐小斌對《沉寂》這篇小說印象深刻,講的是母女二人原本感情融洽,卻不知為何女兒突然離家出走,多年後母親得知女兒已經嫁人並過得很好,母親很傷心,不明白女兒為什麼不與她聯繫。小說至此結束,沒有解釋也沒有後續。徐小斌說:「這不是一個嚴謹的故事,反而更貼近生活,因為生活本身就不完整。」

  短篇小說更具藝術純粹性

  孟繁華原以為今年的諾獎會花落美國作家託馬斯·品欽。但他覺得,諾獎之前一貫青睞從題材到思想都是「重型」的作家,這次有一個輕靈的、具有大眾色彩的作家獲獎,也是一樁好事。不然,「諾貝爾文學獎快成了長篇小說獎了,太單一」。有趣的是,門羅也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少女們和婦人們的生活》,但並沒有得到關注。

  長篇小說容易被改編成影視劇本,讀者有需求、出版社有宣傳,受到的關注自然多。但孟繁華認為現在中國的長篇小說存在一個問題:對歷史問題沒有長期關注的熱情,只對當下感興趣,沒有如庫切的《恥》、帕慕克的《伊斯坦堡》那種具有厚重歷史感的作品。「現在每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有4000多部。一方面作家能即時地表現現實,這是優長。但另一方面,離現實得太近就過於即時性。」孟繁華說,「反倒是中短篇小說,沒有市場訴求,在藝術上更具純粹性。」

  有「短篇王」之稱的作家劉慶邦2008年訪問加拿大時,原本安排了與門羅的交流,可惜她不願拋頭露面,於是失之交臂。此次門羅獲獎,劉慶邦「深受鼓舞」。「這個獎是獎給全世界寫短篇小說的作家的。」劉慶邦說,「有些短篇小說從理念出發,玩形式,思想大於情感。門羅不存在這個問題。她繼承了短篇小說的傳統,保持了故事的原初形態,難怪有『契訶娃』之稱。中國的短篇小說作家,其實一點都不差,可能與漢字講究味道、氣韻、情感有關。」

  劉慶邦說:「時代在推崇長篇——作家重視長篇小說,覺得這才能確立作家的地位,讀者也是讀長篇小說較多。其實短篇小說的寫作更難,從結構、信息密度、語言的精雕細刻,種種方面,各方面要求很高。但其社會利益、經濟利益都很低——成名難,稿費低,不容易和影視劇本接軌。」儘管如此,劉慶邦從1972年開始寫短篇小說以來,從未放棄過,他的240多篇作品匯集成《短篇小說編年》,也將於今年年底出版。

  孟繁華說:「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小說的數量很少,成就更高的還是中短篇小說,魯郭茅巴老曹,都留下不少短篇小說經典。」現在,《人民文學》、《小說選刊》、《十月》等文學雜誌都比較注意對中短篇小說的扶持,還有柔石小說獎、林斤瀾小說獎、鬱達夫小說獎等都以中短篇小說為評選對象。

  「中短篇小說這些年一直在發展,但不能指望它大紅大紫,一夜成名的時代已經過去。不僅如此,文學也在衰落,被更刺激、更新鮮的文藝形式所取代,比如電視劇、電影。但顯然,文學不會死亡。」孟繁華說。

相關焦點

  • 諾獎提名作家阿特伍德撰文祝賀好友門羅獲獎
    而在中國亞馬遜上,前幾年出版的《逃離》,已經上升至排行榜的首位。在當當網昨日更新的暢銷總榜上,《逃離》則上升至第3位。好友阿特伍德撰文歡呼門羅獲獎之前,中國讀者更熟悉的加拿大女作家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 門羅僅一部作品被翻成中文 出版社加印《逃離》10萬冊
    瑞典學院永久秘書皮特·英格倫評價道,「短篇小說一直處於長篇小說的陰影中,門羅選擇了這種藝術形式,她將它很好地開墾,接近完美。」國內文學評論界也在得知門羅獲獎後稱其「實至名歸」,但記者了解到,目前門羅翻譯成中文的著作僅有《逃離》,出版於2009年。
  • 張悅然談諾獎得主門羅作品:沒有讀不懂的焦慮
    青年女作家張悅然在她主編的《鯉·旅館》裡,恰好刊發了國內翻譯的門羅最新小說。她表示:完全沒有讀不懂的焦慮。門羅的大多數小說,情節性都很強,有時會過了頭,給人用力過猛的感覺。  目前,門羅在國內出版的小說集只有一本,是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的《逃離》,全書由8個短篇小說組成,由翻譯家李文俊翻譯。  著名評論家白燁認為,門羅獲獎比村上春樹更實至名歸。
  • 解讀"諾獎"得主門羅 女權運動喚醒主婦創作夢
    瑞典文學院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說,門羅的作品以情節細膩見長,帶有心理現實主義特色,有「加拿大契訶夫」的美譽。她的小說多以小鎮為背景,描述主人公為了贏得社會承認而努力,卻往往陷入緊張的關係與道德衝突之中。  身居加拿大的門羅在得知獲獎後接受採訪時說,自己在高興之餘「受寵若驚」。「我知道我在候選名單上,但我從沒想到過會贏,」門羅對加拿大媒體說。
  • 諾獎得主門羅在中國遇冷 在華中譯本僅一部作品
    「瑞典學院昨晚公布,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加拿大知名女作家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頒獎詞將門羅介紹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國內文學評論界也在得知門羅獲獎後稱其「實至名歸」。」  瑞典學院昨晚公布,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加拿大知名女作家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頒獎詞將門羅介紹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門羅在接受一家加拿大媒體電話採訪時說:「我知道我有贏的希望,但從來沒想過會得獎。」瑞典學院永久秘書皮特·英格倫評價道,「短篇小說一直處於長篇小說的陰影中,門羅選擇了這種藝術形式,她將它很好地開墾,接近完美。」
  • 加拿大"女契訶夫"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多為短篇小說
    英國《新政治家》周刊曾在評論中指出:「門羅的分析、感覺與思想的能力,在準確性上幾乎達到了普魯斯特的高度。」而一些批評家還指出,她在探究人類靈魂上的深度與靈敏性上亦有所建樹。   餘中先說,門羅的作品曾在《世界文學》上介紹了三次以上,其中有一篇作品名叫《善良女子的愛》。他認為,門羅作品有鮮明的女性寫作特點,生活裡的酸甜苦辣,都在她的筆下鋪陳、展開。
  • 徐則臣:短篇小說家獲獎是諾獎史上破天荒的事情
    著名作家徐則臣如下是徐則臣先生針對門羅獲獎、門羅的作品特色等問題的問答實錄:(我對門羅獲獎)一點都不意外,剛剛和人討論這事兒,認為頒給北美作家的可能性最大。就出消息了,說是門羅。因為北美地區從1993年到現在已經20年沒有拿獎了,再者說以加拿大面積之大,從來沒有一個人獲諾獎也是說不過去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諾獎給加拿大的人更靠譜。給門羅的意義,可以看做是一種對純粹的文學精神的獎勵。而且,她是一個專門寫短篇的作家,有「當代契訶夫」之稱,在純文學圈離地位很高。
  • 文學評論家白燁:門羅作品女權主義特點明顯
    她的短篇小說,帶有散文化特點,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0日19時揭曉,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AliceMunro)獲此殊榮。聽到愛麗絲•門羅獲獎的消息,文學評論家白燁坦言有點意外。因為賠率榜上的熱門人物中,有比門羅影響更大的,比如說美國的三位熱門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菲利普·羅斯和託馬斯·魯格斯·品欽。
  • 文學批評家陳曉明:莫言與門羅兩人作品存在共性
    「莫言的小說敘事吸取西方現代小說的多種表現方式,同時回到中國的傳統藝術資源中去獲得養料,他能進入歷史,而又不為歷史所囿,能從外面看到歷史的種種戲劇性和倔強的變異力量。」在陳曉明看來,莫言的《檀香刑》、《豐乳肥臀》、《生死疲勞》,不只是寫出現代性中國歷史的劇烈變異,莫言更用藝術的手法,揭示出歷史的創痛,建構起一個小說藝術的強大而豐富的世界。
  • 譯林出版社細解「艾麗絲·門羅作品」出版始末
    [導讀]早在2008年,鳳凰傳媒就已經關注並獲得艾麗絲·門羅作品版權。選擇艾麗絲·門羅這七本作品,是因為它們呈現了這位「短篇小說女王」早中晚各個創作時期的寫作特點,不可替代。日前,譯林出版社宣布將同時推出門羅七部主要作品,引起國內讀者和媒體強烈關注。隨著出版日期臨近,譯林出版社逐步披露了他們出版艾麗絲·門羅作品中文版的緣起、過程和一些細節。緣定2008:為什麼選擇門羅記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鳳凰傳媒就已經關注並獲得艾麗絲·門羅作品版權。
  • 諾獎得主門羅:被譽為「契訶夫的女傳人」(圖)
    美國女作家、普立茲獎得主簡·斯邁利曾這樣稱讚門羅的作品「既精妙又準確,幾近完美」。  艾麗絲·門羅始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文學,努力去寫偉大的小說。她寫30頁短篇所用的心力,如斯邁利女士所言,足可抵得上某些作家寫出整本長篇。她在文壇的地位,被比作當代契訶娃——契訶夫的女傳人。
  • 諾獎官網調查七成人未讀過門羅 中文版權爭奪內戰
    我非常感謝你們,獲獎對我來說是件無比美妙的事,對於短篇小說來說也意義非凡。   記者:確實如此。允許我們向你表達祝賀之情!今天真美好!   門羅:太感謝了,真的非常感謝。   記者:你是如何得知獲獎消息的?   門羅:嗯,讓我想想看,早上那會兒我還在散步,我什麼時候聽說的?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門羅:寫作是一場絕望的競賽
    大西洋的另一岸,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一大早在推特上「代表全體加拿大人,向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愛麗絲·門羅榮獲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表示祝賀」。門羅的好友,加拿大另一位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則在推特上說:「我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愛麗絲,趕快接電話啊。」而此時門羅,正躺在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的家中,安然地睡覺。最終,是女兒把她從睡夢中叫醒。
  • 《逃離》譯者李文俊:門羅描寫的痛苦不在表面
    門羅以短篇小說聞名全球,迄今為止已出版14部作品,多以女性為中心,聚焦於加拿大普通小鎮的生活經驗,探索普通女性複雜的心理與情感世界。  門羅小說集《逃離》中文版由著名翻譯家李文俊擔綱翻譯。李文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對門羅獲獎並不意外,門羅作品有很明顯的女性特色,內中哲理也頗值得玩味。
  • 短篇小說女王的生活與寫作:一個「逃離」的女人
    這位一生專攻短篇小說的加拿大女作家成為歷史上第110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第13位女性得主。門羅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1976年得獎的索爾`·貝婁出生於加拿大,童年時代移居美國)。諾獎委員會稱門羅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此前,門羅則素有「當代契訶夫」即「加拿大短篇小說女王」的美譽。
  • 譯林出版社細解「艾麗絲·門羅作品」出版:六年磨一劍
    日前,譯林出版社宣布將同時推出門羅七部主要作品,引起國內讀者和媒體強烈關注。隨著出版日期臨近,譯林出版社逐步揭開了出版「艾麗絲·門羅作品」中文版的細節和奧秘。
  • 門羅作品捕捉平凡女性日常生活 通過小說觀察世界
    門羅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第13位女性獲獎者,以短篇小說見長,諾獎頒獎詞稱她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逃離》是門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內地讀者最為熟悉的門羅作品。她獲獎後,《逃離》曾在三天內加印至40萬冊,仍供不應求。
  • 門羅把故事的石頭推上山
    這是門羅1982年短篇小說集《木星的衛星》同名作品中的場景。天文展演內容讓她平靜下來,隨之而來的敬畏感又讓她精疲力竭。主人公珍妮特早年離異,最寶貝的大女兒故意屏蔽她,小女兒對男友賠小心的舉止直接讓她原地變老。現在,父親心臟瓣膜很快要手術,嚴肅又面相和善的老護士勸解她要面對現實。起死回生是什麼感覺呢?
  • 梁文道:幾十年來,她沒有一篇短篇小說失敗過
    編者按:2013年10月10日,當艾麗絲·門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詹姆斯·伍德在《紐約客》發表評論稱:「很少有當代作家比她更受人敬仰,並且理由如此充分。現在似乎所有人都被稱為「我們的契訶夫」,只要寫上幾個還算像樣的故事,就有人說你是契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