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Oil Painting Character 油畫人物
No.2 Sketch 素描/速寫
No.3 Oil Painting Landscape 油畫風景
Sketch
素描/速寫
1953
京城西郊
1953
南方的農民
1953
女學生像(紅領巾)
1953
習作
1953
藏族喇嘛託三主才郎
1954
低頭的女孩
紙本水墨
1954
畫家權正環像
1954
靳之林像
1954
男子肖像
1954
太行山上的哨兵
紙本水墨
1954
同學大錢像
1954
推土機手李文亮
1954
挽袖小男孩
1954
風景
1954
蘭新鐵路工地
1954
女拖拉機手胡友梅
1954
烏鞘嶺
1954
烏鞘嶺之樹
1954
烏鞘嶺工地工人
1954
烏鞘嶺工地寫生六
1954
烏鞘嶺工地一角
1954
小男孩像
1954
帶紅領巾的女孩
1955
溫泉鄉農民
1955
拄棍的農民
1955
黃河
1955
三門峽船工
1956
三門峽船工速寫
1956
三門峽鍛工劉瑞珠像
1956
三門峽工地
1956
三門峽工地高蘭芬像
1956
三門峽工地
1956
三門峽鬼門
1956
三門峽架橋班老謝
1956
三門峽男搬運工像
1956
三門峽男鑽工像
1956
三門峽女鍛工李建
1956
三門峽水庫工地
1956
梢公王西財像
1956
通過鬼門的索橋
1956
男人體
1957
男人體背影
1957
女農民李玉茹頭像
1957
女頭側面像
1957
楊淑卿側像
1957
楊淑卿頭像
1957
坐著的男人體習作
1957
包頭巾的女孩
1958
基幹民兵
1958
碼頭工人
1958
徐水七高爐工地
1958
楊淑卿半身像
1958
楊淑卿頭像
1958
楊淑蓉頭像
1958
站著的男人體習作
1958
靳尚誠像
1959
男人體速寫
1959
上鋼六廠工人孔林根像
1959
小女孩像
1959
楊淑卿頭像
1959
非洲婦女速寫
1960
非洲男頭像,柯維莫
1960
人物速寫
1960
骷髏頭寫生
1960
包頭巾的女孩
1960
黃黑妮速寫
1960
靳尚誠像
1960
劉志明
1960
農民肖像
1960
農民肖像
1960
青年農民肖像
1960
延安馮莊公社賈思善頭像
1960
延安馮莊公社農民
1960
延安生產隊長馬世富像
1960
扎毛巾的農民肖像
1960
老人
1961
梁玉龍肖像
1961
男孩肖像
1961
陝北老農
1961
陝北女娃(延安馮莊公社)
1961
演員嚴麗秋像
1961
楊淑卿肖像
1961
鄭爽肖像
1961
版畫家譚權書
1962
戴帽子的婦女(臨巴巴)
1962
靳尚誠像
1962
老大娘
1962
臨弗魯拜爾
1962
臨霍爾拜因
1962
臨謝洛夫
1962
門頭溝小女孩頭像
1962
農村青年像
1962
人物頭像
1962
姚震環像
1962
油燈速寫
1962
歌唱家
1963
姐妹倆
1963
井岡山鄭守善像
1963
楊誠誠頭像
1963
春興老漢
1964
戴帽子的男子
1964
關中農民
1964
女孩像
1964
青年陝北農民
1964
陝北婦女像
1964
陝北農民朱有新
1964
延安早期毛主席素描像
1964
張秋華
1964
朱竹明
1964
渭南朱東來像
1964
戴眼鏡的男子像
1965
美院同學像
1965
學生楊林貴像
1965
毛澤東像
1967
戰士
1967
鄰家女孩像
1968
男孩頭像素描
1968
女中學生
1968
北汽鏜床工人
1969
北京軍區部隊女青年像
1971
女戰士
1971
戰士
1971
快樂的小戰士
1972
塔瑪拉
1972
白珍
1973
看書人物速寫
1973
練習頭像小高
1973
男工人
1973
女電工
1973
女孩像
1973
人物素描
1973
戰士劉根來像
1973
男孩頭像速寫
1974
農村女娃像
1974
女孩頭像速寫
1974
男子肖像
1975
青年男子頭像
1975
小學生
1975
馭手班劉強同志
1975
戰士劉業餘像
1975
北方姑娘
1976
北國風光
1976
藏族青年
1976
側面女孩像
1976
戴皮帽的男孩
1976
快樂的小男孩
1976
男青年側面
1976
男青年像
1976
女青年側面像
1976
女青年像
1976
中學生像
1976
趙梅
1976
寫生的女孩
1976
小男孩
1976
馮河嶽母頭像
1977
井下作業女工頭像
1977
老幹部
1977
陸曉婷
1977
毛主席像
1977
男青年側面
1977
男人肖像
1977
男人坐像
1977
女孩
1977
女講解員像
1977
女青年
1977
女學生頭像
1977
梳辮子的女學生
1977
頭骨
1977
維族女青年
1977
獄中張志新素描稿
1977
張志新像素描
1977
張晴頭像
1977
周筱英像
1977
北汽北廠磨工丁秋芬
1978
北汽車工
1978
藏女
1978
藏女道吉草
1978
藏族牧民
1978
藏族女孩
1978
藏族小夥子
1978
甘南藏族摩牙公社拉木草頭像
1978
甘南藏族人物速寫
1978
甘南藏族文工團慈成母頭像
1978
甘南藏族文工團道路頭像
1978
碌曲縣史有德
1978
女青年
1978
女青年側面像
1978
女青年肖像
1978
人體寫生
1978
雕塑家像
1979
張志新肖像稿
1979
短髮女青年
1980
李娟肖像
1980
牛曉彥
1980
陝北老農
1981
女青年側面像
1984
潘玫肖像
1984
醫生(邵孝洪素描頭像)
1987
朱竹素描
1987
畫家詹建俊
1994
Image
影像
靳尚誼,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院繪畫系。1957年結業於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並留校在版畫系教授素描課;1962年調入油畫系第一畫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長。
現為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中國美協第九屆名譽主席。
藝術評價
靳尚誼不僅是一位堅持在人物畫特別是肖像創作上探索的畫家,而且是一位在「人的主題」這個時代命題上做出獨特回答的藝術家。在中國油畫的宏觀坐標上,他專攻肖像的選擇與作為與他極為集中、充分和厚重的藝術積累,奠定了他在畫壇獨行特立的地位。如果說藝術貴在「自成一體」,靳尚誼的肖像創作所具有的「體」,是藝術風格上的「體」,更是精神內涵和文化風度的「體」。
從他逾歷半個世紀至今的創造生涯看,他在二十世紀後半葉這個中國社會變革與變化最為迅速的時代,不斷深化著關於「人的主題」的感懷與思考,也不斷在塑造的藝術形象中注入時代的特徵,從而使他的肖像作品不僅是他個人心路歷程的印記,也反映著親歷歷史者的感懷。
從創作《在和平講臺上》和《十二月會議》的時代開始,靳尚誼就在作品中展現了致力於人的形象特徵與人的精神世界統一的追求。他在肖像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塑造」而不是「描繪」的方式,是他在五六十年代與其他同輩畫家相比所不同的藝術方式,也是他在前輩油畫家肖像創作經驗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學術深入的標誌。「塑造」的方式包括對油畫表現力的研究,也包括對人物個性和精神狀態的揭示。
在當年的油畫畫壇的整體風格趨於蘇俄樣式時,他獨闢蹊徑,專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經典作品,從造型語言的體系角度理解歐洲油畫的本質特徵,與此同時,他也更多地從經典的經驗中感悟到了形象塑造的精神性價值。這種超越當時歷史條件局限的認識使他出手不凡,但又顯得樸素與內在。
靳尚誼幾十年的人物作品貫穿著技藝精進而觀點一致的作風。他在用油畫這種外來語言表現中國人、創造出中國人形象的豐富性方面卓有貢獻,成為中國油畫精進的一種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也總體現出他的人文情懷,黃皮膚的中國人——其中許多是普通的勞動者,也是他(她)們日常的容顏——在他的筆下,有了與油畫這種雅致語言恰切的交融,並且充滿生命的生機。對人的理解和對社會的理解之間的一致性,同樣是靳尚誼藝術的特點。
在這方面,可以看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初他用《塔吉克新娘》系列肖像給畫壇帶來的清新與清純之風。在中國社會從紛亂中解脫、人們的精神空間需要美好理想的那個年代,他的作品恰逢其時地在人們面前展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人物神情的含蓄,作品格調的典雅,整體意境的純靜,都對應了當時社會文化心理的希冀與嚮往。
在靳尚誼近二十年的肖像創作中,還可以看出他的階段性課題,那是他從不同側面揭示和構造「人的主題」的努力。在創作《塔吉克新娘》和《青年女歌手》《果實》等作品的這個時期,他表達的是回歸人性、呼喚美好的社會理想。他筆下的眾多青春女性肖像,成為新的文化主流中醒目的浪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他在進一步深研油畫造型表現力的同時,創作了《醫生》《瞿秋白》《畫家》等作品,這些作品以人物身份的特定性展示了他在「人的主題」上的深化,也即用『知識分子肖像』系列提示了理性和智力的價值。
在那個藝術觀念紛亂、現實主義手法受到冷落的時期,他不是簡單地對「寫實」的風格作維護觀,而是以深化「人的主題」刷新了現實主義的價值;他的「知識分子肖像」創作可以分為兩條路徑,一條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從一般中凝練典型,以典型提升一般,作品充滿心智閃動的清澈透明,又散發出樸素、單純的氣息。
另一條是以《黃賓虹》為代表的歷史人物。在這條路徑上,他似乎得以更多地從語言層面入手,通達人的心靈世界。《黃賓虹》的變體(確切地說是多體)為當代肖像創作留下了特殊的藍本,那就是通過對「人的主題」的反覆挖掘和反覆吟誦,使作品成為超越具體人物的文化精神的象徵。在這個系列中出現的傳統藝術意境和中國文化氣質的手筆,實現了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傳神寫照。
1996年秋天,靳尚誼訪問義大利,靳尚誼的目光投向的已是西方現代社會中人的精神變化,也聯繫中國社會變化中人的精神面貌的變化。於是,從《老橋東望》那幅表達現代人精神面貌的作品開始,他畫出了一幅又一幅青年女性肖像,在這個系列中,他一向整嚴的風格透溢出些許活潑的筆調,造型和色彩都更加新鮮,那又是一種時代生活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