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校長沈尹默書法欣賞(圖)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後改尹默,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於陝西興安府漢陰廳(今陝西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民主街),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沈尹默早年留學日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和校長、輔仁大學教授,《新青年》雜誌編委。與兄長沈士遠、弟沈兼士合稱"北大三沈"。沈尹默以書法聞名,早在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瀋北於(于右任)"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瀋北吳(吳玉如)"之說。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
-
近代書法大師沈尹默,草書《千字文》欣賞,筆力秀逸,結體儒雅
沈尹默的字除技巧外,全屬時代流弊,孱弱近乎不可觀,至於古意就更談不上了。于右任碑帖結合是成功的,結字宏偉開闊,氣息高古渾厚。至於碑學一路對線條的中段處理,于右任只是表現內斂了一些,節奏變化還是相當明顯的,說于右任沒有節奏變化,只是沒有細緻觀察過于右任的線條。
-
近現代著名書法家——沈尹默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別號鬼谷子。因其在北大擔任教授時少言,被同事調侃說「要口乾嘛」所以建議其君為尹,隨後便改名沈尹默。沈尹默擅長楷書,行書,草書,尤以行書最為有名,他崇尚晉代二王的書風,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後追習晉、唐智永、虞世南、顏真卿諸名家,融貫而成自己風貌。用筆清圓勁健,倡導以腕運筆,對筆勢筆法多有闡發,於書法理論貢獻甚大。 民國時期書壇有「南瀋北於(于右任)」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瀋北吳(吳玉如)」之說,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
-
「南瀋北於」書法普及中國,江南才子沈尹默「標準楷書」引領當代
在二十世紀中國書法史上,沈尹默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民國初年即與民國元老于右任並稱為「南瀋北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瀋北吳(吳玉如)」之說。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他涉足書壇甚早,在民國時期,是當時書壇一位聲名卓著的書法大家。
-
民國書法大師沈尹默,行草真跡鑑賞,筆法飄逸自然,結體行雲流水
對於草書形質的重要性的使轉,就是線條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的過程。所謂形質,就包含骨力在內的一種書體基本架構支撐。草書呈現骨節點濃縮了草書的形質之美,是草書的點睛之處,而點劃流暢使情性通達賦予了草書的神採之美。使轉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書法的立體感,筆鋒在運動時始終保持主鋒(中鋒)在筆畫的中心,副毫在筆畫的四周,這就叫中鋒行筆。
-
近代書法大師沈尹默,草書《千字文》欣賞,筆力秀逸,結體儒雅
至於碑學一路對線條的中段處理,于右任只是表現內斂了一些,節奏變化還是相當明顯的,說于右任沒有節奏變化,只是沒有細緻觀察過于右任的線條。於的缺憾在於有時點畫過於鬆弛,而沈尹默則是大方向就從根本上出錯了,寫到最後只剩下流俗的教條陳規,相反白蕉學二王還是可貴的,能繼承到俊逸的氣息。結字是因時而傳的,筆墨的內核,自王羲之以來至今未變。你感覺到的筆墨盡毀,我認為是各種走偏。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沈尹默聯句
論沈尹默的書法藝術成就沈尹默,原名君默,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在陝西漢陰。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其名字因在北大擔任教授時少言,被同事調侃說「要口乾嘛」所以建議其君為尹,隨後便改名沈尹默。
-
「北大教授」李志敏,一手「草書」極富個性,與林散之齊名
這位北大教授李志敏,「草書」與林散之齊名,北大教訓就是他寫的。上圖為沈尹默行書作品在欣賞李志敏教授的草書作品前,我們先來一起認識一下這位書法名家。除了法律專業之外,他早年在武昌專心學習書畫,後將主要精力放在草書的研習上,最終「引碑入草」稱為近代著名的草書大家。由於草書方面的造詣深厚,李志敏教授與沈尹默並稱為「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同時和林散之齊名,有當代草書「南林北李」之稱。
-
著名書法家沈尹默,臨王羲之蘭亭序,筆法自然淳厚,如王羲之親筆
沈尹默臨王羲之蘭亭序欣賞:書者介紹:沈尹默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瀋北於(于右任)"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瀋北吳(吳玉如)"之說。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謂沈老之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已故全國文物鑑定小組組長謝稚柳教授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已故臺北師大教授、國文研究所所長林尹先生贊沈老書法"米元章(米芾)以下"。北京大學書畫協會會長張辛教授評價:"北大歷史上的名書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羅復堪、沈尹默等寥寥幾人而已,李志敏是改革開放新時代第一人。
-
這幅草書內容精湛,書法質樸妍美,學好它是每一位書法人的必修課
在中國書法史中,無論是說到草書作品,還是書法論著,孫過庭的《書譜》都可謂是絕唱。宋代以來,無論是學習書法還是研究書法史論,孫過庭和《書譜》都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人物和書學論著。這不僅僅是因為《書譜》的學術理論價值,就單是從書法創作的角度來審視,《書譜》也是每一個書法學習者的必修課。
-
他是民進的締造人,書法充滿書生氣,曾一語道破沈尹默書法之病
民國時期,馬敘倫曾任清華、北大教授,教育部次長。據說,他講《莊子》,一個學期只講完《天下》篇,為學生所不堪,被稱為笑談,綽號「馬天下」。新中國成立後,馬敘倫任教育部長、政協副主席等職。沈尹默向他出示臨摹的《孟法師碑》《房玄齡碑》,他評論說是清代所謂三考出身的人所寫。並且指出尹默寫書法,無論大字小字都用懸腕,然而不會運用指端,所以變化太少。
-
他是民進的締造人,書法充滿書生氣,曾一語道破沈尹默書法之病
民國時期,馬敘倫曾任清華、北大教授,教育部次長。據說,他講《莊子》,一個學期只講完《天下》篇,為學生所不堪,被稱為笑談,綽號「馬天下」。新中國成立後,馬敘倫任教育部長、政協副主席等職。這從他評論沈尹默書法便可見其端倪。沈尹默向他出示臨摹的《孟法師碑》《房玄齡碑》,他評論說是清代所謂三考出身的人所寫。並且指出尹默寫書法,無論大字小字都用懸腕,然而不會運用指端,所以變化太少。
-
沈尹默書法藝術: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
沈尹默 楷書鮑照《飛白書勢銘》 立軸 沈尹默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瀋北於」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兩巨匠」,著名文學家徐平羽 先生,謂沈老之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謝稚柳教授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
-
民國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小楷書法作品真跡欣賞,翰逸神飛立異標新
沈尹默先生的書法造詣不亞於啟功先生,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歷史的種種原因,沈尹默的書法沒有啟功先生的書法出名。導致基層群眾對沈老不太熟知而已。今天我們就把沈尹默在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36年)的小楷書法作品分享給大家。關於沈尹默先生的介紹,我們在文末做專題介紹。
-
沈尹默書法的最大問題:其俗在骨
沈尹默典型的書體是他的行書,行書是他一生書法藝術的最高成果。體麗筆健、清雅脫俗可為之概括。首先,沈尹默書法給人一珠圓玉潤、骨肉停勻的華麗之美。沈尹默用筆,講究極為嚴格,他要求筆筆中鋒、不能苟且。他嘗言:「中鋒乃是書法中的根本方法,必當遵守的筆法。」如此,他對書跡中規入矩,頗為耐看,也極為秀勁。他還肯定趙松雪「書法以用筆為上」的說法,認為:「凡是謹守筆法,無一點畫不合者,即是書家。」正是這種嚴謹的用筆方法,使沈尹默的書法近乎無懈可擊,線條光潔流暢,圓潤凝重,給人以舒暢、流美、典雅的審美感受。這是第一。
-
沈尹默楷書《孫蕉軒九十大壽冊頁》欣賞
沈尹默楷書《孫蕉軒九十大壽冊頁》欣賞沈尹默,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擔任教授時少言,被同事調侃說「要口乾嘛?」所以建議其君為尹,隨後便改名沈尹默。)民國初年,書壇有「南瀋北於」之名,於是于右任,沈是沈尹默;又過了30年,書壇又有「南瀋北吳」之稱,吳是吳玉如,沈是沈尹默。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 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謂沈老之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
-
書法大家沈尹默三代鎮巴奇緣
,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代理校長等,陳布雷是其學生。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字秋明,號君默,兩次留學日本,先後執教於北大(教《詩經》和中國史沈尹默文名、書名當時就名動京師,1919年北大書法研究會成立,沈任會長。沈先生胸懷寬闊、業精於勤,1907年在杭州與陳獨秀初識,陳一見沈就說:&34;陳言之有理但話語太過,沈也覺刺耳,但他反思不足,更加刻苦習練並堅持一生。二十年代右手摔傷即用左手寫字,後也寫得很好。他對秦篆漢隸、北碑南碑、隋唐宋元各書體都下功夫臨習,博採眾長,自成一體,其書法藝術和理論,影響了整個社會。
-
80後書法女博士梅麗君的書法不錯,草書大氣磅礴,行書灑脫飄逸
在當今書壇,活躍著這樣一批牛人,他們不但擁有高學歷,而且還擁有書寫的高超技藝,這不,就有這樣一位80後書法女博士,她不但人長得俊俏,而且書法一流,她擅長書法諸體,而且諸體皆精,楷書端正秀麗,有大家閨秀之範,草書大氣磅礴,雖然小女子,但是卻寫出了丈夫氣,行書更是灑脫飄逸,而她筆下的篆書也是有模有樣,有滋有味,她就是梅麗君,現為
-
陳獨秀狠批沈尹默書法:太俗了
沈尹默(1883—1971) 的書法成就,以行書最高。郭紹虞教授生前評論沈尹默書法時說:「運硬毫無稜角,用細毫有筋骨,得心應手,剛柔成宜。用筆粗處不蠹,細處不弱,骨肉停勻,恰到好處。」沈尹默的書法譽滿天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沈尹默當年的書法練習與陳獨秀對他的一次批評有密切的關係。
-
陳獨秀批沈尹默書法:媚俗入骨
沈尹默(1883—1971) 的書法成就,以行書最高。郭紹虞教授生前評論沈尹默書法時說:「運硬毫無稜角,用細毫有筋骨,得心應手,剛柔成宜。用筆粗處不蠹,細處不弱,骨肉停勻,恰到好處。」沈尹默的書法譽滿天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沈尹默當年的書法練習與陳獨秀對他的一次批評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