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史綜古蹟」:走進歷史文化,看俗語,讀詩詞,講故事。這裡只有跟文學有關的事情
你聽過這樣的一句俗語嗎?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意思是一個人在家務上可以做得很好,面面俱到;在工作中又能獨當一面,處事老練。就是咱們常說的既能主內,又能主外。那你有沒有過疑惑:為什麼說「上廳堂,下廚房」,而不是「下廳堂,上廚房」?
從房屋建設出發
先說廁所,我國的房屋建設大都坐北朝南,而廁所是讓人方便的地方,是髒亂的,建造的會隱蔽一些。所以,在古代的一些大戶人家,廁所是建在西南或者東南角的,人們從正門是看不到的。不像我們現在說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古代習慣說上南下北,廁所建造在南面,所以去廁所,就說「上廁所」。
而廚房和廁所恰好相反。廁所很臭,建設在南面,那廚房是做飯的地方,肯定要離廁所很遠,所以就建在了北面。因為「上南下北」,到廚房就成了「下廚房」。在這裡,廚房並不是單單指做飯,而是泛指做家務。
從上下尊卑出發
在古代,尊卑等級觀念是十分明顯的。「上」代表的是尊貴,「下」代表的是低賤。就像許多古裝電視劇中,會稱奴僕是下人。在大戶人家,幹家務做粗活的人,都是家中的下人,所以幹家務等就是「下廚房」。
真正身份尊貴的人,不會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幹家務,他們一天的任務就是腦力工作,外出做官、談生意或者在自己的廳堂內待人接客、處理國家大事、打好人際關係。所以,一個人主外,在工作上能獨當一面就用「上廳堂」。
不過「上廳堂,下廚房」常用來誇獎在生活中能把家庭和事業兼顧的女性。在古代,人們思想禁錮,女子主內,男子主外。現在,男女平等,「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就用來形容給一個人既能主內,又能主外,是個全面發展、優秀的人。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人們說「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了吧。這些看似沒有內涵的俗語,它的由來可是飽含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經驗的。可以問問你周邊的朋友知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可以科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