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亞聖孟子追隨孔子腳步周遊列國,也失敗了,為何?
說到孟子大家肯定不陌生,至少你應該知道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且還是僅次於聖人孔子的亞聖之稱。
我們曾學過很多篇孟子的文章,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比如,《魚我所欲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捨生取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除了這句話本身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曾激勵受難者所使用「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就是這篇文章;《富貴不能淫》,後面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是大丈夫;《寡人之於國也》,五十步笑百步。太多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很多典故和言語都是孟子的故事和思想,經典就是經典,即使流傳千年,也能發揮出它應有的燦爛輝煌。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儒家學派中地位最尊崇的、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人,姬姓,孟氏,名軻,也就是孟子原名為孟軻。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跟孔子很像,他的一生都跟孔子很像,因為孟子一直在追隨孔子的腳步。
孟子的地位僅次於孔子,所以尊稱為「亞聖」,也是宣揚仁政,還是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家。
早年受教成迷
孟子出生距離孔子病逝大概百年時間,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跟孔子一樣,也是貴族出身。
孟子早年接受教育、學習的記錄幾乎沒有了,有的也是野史,反正不是正統史書記載。所以,孟子的老師也不知是誰,不過根據很多史料記載、相互印證,孟子跟隨子思的弟子學習算是較為合理的解釋。
孟母三遷
關於孟子父親的資料更是稀少,所以無法判斷到底是誰,不過孟子母親對其教育從而三度搬家的故事,史書記載倒是不少,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從前,孟子的父親很早去世了,跟隨母親生活,且沒有改嫁。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很重視,希望他有一天能成為賢才。
一開始,孟母和孟子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和鄰居的小孩就學大人跪拜的樣子玩。孟母看到之後就覺得,不能讓孟子跟這些孩子玩這樣的遊戲,這裡的環境對孟子的教育很是不利。於是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家到了集市居住,結果孟子又跟鄰居孩子學著做生意吆喝。然後又搬家,搬到了殺豬宰羊的附近,孟子又沒學好,然後再搬家。
第三次搬家,孟母和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居住,每到每月夏曆初一,官員都會到文廟行禮跪拜,相互禮貌待人,孟子看了很受薰陶,也跟著學習。孟母看到之後很是滿意。
孟母三遷就是一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啟發我們學習就要靠近那些好的、優秀的人、事、物,這樣孩子就會耳目渲染,得到良好的教育。換句話說,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子的一生:追隨孔子的腳步
孔子生在春秋時代,孟子生在戰國時代,兩人的時代背景很相似,而且相隔時間不算太遠。孟子學習了儒家思想後,繼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也想像孔子一樣在諸侯國之間合縱連橫,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孟子的一生都是在追隨孔子的腳步,因為兩人的時代很是相似,所以孟子學成之後就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勸說各國君主,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張,將自己心中的理想國度實現。
孟子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構建了自己的學說,他想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付諸實踐,遊說各國,但可惜的是,他失敗了,跟孔子一樣。具體過程也沒必要細說,大多都是國君問話於孟子,孟子述說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之道;孟子根據諸侯國的自身情況提出自己的治國方略。輾轉數國,但都沒有國君採取孟子的思想。
我思考了一下,為什麼孔子和孟子都失敗了?原因就在於孔子、孟子和諸侯國君所處位置不同,從而導致孔子、孟子首先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其次是政治家;而諸侯國君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是利益家,很少有是思想家的。這就是他們最大的不同,從而導致追求的不同。
孔子、孟子都是研究思想的,在腦海裡思考、構思,而諸侯國君都是忙身於具體的事務中,兩者出發點不同,導致思考方式完全不同。孔、孟想要的是天下大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治國主張,而諸侯國君想看到的是實打實的治國策略和一把到手的利益。所以兩者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失敗也就正常了。
孟子的思想:仁者無敵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美德,人們需要不斷的內省從而保持和擴大這種美德。
政治主張方面孟子推崇仁政、王道,就是實行仁政,讓百姓安居樂業,使民心歸附,從而不需武力,不戰而服,即仁者無敵。天吶,這不就是唐僧嗎,用愛感化敵人。
仁的解釋
孟子解釋仁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有五條,前四條是親民、用賢良、尊人權、同情心,沒想到孟子的時代竟然還能想到現代社會都推崇的人權,大進步啊!
前四條沒什麼,第五條我要說一下,第五條是殺無道之者。說實話,看到這條我是真的沒想到,孟子至少比唐僧好(當然了,二人都不是一個宗教學派的),就好像現在我們說的殺人等於救人。從這點看來,孟子並不是一個迂腐之人,對治國的主張很有自己的心得,只可惜他的大部分主張在那樣的時代根本行不通。
君子遠庖廚
君子遠庖廚這句話我要解釋一下,或者正名,因為很多人都以字面意思來理解它,說君子就應該遠離廚房,來作為不會做飯的理由。
但是,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君子對於飛禽家畜,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嚎,便不忍心吃下。所以君子都是遠離廚房的,就是表現君子不忍殺生的仁慈心態。這句話讓佛家弟子說倒是很合適。
歡迎關注「杯酒聊歷史」,有趣兒的歷史,配上一杯濁酒,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