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老石碾轉出了的奇怪老故事/尹燕忠

2020-12-18 齊魯晚報網

尹燕忠散文系列 《老石碾》

作者:尹燕忠

我的老家就在故鄉的西南頭,十字大街的西首,大街庄鄉都稱它為「前街」。就在我家東牆角下一塊四方平地裡有一盤老石碾。

這盤老石碾,在我腦海中無比清晰。石碾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等製作的使穀物等破碎或去皮軋面子用的工具,它由碾盤、碾砣也就是碾磙子,也有稱為碾碌碡的、還有碾框、碾管芯、碾棍孔、碾棍等組成的一種老式碾磨麵粉的工具。

碾分上下兩部分,上面的叫碾砣,下面的叫碾盤,碾盤和碾砣的接觸面上很平整光滑,我們家鄉是這個樣子的。碾砣被固定在碾框上,而碾框是用硬棗木或者老榆木、柞木做成的架子,呈四邊形,碾砣兩頭的中央有兩個向裡凹的小圓坑,裡面固定著一個小鐵碗兒,叫碾臍;在碾框的對應位置固定著兩個圓形鐵棒,與碾臍相對,凹凸相合,能自由轉動。碾框的一端,中間有一孔,套在碾管上,而碾管是固定在碾盤正中央的一根金屬圓柱。碾框上一般還鑿有兩個碾棍洞孔。

這一切就緒,再安上碾棍,這盤石碾就可以使用了。碾棍是兩根一米左右的木棍,分別插在兩個碾棍孔裡,呈對角線分布。當逆時針推動碾棍,碾砣轉動起來,石碾就開始工作了,石碾臍脫落了,是二寶神二爺爺拿著個小鐵錘和小鐵鍋,鍋裡熬的白帆,用白帆就能粘住鐵臍兒固定在碾砣上。

聽父母說,我從小時就在碾盤附近玩耍,才兩三歲時就坐在地下偎著走,兩隻手各拿一個高梁苗,是那種已將籽粒軋出的那種,一邊往前偎爬,一邊用高粱苗雙手互動打掃什麼,那時的土路就揚起兩道塵煙。有時到西園邊上,有時到前街上,前街上通過平陰縣城到濟南汽車站的客車,每天才一趟車,僅管是公路,但車輛少得可憐。石碾就在公路北邊三米處,大人怕我擋路被車壓著了,便急著抱我回家,我卻哭鬧不肯,等著看看客車過來了的熱鬧景致。人們都喜歡看,那個客車半舊不新,上邊是白黃色,下半部是深紅色的,車頂上堆滿了各種包裹類,車並不很快,忽一下子過去,留下一股汽油味兒,也覺著好聞。

而這個碾旁過得最多的還是大馬車、地排車、推土車,偶爾也會過幾輛大木頭輪子馬板車,車輪子上釘著大帽釘,還有不斷溜的驢馬牛騾的經紀人去趕著上集上店。

隨著年齡長到八九歲的時候,也得幫大人推碾,磨一些地瓜幹、芋頭稭子、玉米棒子芯、榆樹皮等東西聊以充飢。玉米、豆子、小米、麥子等少極了,高粱還有一點,可是不好吃,也得咽下去。推碾需要在碾框對角處安兩根碾棍,如果碾重可在碾棍前後一個雙手拉的,也有一個後面往前雙手扶棍用肚腹往前推的。也有扳住碾框(碾拐子)幫忙往前推的。

碾砣骨碌碌往前轉,有女孩兒唱:

歡聲笑語也不斷。

路途彎彎一個圓,

走出辛苦與酸甜。

有個大姑娘叫甜歌愛唱這歌謠,娘作主給她找了個醜八怪棗柱。甜歌死活不願意,她娘用碾棍打了她,甜歌投井自殺了。好長好長時間,經常還聽到甜歌在碾旁唱出的歌兒,井中也飄出憂怨的哀歌兒:

女人長大不由她哎,

強逼著找個蟹子賴哎。

走不出的苦圈圈,

走不完的九十九道河彎彎。

心中戀著我的二哥哥,

什麼時候做他的好家眷,

心中永想念,

他卻飛到了天邊邊,

狠心的親娘哎,

重重的推碾棍,

棒打鴛鴦散,

淚漣漣已哭幹,

來世再相見。

多少年來,人們忘不了甜歌的這首《推碾歌》。我看到有些人一說到她就哭了,好苦命的閨女唉!

這盤老石碾有了沉重感,更有一些歷史的滄桑感。抗日戰爭時期,我爺爺曾在碾盤底下藏過三個八路軍,躲過了日本鬼子的殘酷大掃蕩,為保留革命的火種,發展抗日武裝力量,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立下了功勞。後來爺爺被大馬糊和黑醜子誣為壞人,他也沒找被救的恩人地區劉專員去解決。直到1980年當地才開大會宣布爺爺是抗戰英雄,爺爺已經去世兩年了。劉專員回來大哭一場,到俺爺爺墳上磕了頭。

這盤老石碾也有年數了,二百年,三百年?也說不準,反正碾盤上都磨得溜光水滑,玉石一般。一般推麥子和玉米要推好幾遍,要過籮,最後把麥麩子棒子糝子篩出來,那也捨不得棄掉,而是摻和在瓜乾麵裡蒸熟了吃下去。

那個時候到了年節更忙,有的天拂曉就插上碾棍去「佔碾」,後邊的依次挨號排隊,有先有後,真有急事的就有謙讓。

那盤老石碾東邊有個土臺子,邊沿砌壘五米石堰,北牆上有塊大水泥板用黃漆油寫著「黃河鯉魚上山來,荷花開在灣中央」的大字在閃著金光。

記得奇峰大爺被從唐山遣回老家勞動,人口多,揭不開鍋,俺娘從東牆角上用瓢子給奇峰大娘遞下去的玉米面。

多少年了,二哥燕平一家都忘不了娘的恩情,老是念念不忘。俺娘說:誰還沒個難處呀?難時不幫甚時幫,多少年代的事了,這點小事,甭提了。

石碾西邊有幾塊光滑石頭,西邊有棵老臭椿樹,上邊爬滿春姑娘子和春菇菇老頭,春姑娘紅白相間,會飛,挺美。春菇菇老頭,有黑白點,好裝佯死,用指一戳就把腿縮緊不動,死了,一會爬起又跑了,會飛,太笨拙。

這個老石碾故事不少,我挺想它!

尹燕忠,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青年文學家》雜誌社作家理事。曾在《濟南日報》《濟南時報》、中國西部散文選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洛陽晚報》《泰山文化》《大汶河》《楚風》、作家出版社《國慶徵文選》等發表作品,在中國文化精英專刊上發表傳記,小說《方河的婚事》在「魯王工坊杯」首屆小小說大賽中獲得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萊蕪魯王工坊錫雕藝術研究院三等獎,報告文學《美麗的畢莊脫貧記》被濟南市文學藝術聯合會評為優秀獎,小說《梅花》被評為玫瑰文學獎,並多次獲獎。

2020、12、14日下午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尹燕忠散文:笑星孔憲才走了
    田野裡的笑聲 尹燕忠 他在北京住過,聽過京劇、京韻大鼓、侯寶林相聲,北京豐厚的文化造就了老孔的文化內涵,他吼京腔,喊梆子,唱豫劇,導戲劇,侃大山,講故事,是個多面手。
  • 散文丨大樹年輪裡藏匿的驚奇歲月的故事/尹燕忠
    年輪歲月的印記 作者:尹燕忠 樹的年輪展示給你的是樹之齡,氣候、溫度,能推斷歷史變化的淵源。樹的故事千千萬萬,多少故事在你樹下綻放凸現。 人類的歷史就是由無數個大樹年輪組合綴連,無比立體豐富,無比壯麗畫卷。 歷史的年輪是由橫的縱的,螺旋形發展,絕非單一,絕非直線,一果一因,一因多果。
  • 散文丨鮮紅的燈籠掛起來/尹燕忠
    尹燕忠散文系列 《大紅燈籠高高掛》 作者:尹燕忠 一到春節,中國的大中小城市乃至於到鄉村都時興掛大紅燈籠。有的娶媳婦的也興掛大紅燈籠,那是別有一番新景象。那時縣城燈展八十年代開始在縣廣播局對面即府前街十學路口東老公安局大門前,一個單位一個區城,都標上名字,掛上鐵絲,再掛上燈,一條街紅彤彤的,分外耀眼鮮亮! 掛幾年後後又到老廣場搞燈展,後來又去了翠屏街的東西路的路北新廣場,現在新廣場成了銀座了,上面建起來了高層樓房了,搞燈展只好到了城西邊玫瑰路的瑪鋼公園了!
  • 散文丨鬧花燈/尹燕忠
    尹燕忠散文系列 《正月十五鬧花燈》 作者:尹燕忠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個「鬧」字道出了無限的彩色斑斕與無盡的樂趣。這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文化。 從正月十三就開始上燈了,有滾龍燈,故事燈,宮燈,電動燈,蓮花燈,西瓜打,吊燈等等。
  • 過去的大士炕,冬天全家人擠一塊取暖/尹燕忠
    散文丨大土炕 作者:尹燕忠 當下,老百姓都住上樓房了,布置的臥室不是席夢思就是優質木料床,但我還是想起那些年的大土炕。我很想念過去的老土炕,想那些老故事,想深秋裡的蛐蛐兒叫,那個老貓趴在土炕角上打呼嚕。 土炕用上幾年就要打掉全換新坯砌壘的,鍋頭也是這樣,用這砸碎的土上北瓜,結出來很綿很好吃,上在玉米地裡,趕上下一場大雨,晴天太陽一曬,「咔咔咔啪啪啪」的拔節兒,玉米杆葉黑磷磷地長,棒子長好大喲!
  • 尹燕忠:拜謁蒲松齡故居
    尹燕忠:拜謁蒲松齡故居尹燕忠,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濟南日報》《濟南時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洛陽晚報》《泰山文化》《《大汶河》《楚風》等發表作品,並多次獲獎。
  • 散文丨真誠質樸是與人交往的真金白銀/尹燕忠
    質樸懇摯好弟兄文/尹燕忠我結識了一些好朋友,其中孔安生兄弟我印像特別深刻,他人品好,厚道有才華,父母都是縣領導,但他從不拿架擺狂,他曾在萊蕪務過工,在四川、新疆當過兵,後來又在平陰縣廣播局當過記者、編輯、播音員、副局長,在縣委辦公室當副主任,並先後兼任縣委接待辦主任
  • 田冬:家鄉的老石磨
    老石磨 文/田冬回憶,如一杯咖啡,讓你能感受到苦澀的同時,又能讓你感受到濃厚的香醇;或時而如一把泥土,沉甸甸握在手心,厚重而深情,關於故鄉的回憶,更是如此。承載的厚重的歷史,這盤老石磨依然熱愛著這片山川,依然默默地服務於大山裡勤勞樸實的人們。我的祖輩父輩們一次次用歲月打磨過沾滿鄉土氣息的手推動石磨,一圈圈旋舞,石磨流淌著喜愛的穀物,豐富著那個年代的物質需求。這盤老石磨也與歲月靜靜相隨,一圈圈轉著,轉出的是這座山村的希望,轉出的更是山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圍繞石墨,旋轉木馬般,我的童年時光似箭而過。
  • 尹燕忠:傻子去當兵|春華秋實·小說
    尹燕忠老師是一位寫文章的行家裡手,他的文章平淡之中透露著人間事態真理,如行雲流水,徜徉恣肆,平常生活小事隨手拈來,讓我們了解到人間的各種人物形象,很接地氣,如下文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另類反面的軍人形象。他的文章如一首詩,鏗鏘的韻律吟誦著古典之美;如一幅畫,優雅的筆觸渲染著潑墨之灑脫。
  • 「夜讀」山村的石碾
    我的故鄉是一個小山村,記憶裡山村裡最熱鬧的地方,是村頭的石碾。山村的石碾由碾臺、碾盤、碾磙和碾杆組成,碾盤中間裝一豎軸,碾杆穿過碾磙與豎軸連在一起,在人力或畜力的推動下,完成糧食加工。裡面有一盤石碾。石碾是純石頭製作,分碾盤和碾砣兩部分。碾砣轉動的聲音悅耳親切,就像一首古老的搖滾樂,碾屋裡充滿那個年代的樂趣。記得從前的每年臘月,老石碾更是白天黑夜不得閒,家家戶戶靠它碾壓各種糧食,準備蒸年糕、蒸饃饃、做豆腐等過年食品。
  • 那些即將消失的詞語之四——石碾
    兒時夥伴「老悶」的姐姐就是在等碾幫人家推碾時,被人家相中,最後成了人家的媳婦兒。從什麼時候起,村裡安了電磨,人們開始排隊用電磨磨糧食,古老而笨拙的石碾,漸漸被冷落了、淡忘了,在飽經了歲月滄桑之後,它終於歇息下來。鬥轉星移,石碾變得古老、陳舊,一盤盤地傾圮,即使沒被拆,堅硬的碾道也長滿細草,不足以稱為碾了——世事變遷,沒有人懂石碾的寂寞。離開農村多年的我,已經好久沒有看到石碾了。
  • 朱仕年漁鼓書上開出牡丹花/尹燕忠
    散文/孔村出了個農民漁鼓書曲藝家朱仕年 文/尹燕忠 我和漁鼓書第十九代傳人朱仕年兄長相識是在縣市會議和一些演出場合見到的,相識得有近三十年了,那是在縣裡培訓班上認識的,有文學有曲藝還有舞蹈人員參加,朱老兄是曲藝班裡的頭
  • 莊稼漢寫劇本/尹燕忠
    婁玉龍大爺真有才 文/尹燕忠 一、採訪 二〇一六年十月三日早八時,我來到平陰縣安城鎮西土寨村尋找寫劇本的婁玉龍大爺,正好碰到支部書記尹東升,他喊我叔,我說你忙什麼婁大爺今年86歲了,腿受傷了,有點跛,拄著一根棍子把我送至大門外,我給婁大爺的孫女說:「你爺爺是個寶貝疙瘩老頭,渾身經故事,可伺候好他啊。」他思維敏捷,沉沉穩穩,聽他說只上過三年小學,卻寫劇本40餘部,畫作200餘幅,書法300餘件。我不由得心裡讚許他這個莊戶劇作家。
  • 德州:50年沐風櫛雨 老齒輪「轉出」新動力
    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德州:50年風雨 老齒輪「轉出」新動力從給農機產品做齒輪零件
  • 小說|最珍貴的禮物用血凝成的/尹燕忠
    小小說 丨生命的禮物 尹燕忠 爺爺臨咽氣時,白白的鬍子有些抖動,嘴囁嚅著,用抖瑟顫動的手從枕邊的小紅漆檀木匣子裡拿出了「寶貝」交給父親。父親打算,在七十周年大慶上,他要將兩千冊書獻給各學校,交各博物館保存,他要念一首詩《母親,我想對您說》,他也要把爺倆的勳章和彈片交給縣博物館…… 尹燕忠,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青年文學家》雜誌社作家理事、桑田詩文社副社長。
  • 寫春聯貼春聯 /尹燕忠
    寫春聯貼春聯尹燕忠在我的小時侯,物質生活匱乏,精神生活也不豐富,看書書少,更沒智慧型手機與平板彩色電視機。進入臘月裡了,大姑娘小媳婦的跳房子,或者踢毽子,男小夥子去打尜或者玩捉特務,也怪熱鬧的,反正比較單調灰色的成份多一些。
  • 尹燕忠山東快書:
    作者簡介: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榮獲省市縣模範先進稱號。曾在濟南日報趵突副刊發表《故鄉的白天鵝》《故鄉的小河》、《老石屋》等作品,在洛陽晚報發表小說《好人麻袋》,在湖南《楚風》發表《小河》,在濟南市作家協會主辦刊物《一路花香》發表散文《想起了國歌》,小說《梅花》獲得玫瑰文學獎,《李存葆在玫瑰之鄉》發表在作家出版社國慶徵文選,小說《活宰驢》、《宰牛》、《看瓜人》《老表爺爺》、《小紅樓》等發表在2019年第3期《泰山文化》紙刊上,中篇小說《鄉長之路》在《九州作家
  • 漲知識丨中外文學知識知多少/尹燕忠
    文學知識丨中外古典名著趣味多文/尹燕忠 1、中國古典名著人物知多少?尹燕忠,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青年文學家》雜誌社作家理事、桑田詩文社副社長。
  • 散文丨蘇啟平:不老的村莊
    鄧正華/攝不老的村莊>文/蘇啟平青山、溪水、稻田、菜地包圍的村莊,永遠不會老去。村莊不會老去,老去的是故鄉的親人。老屋還在,只是很久沒有住人。它坐落在山坳裡,三面環山,前面是一個曬穀坪,對面是青山。三十多年過去,老屋的瓦片生出了青苔,牆壁上隨處可見雨水衝洗的痕跡。曬穀坪已經破敗,黏土壞了的地方長出了高高的野蒿。然而就是這塊地方,幾十年來一直安放著我脆弱的心靈。無論是生病,還是遭遇挫折,我一想起這裡的人與事,這裡的一草一木,我就漸漸平靜,內心安好。
  • 史星文:回字巷·石碾
    史星文:回字巷·石碾 2020-05-25 1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