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忠散文系列 《老石碾》
作者:尹燕忠
我的老家就在故鄉的西南頭,十字大街的西首,大街庄鄉都稱它為「前街」。就在我家東牆角下一塊四方平地裡有一盤老石碾。
這盤老石碾,在我腦海中無比清晰。石碾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等製作的使穀物等破碎或去皮軋面子用的工具,它由碾盤、碾砣也就是碾磙子,也有稱為碾碌碡的、還有碾框、碾管芯、碾棍孔、碾棍等組成的一種老式碾磨麵粉的工具。
碾分上下兩部分,上面的叫碾砣,下面的叫碾盤,碾盤和碾砣的接觸面上很平整光滑,我們家鄉是這個樣子的。碾砣被固定在碾框上,而碾框是用硬棗木或者老榆木、柞木做成的架子,呈四邊形,碾砣兩頭的中央有兩個向裡凹的小圓坑,裡面固定著一個小鐵碗兒,叫碾臍;在碾框的對應位置固定著兩個圓形鐵棒,與碾臍相對,凹凸相合,能自由轉動。碾框的一端,中間有一孔,套在碾管上,而碾管是固定在碾盤正中央的一根金屬圓柱。碾框上一般還鑿有兩個碾棍洞孔。
這一切就緒,再安上碾棍,這盤石碾就可以使用了。碾棍是兩根一米左右的木棍,分別插在兩個碾棍孔裡,呈對角線分布。當逆時針推動碾棍,碾砣轉動起來,石碾就開始工作了,石碾臍脫落了,是二寶神二爺爺拿著個小鐵錘和小鐵鍋,鍋裡熬的白帆,用白帆就能粘住鐵臍兒固定在碾砣上。
聽父母說,我從小時就在碾盤附近玩耍,才兩三歲時就坐在地下偎著走,兩隻手各拿一個高梁苗,是那種已將籽粒軋出的那種,一邊往前偎爬,一邊用高粱苗雙手互動打掃什麼,那時的土路就揚起兩道塵煙。有時到西園邊上,有時到前街上,前街上通過平陰縣城到濟南汽車站的客車,每天才一趟車,僅管是公路,但車輛少得可憐。石碾就在公路北邊三米處,大人怕我擋路被車壓著了,便急著抱我回家,我卻哭鬧不肯,等著看看客車過來了的熱鬧景致。人們都喜歡看,那個客車半舊不新,上邊是白黃色,下半部是深紅色的,車頂上堆滿了各種包裹類,車並不很快,忽一下子過去,留下一股汽油味兒,也覺著好聞。
而這個碾旁過得最多的還是大馬車、地排車、推土車,偶爾也會過幾輛大木頭輪子馬板車,車輪子上釘著大帽釘,還有不斷溜的驢馬牛騾的經紀人去趕著上集上店。
隨著年齡長到八九歲的時候,也得幫大人推碾,磨一些地瓜幹、芋頭稭子、玉米棒子芯、榆樹皮等東西聊以充飢。玉米、豆子、小米、麥子等少極了,高粱還有一點,可是不好吃,也得咽下去。推碾需要在碾框對角處安兩根碾棍,如果碾重可在碾棍前後一個雙手拉的,也有一個後面往前雙手扶棍用肚腹往前推的。也有扳住碾框(碾拐子)幫忙往前推的。
碾砣骨碌碌往前轉,有女孩兒唱:
歡聲笑語也不斷。
路途彎彎一個圓,
走出辛苦與酸甜。
有個大姑娘叫甜歌愛唱這歌謠,娘作主給她找了個醜八怪棗柱。甜歌死活不願意,她娘用碾棍打了她,甜歌投井自殺了。好長好長時間,經常還聽到甜歌在碾旁唱出的歌兒,井中也飄出憂怨的哀歌兒:
女人長大不由她哎,
強逼著找個蟹子賴哎。
走不出的苦圈圈,
走不完的九十九道河彎彎。
心中戀著我的二哥哥,
什麼時候做他的好家眷,
心中永想念,
他卻飛到了天邊邊,
狠心的親娘哎,
重重的推碾棍,
棒打鴛鴦散,
淚漣漣已哭幹,
來世再相見。
多少年來,人們忘不了甜歌的這首《推碾歌》。我看到有些人一說到她就哭了,好苦命的閨女唉!
這盤老石碾有了沉重感,更有一些歷史的滄桑感。抗日戰爭時期,我爺爺曾在碾盤底下藏過三個八路軍,躲過了日本鬼子的殘酷大掃蕩,為保留革命的火種,發展抗日武裝力量,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立下了功勞。後來爺爺被大馬糊和黑醜子誣為壞人,他也沒找被救的恩人地區劉專員去解決。直到1980年當地才開大會宣布爺爺是抗戰英雄,爺爺已經去世兩年了。劉專員回來大哭一場,到俺爺爺墳上磕了頭。
這盤老石碾也有年數了,二百年,三百年?也說不準,反正碾盤上都磨得溜光水滑,玉石一般。一般推麥子和玉米要推好幾遍,要過籮,最後把麥麩子棒子糝子篩出來,那也捨不得棄掉,而是摻和在瓜乾麵裡蒸熟了吃下去。
那個時候到了年節更忙,有的天拂曉就插上碾棍去「佔碾」,後邊的依次挨號排隊,有先有後,真有急事的就有謙讓。
那盤老石碾東邊有個土臺子,邊沿砌壘五米石堰,北牆上有塊大水泥板用黃漆油寫著「黃河鯉魚上山來,荷花開在灣中央」的大字在閃著金光。
記得奇峰大爺被從唐山遣回老家勞動,人口多,揭不開鍋,俺娘從東牆角上用瓢子給奇峰大娘遞下去的玉米面。
多少年了,二哥燕平一家都忘不了娘的恩情,老是念念不忘。俺娘說:誰還沒個難處呀?難時不幫甚時幫,多少年代的事了,這點小事,甭提了。
石碾西邊有幾塊光滑石頭,西邊有棵老臭椿樹,上邊爬滿春姑娘子和春菇菇老頭,春姑娘紅白相間,會飛,挺美。春菇菇老頭,有黑白點,好裝佯死,用指一戳就把腿縮緊不動,死了,一會爬起又跑了,會飛,太笨拙。
這個老石碾故事不少,我挺想它!
尹燕忠,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青年文學家》雜誌社作家理事。曾在《濟南日報》《濟南時報》、中國西部散文選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洛陽晚報》《泰山文化》《大汶河》《楚風》、作家出版社《國慶徵文選》等發表作品,在中國文化精英專刊上發表傳記,小說《方河的婚事》在「魯王工坊杯」首屆小小說大賽中獲得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萊蕪魯王工坊錫雕藝術研究院三等獎,報告文學《美麗的畢莊脫貧記》被濟南市文學藝術聯合會評為優秀獎,小說《梅花》被評為玫瑰文學獎,並多次獲獎。
2020、12、14日下午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