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五章中的內壁章一直是大家探討的對象,內壁章可以作為全手工紫砂壺的判斷標準嗎?內壁章有沒有必須的必要?紫砂壺為什麼要有內壁章?
等等問題都是壺友十分關心的,並且也是困擾了大家很久的。
今天紫先生就和大家講一講這五章中的內壁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首先要了解內壁章出現的原因,眾所周知,大家都知道全手工紫砂壺成型第一步就是拍打泥片,而後在拍打後的泥片上蓋上內壁章,再圍身筒,繼續接下的操作。
而蓋這個章的真正含義就相當於是身份證一般,與其他部位是一樣的代表是作者本人製作的壺。
所謂的內壁章代表了全手工紫砂壺完全是無稽之談,它能證明的僅僅是這把壺是誰做的,但是不能代表這把紫砂壺是全手工還是半手工。
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般情況來說,全手工紫砂壺都會在拍打好的泥片上蓋上內壁章,接著操作其他的步驟,也有的制壺師傅喜歡將這個內壁章加蓋在接縫處,從而這也就演變成了大家認為的內壁章是全手工的標準之一。
而半手工以及其他,因為沒有打泥片這一過程,也就不會出現加內壁章的流程,且如果先加入內壁章在接下來的模具等由內向外的按壓會將其章痕破壞。
但是你以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分辨紫砂壺是否是全手工的了嗎?不,事實證明,越來越多的機制、半手為了模仿全手的特徵,會用橡皮等章,在紫砂壺成型後,再伸進內部加蓋。
所以說內壁章本來只是做壺師傅的一個本人的習慣,代表著此壺是本人製作,也許是帶著全手工的一點意思在那。
但是隨著仿製此類方法的出現,內壁章已經不能當做參考紫砂壺是否是全手工的標準了。
那麼沒有內壁章是不是就不是全手呢?正如同上面所說,內壁章不能決定紫砂壺是否全手,需要其他的判斷,就像顧景舟大師,他的壺肯定都是全手的吧?
而顧景舟大師拍出9200萬的松鼠葡萄套壺也沒有內壁章的存在,甚至只有壺蓋一處加以印章,那麼你能說這把壺是半手或者其他的方式成型的壺嗎?
所以在紫先生看來,對於內壁章的問題我們無需深究,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這把壺的泥料、做工以及神韻,這才是最重要的,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