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的集權智慧,概括起來就是「謀之於眾,斷之於獨」。根據時間可以將領導的決策活動劃分為決策之前、決策之中、決策之後三個階段,在什麼階段「謀之於眾」,在什麼階段「斷之於獨」,是有領導智慧的。
謀之於眾」有如下兩層含義:
一、決策之前謀之於眾。現代社會高度複雜化、整體化,局勢越來越不受少數人意志所左右,要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必須謀之於眾。謀之於眾就是要調查民情,反映民意,從群眾中吸取智慧,聽取各類專家的意見,將各類諮詢機構的作用充分發揮起來,建立民主科學的決策機制。按照民主化程序化和科學化的決策要求,把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各種好的建議和要求收集上來,以使決策更科學,更能反映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二、決策之後要謀之於眾。決策的實施階段要通過耐心細緻的協調工作,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與群眾共同解決決策實施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讓大家自覺實施決策,形成「一帥掌舵,三軍上陣」的局面。
「斷之於獨」的含義是:決策之中的決策權一定要由一把手掌握。手中這個權力只可集中,不可分散,只能獨攬,不能放權。
斷之以獨,僅對決策權而言,不等於權力可以無限集中和上移,否則就是集權主義和權威至上論。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說:「我做決策時,總是儘可能多地徵求意見,而只與少數人商量,拍板就讓我自己來。」
分權也就是將整體領導活動加以分解,實行「分而治之」。分權不是放任,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分而不散」。
領導和管理有很多相通的原理,但領導活動與管理活動又不完全一致,它們的指導理論有一些區別。
管理學家認為,有效的管理措施來源於變化的管理重心,建議從事前的管理轉向事後的管理,從對過程的控制管理轉向對結果的誘導管理。
領導和管理的職能不同:管理注重的是短期行為,講究的主要是經濟學上的效率原則,關注的是結果。領導注重的是長期行為,關注的主要是系統論上的統籌全局原則,關注的是效能。組成領導活動的重要部分就是分權,分權是把整體領導活動的系統分為事前、事中、事後。分權的智慧是抓兩頭放中間,事前和事後領導是重心,而將事中的領導活動分權給下屬部門或機構,尋求的是目標、手段、過程和結果的統一。
「黑箱」操作——只管兩頭不管中間,是領導分權原理的要求,也是領導分權的智慧體現。「黑箱」又叫閉盒,技術上不能直接打開觀察,因為觀察有可能會破壞其內部結構,失去其系統的本來面目。
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指出:「所有的科學問題都可以作為閉盒,唯一研究它的途徑就是利用它的輸入和輸出。」「黑箱」用於領導活動指「只管兩頭不管中間」的領導方法。「兩頭」指輸入和輸出,「中間」指執行部門或執行者。就像中醫,探病醫病是不能打開內臟的,但卻可以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只管輸入和輸出情況,來診病和醫病。
「只管兩頭」就是領導者只給執行部門輸入決策指令和發動指令從而讓他們貫徹決策,並了解輸出情況即執行結果。
「不管中間」是說執行部門如何去執行及具體執行過程怎樣,由於是執行部門之專責而非領導職責,所以領導者可以不管,否則,越權和侵權行為就有可能發生。
「黑箱」分權智慧,一方面要求一把手必須把精力放在正確決策和比較執行結果和決策目標上,使執行操作部門成為「黑箱」。另一方面,也要求領導者必須從外部,即通過輸人和輸出來影響、推動「黑箱」的運作。操作好「黑箱」,領導者就不會走入「日理萬機,勞而無功」的誤區,而是走上「不問瑣事,無為而治」的正確領導之路。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隋文帝「喜察」「事皆自決,不任群臣」「一日萬機,勞神苦形」,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這也是我們今天當領導的應汲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