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克善考證:原系梅花拳傳人

2020-12-17 我的武林

馮克善原系梅花拳傳人

(韓建中)

山東、河北省的一支義和拳 (義和團)即梅花拳的別稱,這一 點自得到史學家的一致認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梅花拳和義和拳的源流、關係,筆者查閱了許多有關歷史資料,在印證了山東、河南、河北一帶梅花拳即義和拳的同時,有 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那就是被當今武術界推為對戳腳拳的形成創立有過傑出作為的近代武術家,農民起義白蓮教首領之一馮克善系著名的梅花樁拳派武師楊丙的第四代傳人。楊丙傳齊大壯,齊大壯傳唐恆樂,唐恆樂傳馮免善。

馮克善,河南滑縣人,少猛鷙有膂力,曾從滑縣朱召村人唐恆樂習武技,善騎射,尤精槍法。嘉慶丁已,有山東濟寧人王祥,教克善拳法,克善盡得其術,徒手搏擊, 數十人無敢近者。庚午春二月,其僚婿滑縣庫書牛亮臣見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爾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習坎卦。」 克善曰:「我為離卦」。亮臣曰:「爾為離,我為坎,我二人離坎交 宮,各習其所習可也。」壬申夏四月,滑人有霍雲方者,慕克善名, 請之往山東德州,與宋躍隆比拳, 躍隆遇克善,自以為弗如;命其子宋玉林與之角,又弗如甚遠。躍隆遂師事之,入離卦教。嗣後亮臣之子牛文成,濬縣人李大成,滑縣人熊自華,張九成,倶事克善。自華,九成等又各授其徒,黨羽漸多,眾遂奉克善為離卦頭目。(引自蘭籍外史纂:《靖逆記》卷五 嘉慶二十二年刻本,頁五。)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藏: 《軍機處錄付奏摺,農民運動》 卷二千三百九十二頁,第二號,有這樣一段記載:(嘉慶十八年十二 月二十六日)唐恆樂即唐鬍子供:「我是滑縣東南二十裡朱召村人, 年六十一歲,父母倶故,娶妻杜氏,長子唐會元,次子唐魁元。我在家開藥鋪為生,向習梅花拳。嘉天五年正月內,同縣的馮克善來要學拳,就拜我為師……」。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藏:《軍機處錄付奏摺,農民運動》 卷二千三百九十三,第十號,還這樣記載:(十二月二十一日)李盛得供:「我是直隸故城縣武生,在墳臺村居住,年四十九歲。……我於去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拜宋躍隆為師,入離卦教,本年二月馮克善到德州焦家莊宋躍隆家,宋躍隆來叫我到他家去,見了馮克善,講些拳棒,我先回家;第二日宋躍隆同馮 克善到我家裡,又講究拳法,有上盤,中盤、下盤的話……。」

同樣,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藏:《軍機處錄付奏摺農民運動》卷二千三百九十三,第六號中記到:(嘉慶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署山東巡撫章燕折)劉元籍直隸故城縣,系已獲解京中途傷斃戳屍之教匪宋躍隆妻弟,常在宋躍隆家居住,隨隊學習拳棒,併入教學八卦歌訣。嘉慶十七年四月間,有原籍滑縣寄居劉元鄰莊之郝運(應) 方,往向劉元告之,有離卦教人馮克善從滑縣來,欲尋宋躍隆比較拳棒,煩其說合,劉元應允,次日即領同馮克善往見宋躍隆,留住比試,宋躍隆因馮克善技藝較勝,隨拜為師。以後,馮克善與宋躍隆往來交密……

據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總督那彥成上呈的一通奏摺《拿獲唐鬍子由》所附的《唐恆樂供單》 稱:「據唐鬍子即唐恆樂供:滑縣宋兆村人,年六十二歲,賣藥生理,並不習教。平日會打梅花拳, 是同村人齊大壯徒弟。齊大壯說過康熙年間有滑縣人楊丙,是武探花,做過京營都司,會打這拳。他是向楊丙學習。齊大壯已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間病故。馮克善是我徒弟,也會拳棒。

這些材料應是完全可信的,因為很難設想一個清廷總督會把一個農民起義首領的訛偽不實的口供呈皇上御覽。口供中,多處談到許多梅花拳(樁)技擊技法中特有的步法「八方步」及其梅花拳獨特的微妙無窮的上盤,中盤,下盤,三盤打法。由此可知當時馮克善等人所講究練習的拳法無疑是梅花拳了。

由此觀之,楊丙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因他能以武技膺武探花之稱,且因此官拜京營都司,顯見功力非凡。有些學者以為楊丙是梅花拳的第一輩,並以為梅花拳術是由他.編排研製的,實為不確。因為他們只是從研究義和拳角度出發而旁及梅花拳,對梅花拳自身的淵源卻鮮于論證探究。事實上梅花拳歷史悠久,老一輩梅花拳高人以及傳衍於梅花拳門中的系譜足證此點,那麼至少楊丙不是梅花拳的開山祖師,恐怕當列為一百餘輩的人物。

梅花拳之顯露、名聞於世,實是因為義和團運動這個契機。梅花拳歷代以來收徒傳藝之途皆十分嚴格,非品格高尚,操行貞潔者不授以精深課業,故其傳人個個武功卓絕,德行高超,又因梅花拳一門的名聲也不如其他門派那麼烜赫,然而它特有的藝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內涵卻使此門愈演愈進而長盛不衰,及至楊丙的時候已達相當高的境界。楊丙後來將拳藝傳給了齊大壯。齊大壯傳給唐恆樂,唐恆樂又將拳藝傳給馮克善。恆樂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為官府所執,時年六十二歲,以歲序推之,馮克善當已出師。

儘管楊丙只是同時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傳人說明梅花拳於斯時斯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如果以楊丙作為他傳衍的梅花拳一派公開流行於世的第一輩高人,那麼齊大壯為第二輩,唐恆樂為第三輩,馮克善為第四輩。此後門眾一直不減,拳風如熾,代有高人出之,現梅花拳高手均可記認。

至於馮克善後來的行蹤下落, 據劉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腳》一書中第一編「戳腳介紹」稱:「1813年,冀,魯、豫接合地區爆發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被清廷鎮壓後,其領袖之一的馮克善(又名克敏,凱克,河南人)、和其部將楊景、唐有義在獻縣被捕,越 獄後化裝成少林寺雲遊僧人隱匿於河北省饒陽一帶,經段老緒接待,馮等三人先後在饒陽縣、深縣、蠡縣、固安縣的幾個村莊授藝達二十餘年。」

從歷史文獻看,馮克善當為梅花拳(樁)傳人之一,然而馮克善為何在河北省饒陽縣、深縣一帶傳授了戳腳而非梅花拳,尚需稽考。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是梅花拳第十八代傳人
    山大梅花樁協會: 我們都是梅花拳第十八代傳人
  • 「梅花拳」傳人馮加兵辦武校圓「功夫夢」
    少林拳、通臂拳、梅花拳、對刀、宋江陣……他們表演起來毫不含糊。「學武一年的弟子,一般都會十幾套拳,最多的會五十套拳。不謙虛地說,這樣的學生無論在全國哪個地方,都是響噹噹的人才。」「梅花拳」傳人辦起了武校  今年5月18日,鄆城舉行民間武術家收徒儀式,馮加兵當場收徒15人。  50歲的馮加兵武功全面,會一百多個拳種,他的單手開磚、騰空轉體360度更是讓人讚不絕口。
  • 菏澤梅花拳十五代傳人陳良柱
    陳良柱,1944年生於菏澤,牡丹區雙河集人,梅花拳十五代傳人。出生於武術世家,自幼習武,先後受著名武師盛效武、郭子敬指點武藝,後拜武林名宿梅花拳第十四代傳人丁金龍為師。
  • 梅花拳傳人燕子傑現身煙臺 教授大學生練拳
    燕子傑親自向學生示範     大眾網煙臺12月2日訊 (記者 鍾建) 11月29日,我國著名的學者武術家,梅花拳第十七代傳人燕子傑專程來到煙臺,免費教授梅花拳大學生愛好者,傳授其精湛的梅花拳術和武術文化的精髓思想。
  • 梅花拳第四代傳人陳江軍:「梅花」芬芳再迎春
    梅花拳第四代傳人陳江軍
  • 平鄉梅花拳
    三、梅花拳在歷史時期的影響和作用   梅花拳歷經幾百載風雨,是和鄒宏義創立之初所崇尚的中國傳統儒家、武術相結合思想分不開的,他教導梅花拳弟子習武如作人,孝敬父母,尊師愛徒,濟眾生,御邪惡,為國爭光,為民謀利,梅花拳的這一武德自鄒宏義開始不斷的被後世傳人發揚、光大。
  • 雞澤:打造梅花拳傳播聖地
    追根源寄恩情    自從在「中原藝術節」上看到梅花拳的精彩表演後,筆者帶著好奇走進雞澤縣柏枝寺村合明武校,映入眼帘的是赫然醒目的「弘揚梅拳武術 傳承文化遺產」幾個藍色大字,學生正在鄭教練的帶領下操練梅花拳、梅花樁等。據了解,明末清初,江蘇省徐州銅山縣梅花拳第三代傳人鄒宗義從江蘇推著獨輪車開始北上傳道,所到之處教拳授藝,梅拳才得以在民間傳播。
  • 濮陽大屯鄉雷家村,梅花拳藝傳四方!
    梅花拳是中國優秀傳統武術拳種之一,亦是中國功夫中的瑰寶,素有「梅拳傲天下」之說。濮陽清豐縣大屯鄉雷家梅花拳源於傳統梅花拳,是對傳統梅花拳的繼承與發展。明末清初,梅花拳第四代傳人鄒志剛、孟有德二位大師來雷家村授徒傳藝,鄒師傳拳,孟師授掌,一時梅花拳聲名遠播。雷家村也被視為梅花拳聖地,習者雲集,呈現出村村有武會、家家有習武之人的繁榮景象。
  • 梅花拳第18代傳人姜學成:希望多些人來學
    梅花樁亦稱梅花拳,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煙臺有位梅花樁拳師——姜學成,師承燕子傑,現為梅花拳的第十八代傳人,同時也是煙臺大學、山東工商學院、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中國農業大學煙臺分校、魯東大學5所高校梅花樁協會的指導老師。
  • 辛張村的「梅花拳」
    張大正為辛張村第二代梅花拳傳人。當時,社會局面混亂,匪兵四起,武派各據一方,民不聊生。為保村莊安全,村首事張聰和理事張大浩在村內設置三處拳房,全村老幼興起練拳熱。自此,辛張村村民習武練拳形成風氣,每天夜晚練武,傳授均在本村內,逢年過節進行武術和舞獅演練。這一尚武之風相傳至今,長盛不衰,一代一代將「梅花拳」發揚光大傳承下來。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威縣梅花拳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威縣梅花拳 2020-10-02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強梅花拳歷史上的珍聞故事
    武強梅花拳演武現場   梅花拳自清代鹹豐年間傳人武強縣以來,已有160年左右的歷史,期間,在除暴安良、維護一方平安,尤其是在反帝、反封及抗戰年代,不僅在「健身
  • 文武雙修梅花拳
    「梅香」飄萬裡,拳藝傳鄄城   據梅花拳史記載,梅花拳起源於公元前479年,有近3000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不同有著幾次大變革,到1628年形成了全國三大派、十二支,在先師張三省承前其後的努力下,創出了梅花拳新的內容,尤其是親傳弟子鄒宏義後,使梅花拳有了一個大的飛躍,規範了文化理念,豐富了武功、拳法。
  • 五百梅花拳弟子以拳會友
    近日,青島梅花拳發展二十周年慶典活動在青島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年過八旬的傳奇武術家燕子傑率領來自北京、上海、南京、廈門等地的梅花拳高手齊聚島城,他們與青島本地的梅花拳愛好者共計500餘人同打梅花拳。記者了解到,20年間,梅花拳在青島漸漸傳播開來,如今已經紮根高校,幾乎每所高校都成立了武術協會,每年新生入學季都有上千人報名學習,常年練習的已達數百人。
  • 走近梅花拳傳人韓建中:外柔內剛 武術家很低調
    他就是梅花拳傳人韓建中。  凜然正氣 心底無私  韓建中1941年生於北京,系北京梅花樁拳傳人,自幼隨其父韓其昌先生習武,深得梅花樁拳真傳,從事武術運動60餘載。他的《武術要靠真本事吃飯》可謂雷厲風行,毫不手軟。在武行裡,他的武藝、他的人品才能,帶著幾分父親韓其昌的篤定和新世紀的節奏。
  • 海峽兩岸共練梅花拳
    本報訊(記者秦名芳通訊員劉超郭改軍)由安陽市臺辦、安陽市體育局、內黃縣政府主辦的2017海峽兩岸梅花拳文化交流大會於6月26~27日在內黃縣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梅花拳傳人及文化專家學者200餘人參加了活動。
  • 邢臺:海外梅花拳弟子平鄉拜師祭祖
    5月7日,梅花拳十四代傳人、國家級非遺省級傳承人田建文為海外梅花拳弟子傳授動作要領。  當天,17位來自美國、法國的梅花拳愛好者,來到平鄉縣後馬莊梅花拳始祖鄒宏義墓前,祭祖拜師,切磋技藝,共同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花拳這一古老拳種的無窮魅力。 記者邢雲 通訊員黃濤攝影報導
  • 梅花拳傳人魏喜和他的魏海老年武術隊
    受爺爺魏士可的指導,魏喜冬練三寒、夏練三伏,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武術功底日厚,不僅全面掌握了梅花拳的傳統老拳法,刀槍劍戟棍各式兵器也樣樣精通。魏喜說,習武之人不僅要學習祖上傳下來的拳法,更要將梅花拳的精神融會貫通。  「梅花拳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拳法,剛中帶柔、以柔克剛,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看似處於下風,實際上是在敗中取勝,實戰性非常強。」魏喜比劃著說道。
  • 冠縣孔村梅花拳百年傳承的故事
    東孔村原村莊四面是土城牆,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每個城門設有城樓,簡稱「圍子」。過去的老人,見了孔村的人打招呼,常問「你住圍子裡還是圍子外」,意思就是住在城牆裡還是城牆外。東孔村是冠縣除北陶肖城之外第二個有四面城牆的村落。 孔村村名的來歷 說起孔村名稱的來源,這裡面還有一段關於孔子的傳說故事。
  • 菏澤老拳師吳柏華一生痴迷梅花拳
    吳柏華師從梅花拳大師神鞭楊西第,青年時代就學有所成,開始教練梅花拳。習武60多年,育人無數,曾多次帶領弟子借梅花拳愛好者參加省市、全國大型比賽獲得各項獎牌近百枚。  文/片 本報記者 邢孟     出身世家,從小研習梅花拳  1943年,吳柏華生於南城辦事處一個梅花拳世家,是梅花拳第十五代傳人,7歲開始學習梅花拳,習拳60多年從未間斷。  吳柏華說,他對於梅花拳的喜愛已經達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每天不練上一會拳都睡不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