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911年——2011年,從封建時代末年到當下,歷史的車輪恰好開過了一百年。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之一的中醫經歷了從衰落到邊緣化,再到近年來的重放光芒這一戲劇性的變化。進入新千年,非藥物治療的中醫經絡調理,以其對當代都市人群慢性疲勞狀態的獨特療效而迅速崛起持續升溫。巨大市場誘惑漸生亂象,眾多中醫養生機構由於未經正規培訓和服務不規範等問題,如曇花一現而匆匆過場。就在業界有識之士心生憂慮之時,有一個品牌卻堅持以「純正」為中醫企業的立身之本,始終屹立於紛紜變化的市場局面中,並以純正中醫技法和專業健康服務使自己成為整個行業的標誌性品牌——這就是中經堂(全名「中華經絡堂」),國內領風氣之先的以傳播中醫經絡文化和推廣經絡調理技術為核心業務的中醫養生健康管理機構。
初見:中醫經絡文化長廊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黃帝內經》
每個初次踏入中經堂的訪客,都會被迎面大理石屏上的這十九字真言吸引,沉思經絡對於生命的重要意義。
人體經絡學說有著中國第一大發明之稱,是中醫理論和診療實踐的重要基礎,是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更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中醫的古法六技:砭、針、灸、藥、按蹺和導引,無一不與人體經絡緊密相關。
中經堂在國內中醫經絡養生產業尚未興起之時,就認定經絡調理是中醫養生的優勢領域,遂將自身定位於——傳播經絡文化,研究經絡應用,推廣經絡技術,開展經絡調理健康服務。
這一定位,首先就體現在中經堂創新設計的中醫經絡文化長廊中。一步入中經堂,就仿佛置身於博大精深的中醫經絡文化博物館,歷經千年衍變的中醫傳統砭、針、灸器具等陳列文物,琳琅滿目的醫典珍籍,中醫經絡養生的歷史淵源和國內外現代經絡研究的最新成果……
絕技:嚴守純正古法 傳承千年古方
「今世盜中醫名者,技無傳授,學乏淵源,安能有效?凡古之名方必有效驗,得其精髓,乃無敗事。」——《中經堂絕技精選序》
近年來中醫養生市場風生水起,中醫經絡調理流派紛呈。市場景象熱火朝天,有識之士卻憂心忡忡。眾多調理機構對於滿足人們日常的緩解工作疲勞和提高社會就業率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同時市場也開始出現亂象。與醫療機構相比,雖在服務環境和服務態度上都比較重視,而在專業學術背景和專業技能水平上卻大都存在著天生的缺陷。
「中醫國家隊」開發絕技,嚴把經絡調理技術關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華中醫藥學會是標誌我國當代中醫最高水平的「國家隊」,中經堂依託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的強大專家團隊,在恪守純正經絡技法的前提下,傳承與創新了周天藥浴、透背燻蒸等十大中醫經絡調理絕技,匯聚傳統道家、禪宗經絡導引術傳人於一堂開發了一系列中經堂導引操與養生功,包括清代太醫院宮廷養生方,御醫世家傳世名方,以及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等。無論古法絕技還是創新項目,都必須經專家組嚴格篩選、評議、審核後方可採用,並設計有內部操作標準和應用禁忌規定。
國醫授權:周天藥浴
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小五老之一蘇寶剛教授有感於現代社會「汙濁之氣橫流,疑難雜症多發」的時代特徵,窮畢生心血,化繁為簡研製了一個藥浴基礎方和四個藥浴加味方,能夠有效地解決現代人面臨的頸肩腰椎問題、關節痛、疲倦、失眠、抑鬱等亞健康問題,授權中經堂獨家開發應用。
御醫世家誠獻:透背燻蒸
老北京有中醫皮膚外科哈家和趙家兩大名醫世家,其絕技來源於清宮御醫哈銳川和其師弟趙炳南。哈氏傳人哈毅繼承祖輩秘方,博採眾家之長,並結合自身長期臨床經驗,形成著名的「哈氏燻蒸十三方」。中經堂透背燻蒸得到哈毅大夫獨家授權,並採掘整理歷代宮廷、民間有關燻蒸秘方,用數十味地道材料煎出原液,一人一方,對症調理,對亞健康等有著顯著調理效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本易筋經
中經堂專家「古本易筋經」傳承人嚴蔚冰,自幼遍習《達摩易筋經》、《達摩洗髓經》等古導引養生功法,並得國學大師南懷瑾親授「衙門藏版」《易筋經》口訣。獲邀在上海世博會上海活動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古本易筋經十二勢」演示活動,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及CCTV外文頻道等眾多媒體關注和報導。
調理師:「科班出身」的經絡調理師隊伍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易經·繫辭上》
知行合一
中經堂絕技保持「純正」的另一大鐵律:專業中醫經絡調理師入堂制度。所有中經堂調理師皆須接受中國中醫科學院十餘年嚴格培訓,都具備深厚的中醫理論修養,苦學砭、針、灸、藥、按蹺和導引等中醫古法,熟知人體生理結構、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等專業知識,更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熟練掌握各項經絡調理技術及常見疾病診治方法。
醫武兼修
熟悉中經堂的老顧客都知道,在中經堂有一支神秘的「金牌調理師」隊伍,醫武兼修是他們的獨特標誌。
中經堂有一些調理項目,其特殊的調理技法需要調理師具備純正的傳統武學功底。如點穴順氣,除要求施術者精通導引醫理之外,更要擁有深厚的點穴術功底。施術者將自身的內力灌注在雙手手掌及十指上,運用各種獨特「指法」作用於經絡穴位,以調理人體中氣為主,整體恢復人體精、氣、神三寶,達到祛除病痛目的。
點穴順氣採取手趕方式,使得體內的疾病濁氣被按部循經推趕而行,由四肢及皮表排出。此法操作上連而不斷,一氣呵成,使關節放鬆,筋骨復位。
專家團隊:國醫名醫傾力奉獻 中醫復興任重道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中經堂擁有一個以「一代傳奇國醫」王敏清為總顧問,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原副院長張瑞祥為技術總指導,以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陸廣莘為首席顧問的權威學術班底。
中經堂依託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學會、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專業機構和學術組織組成專家團隊,其中有全國脊柱相關疾病學科帶頭人董福慧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楊力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小五老」之一蘇寶剛教授;全國中醫高等院校中醫食療及養生康復學科創立者翁維健教授等一大批學驗俱豐的專家和博導。
在中經堂中醫文化薰陶和影響下,「專業經絡調理」在今日滬上精英人群中已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中醫養生逐漸融入了日常生活。
但也必須注意到,對於中醫保健調理技術,國家目前還缺乏規範的標準化管理和市場監督機制,如何使純正的中醫經絡調理機構與濫用中醫名義的泛保健機構明顯區分,還需要擁有醫者仁心的業界人士不斷嘗試與努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們期待著有更多的中醫養生機構能象中經堂那樣恪守傳統,秉持中醫「治未病」理念服務大眾,將國醫發揚光大,為國人謀求健康。
來源:中國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華夏經緯網無關。華夏經緯網不對文章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