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杜濤 2019年11月12日上午,由財政部、北京大學指導,北京大學PPP研究中心主辦的2019「全球PPP50人」論壇第二屆年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成召開。會上,北京大學PPP研究中心發布了2019年部分研究成果:《北京大學-中國PPP指數(2018)》(以下簡稱報告)、《北京大學-中國PPP市場藍皮書(2019)》、《全球PPP的歷史沿革與發展——基於國際比較的視角》、《保險資金助力PPP發展的路徑研究》。
《北京大學-中國PPP指數(2018)》報告還對全國各省的PPP發展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和分級。根據不同省、市和自治區的PPP總體指數得分,將全國31個行政單元,劃分為2個一級評價等級和5個二級評價等級,用以對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有關單位提供參考。分別為推薦級(A++、A+、A)、謹慎級(B+、B),取消了2017年劃分為三個方陣的分類。一方面,這樣分類能細化更多等級,增加了PPP指數的區分性;另一方面,分類的目的更明確、導向更清晰,將有助於各地進一步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強社會資本參與度、優化項目管理水平。
另外,從報告中可以看出, PPP發展綜合維度較好省份為「推薦級」,其中處於A++等級的有四川、山東、廣東、北京、江蘇和河南等6個省(市),處於A+等級的有貴州、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和雲南等6個省份。另外,從分項指標來看,政府保障指數由政府保障、政府公信力兩個維度構建,處於A++的是江蘇、山東、廣東、四川、浙江和安徽等6個省份;從區域來看,排名前三的是華東,華中,西南。
PPP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根據財政部PPP中心數據,截至2019年8月25日,財政部PPP中心項目管理庫共有入庫項目9248個,總投資額超過14萬億。
其中,《北京大學·中國PPP指數》是國內首個綜合反映中國PPP發展的指數報告,其全面展現了地方政府保障水平、社會參與情況以及PPP市場整體運行狀態、發展環境和發展機會。「北京大學·中國PPP指數」於2017年12月第一次發布,本期在2017年的基礎上對指數模型進行了優化和改進,旨在更加合理地反映全國不同省市自治區的PPP發展情況。
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PPP總體指數為77.13,相比於2017年的75.2上升了1.93分,實現了平穩上升,說明整體市場表現和供給側能力處於穩中上升態勢。具體而言,三個一級指標得分如下:政府保障指數從2017年的82.00上升到2018年的82.95,表明政策的連貫有效性得到加強,地方政府的保障履約能力逐步提高,有關部門對於PPP項目的管理水平有所進步;社會參與指數從64.15下降到62.19,反映了2018年作為PPP的規範之年,部分不規範和難以落地的項目陸續退庫,少數社會資本方因經營困難出現收縮調整,社會參與更加理性,有所降溫;項目運行指數從78.38上升到83.97, 表明經過五年多的推廣,行業人員素質顯著提高,中介機構兩級分化逐步明顯,優勝劣汰效應開始顯現,PPP項目運行質量得到較大提升。
報告中的社會參與指數由企業參與度、企業信譽水平、社會資本融資、金融服務、法律服務、諮詢服務等六個維度構建。處於A++的是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山東和四川等6個省(市);從區域來看,排名前三的是華東、華北、華南。項目運行指數由PPP發展程度、PPP風險收益和PPP市場潛力三個維度構建項目運行指數。處於A++的是貴州、四川、河南、山東、湖北和安徽等6個省份;從區域來看,排名前三的是華中、西南、華東。
報告還提出建議:一是要儘快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與執行力度;二是要多角度、多方共同發力,強化協同,提升政府在PPP發展中的作用;三是要提高金融供給側改革力度,進一步多元化PPP社會融資渠道,緩解民營社會資本在PPP項目中的融資壓力;四是要嚴格項目庫管理,保證入庫項目質量;五是要完善風險分配有效機制,建立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增強項目的長期穩定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