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鄉愁詩人」余光中與「鄉土作家」陳映真的時空錯位

2020-12-16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

2016年11月,陳映真在北京辭世;翌年12月,余光中在高雄病故。才一年多光景,兩位不同出身、不同風格的臺灣作家相繼遠行。他們有各自的追隨者和仰慕者,其間隱然有道歷史的、文學的、政治的複雜而難以清理的界線,彷彿成為海峽的隱喻。如今隨著兩人的離世,後人從他們的作品和品行,或可一窺兩岸社會、歷史、文學、政治和人心的究竟。

鄉愁詩人=愛國詩人?

余光中以《鄉愁》一詩聞名兩岸,兩岸教科書都選錄了余光中詩作;而余光中書寫中國的作品,多在唯美中畫滿傷痕、病痛或呻吟的情態,比如《敲打樂》、《白玉苦瓜》,比如《尋李白》、《戲李白》、《念李白》,比如「伍子胥的簫」與「申包胥的淚」,比如他寫卓文君、寫李清照,比如他把「文革中國」當作「患了梅毒的母親」。[1]用余光中自己在《新大陸之晨》的話來說,他患有「懷鄉病」。因此,稱他為「鄉愁詩人」,應該是適當的。

鄉愁本身沒什麼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人之常情。「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身世之感與流浪之苦相伴相生,說的也是詩人真實的心境。「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種借表鄉愁以消不遇的塊壘,以至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遠山鐘聲,所布滿難以言傳的孤舟客子的愁思,同是中國詩家的常用方法。

只不過,當鄉愁成為吟詠的對象,就成了詩藝,而無關乎愛國。臺灣傳記作家王豐認為,臺灣島上最近五、六十年以來,夠資格稱為「愛國詩人」的,只有于右任和余光中兩個人。[2]但是我們看「愛國詩人」的典型──陸遊,他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與「死不悔改的統一派」陳映真不同,余光中雖被輿論認為是反對「文化臺獨」的作家,[3]但他在政治上,有沒有「九州同」的呼籲?一個生前不寫「九州同」的詩人,死後被冠以「愛國詩人」的稱號,恐怕是詩人自己也承受不起的不虞之譽吧?

余光中任教香港中文大學期間,曾說:「我以為日思夜夢,魄掛魂牽,莫不盡在大陸。日久之後,才發現隔海的這座福島,島上的這座雨城,對我的日呼夜喚,並不下於北望中的那十萬萬和五千年。這三十年來,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大半在這島上;我最關心,也願意全力以赴的中國新文學新藝術,也在這裡長大。臺北,正是八○年代的長安。只要我一日踏在這片沃土上,我的詩思就不會退潮。畢竟,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廈門街的這條長巷裡寫成,無論來日我化蝶化鶴,這裡都是我心血的所託所依。但願我晚年的作品仍能夠在此靜靜接生。」[4]拳拳此心,可見一斑。

那是在臺灣鄉土文學論戰過後不久,1981年6月,余光中自剖30年來對於臺灣的「鄉愁」。距離1972年1月他那首膾炙大陸人口的《鄉愁》,才時過9年。這讓人悟得其所謂「鄉愁」的年輪,彷彿林志玲的魚尾紋?

那麼,50多年前,余光中以「一個中國的青年」自視,說他曾經從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這裡的「黑夜」與「黎明」,無論是否在政治上意有所指,余光中慨然宣稱:「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5]那還是1966年的言說;如今,余光中病逝臺灣,他的安魂曲將起自長江黃河?還是高雄愛河?不得而知。但記得,在那個全球動蕩、歷史將被宣稱終結的時刻,余光中說「媽媽,我餓了」,說「河殤之後是國殤」。

相較於此,1990年2月,在全球「反共反華」、熱議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倒臺的高潮中,陳映真不避「眾叛親離」,毅然率團赴大陸訪問交流。在今天看來,比起2005年國民黨連戰赴大陸的「破冰之旅」,陳映真無疑是衝破反華圍堵、促進民族團結的先覺者與先行者。

但是,先覺先行者總是孤獨的,這不但與他接近群眾的主觀願望相悖,甚而常受到後來者的嘲諷。君子豹變,小人革面,這種事例太多。

余光中說:「所謂大眾化,其實只是一個含糊而空洞的理想,不知究竟要『化』到人口的幾分之幾才算成功。……其實小說作者之中真正接近大眾化的,是金庸、倪匡、高陽,而不是白先勇和黃春明。……其實,為大眾寫的作品,尤其是強調某些社會意識的東西,未必真是大眾喜歡的讀物。許多感時憂國或者為民請命的作品,其實只有高級知識分子自己在讀,自己在感動。……反過來說,他們強調的大眾化,恐怕也只是企圖使大眾接受他們認為正確而健康的那一類文學而已。這種充滿革命熱忱的的浪漫主義,真要貫徹的話,只恐既非文學,也非大眾之福。」[6]因此,「愛國」並非余光中的使命與作品訴求;「鄉愁」則是他流轉於兩岸三地之間,找到一種能取悅大眾的吟詠素材。說他「愛國詩人」,不是曲解就是誤解。

「鄉愁詩人」與「鄉土作家」的名實

余光中吟詠的「鄉愁」,多意味著民國亂離的故事,也就是一種文學上的「民國範兒」。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愛國、反帝、革命激情、人道主義的陳映真,其曲高和寡,也就不意外。畢竟,像高東茂、蔡千惠、宋蓉萱和趙慶雲(觀察者網註:陳映真小說中人物)這種人,不但在當代臺灣難以被理解,即使在大陸也未必受到歡迎。許多人說,大陸經過社會革命、語文革命、政治革命,所以和「反共」「白色恐怖」清洗過的臺灣不一樣。然而,不一樣的大陸,卻接受了「民國範兒」余光中,乃至龍應臺,比接受陳映真大有過之。這不禁令人想起陳映真在小說《山路》(1983年)借蔡千惠之口提出的隱憂:「如果大陸的革命墮落了,國坤大哥的赴死,和您的長久的囚錮,會不會終於成為比死、比半生囚禁更為殘酷的徒然?」[7]

換一個角度來看,對余光中生榮死哀,不分兩岸。如今斥責余光中的,主要是島上的「統左派」與部分「獨派」,以及與「統左派」交好的大陸學者,屬於民間「小眾」;但褒揚余光中的,從臺當局到大陸官方,從臺灣讀者到大陸讀者,從蔡英文到莫言,[8]屬於兩岸「大眾」。在「大眾化」方面,從不追求大眾的余光中,竟然「完勝」陳映真,不僅在兩岸教科書裡,也在兩岸的閱讀市場上。愛國,是「小眾」的事,是不上心的事;懷鄉,是「大眾」的事,是受歡迎的事。這,怎麼回事?

毛澤東說:「什麼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9]在1942年時,毛澤東認為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即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有四種人:工人、農民、工農革命軍、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與知識分子。[10]現如今,到底「大眾」為何?是金庸、倪匡、高陽和余光中的讀者?還是閱讀陳映真的學人、研究生和理想主義者?這是陳映真失去了「大眾」的語言?還是「大眾」的思想感情已經產生了變化?王安憶說過,陳映真既是時代的先行者,又是時代的掉隊者。[11]時空錯位,是這個先覺先行的「鄉土作家」命定的悲劇?

陳映真遺墨:「文學為的是 使喪志的人重新燃起希望;使受凌辱的人找回尊嚴;使悲傷的人得著安慰;使沮喪的人恢復勇氣……」

對於被陳映真啟蒙過的臺灣幾代青年來說,「時空錯位」一句話,未免是殘酷的認知與詮釋。就像「鄉土作家」的定位一樣,有穿小鞋的感覺。

作為先覺者,陳映真對「時空錯位」不是沒有知覺,早在1987年發表的小說《趙南棟》裡,他就借政治受難人葉春美來對晚輩趙爾平說:「我們,和你們,就象是兩個世界裡的人。我們的世界,說它不是真的吧?可那些歲月,那些人……怎麼叫人忘得了?說你們的世界是假的吧,可天天看見的,全是鬧鬧熱熱的生活。」[12]趙爾平和《山路》中的李國木一樣,都是革命者的後代或家人。他們都是從小勤苦自勵,奮發上進,然後在個人和家人的物質生活上取得高人一等的成就。但是,他們成長於革命者犧牲,國家民族橫遭分斷,個人出路與國家民族的出路因為這種「真空」與「斷代」,而無法結合起來思考的時空裡。

至於在「反共」牢獄中出生的趙南棟,更是國家記憶「真空」與「斷代」的當代臺灣青年的典型;而「反共島國體制」,就象是一座「反共」牢獄。在這種體制下生長的趙南棟,不但對他在出生那年就被處死的母親宋蓉萱毫無印象,也對他25歲時才見到的父親趙慶雲感到陌生。關於父母親的抗日和逃難的歷史,關於父兄談論臺灣與大陸的話題,都是遠遠超出他所熟悉的範圍裡的事物。趙南棟就像他無數個女友之一的空服員莫葳所說,是「讓身體帶著過活的人」。[13]陳映真還借趙爾平來呼應:「其實呢,誰又不是?我們全是這樣。有時候,我在想:整個時代,整個社會,全失去了靈魂,人只是被他們過分發達的官能帶著過日子。」[14]

最起碼,趙爾平還認識到,這是個失去了靈魂的時代與生活「感官化」的社會;但對趙南棟來說,連這種認識也是多餘,而且超過理解範圍的。既然如此,陳映真的創作活動會不會也是多餘的?會不會是比死、比半生囚禁更為殘酷的徒然?

在臺東泰源監獄的陳映真。(翻攝:藍博洲)

1995年春在上海,作家王安憶問陳映真,現實循著它自己的邏輯發展,為何非要堅執對峙的立場?陳映真的回答是:「我從來都不喜歡附和大多數人!」王安憶當下認為,那是陳映真一瞬間透露出的「孱弱」,並反襯出自己的成長與懷抱天下的氣概。[15]大陸青年一代的成長,與臺灣作家相對「孱弱」的感覺,竟是來自後者對現實「堅執對峙」的立場?

陳映真不被故鄉的讀者「大眾」接受,這其中的歷史、政治和社會的原因,可以理解;但向來為「小眾」而寫的余光中,反而獲得兩岸「大眾」青睞,這難道是臺灣的「民國範兒」對現實中國的逆襲?

相關焦點

  • 鄉愁余光中vs鄉土陳映真,兩個「鄉」差別大了
    這種借表鄉愁以消不遇的塊壘,以至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遠山鐘聲,所布滿難以言傳的孤舟客子的愁思,同是中國詩家的常用方法。 只不過,當鄉愁成為吟詠的對象,就成了詩藝,而無關乎愛國。臺灣傳記作家王豐認為,臺灣島上最近五、六十年以來,夠資格稱為「愛國詩人」的,只有于右任和余光中兩個人。[2]但是我們看「愛國詩人」的典型──陸遊,他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 余光中——不合時宜的錯位者
    2005年余光中在北京太廟。 視覺中國資料89歲高齡的詩人余光中去世,大陸讀者最熟悉的,自然是他的一首《鄉愁》,短短的幾行,字淺言深,收錄進語文教科書,膾炙人口。值得注意的是,《鄉愁》寫作於1971年,彼時彼刻的臺灣,是一個什麼語境呢?
  • 余光中為何被李敖定性為「馬屁詩人」「半票作家」?
    來源:許驥在香港詩人余光中14日於高雄醫院呼吸衰竭逝世,享壽90歲,他長期於文壇深耕,對臺灣文學影響甚鉅,許多讀者粉絲感到惋惜與不捨;不過也有另一派讀者挖出余光中的「黑歷史」,指他生前在報章媒體上發表〈狼來了〉,直指臺灣鄉土文學是中國的「工農兵文學」;他更在白色恐怖的時代背景點名陳映真、尉天驄、王拓等臺灣作家,掀起文學論戰
  • 余光中:因《鄉愁》被捧上神壇,晚年被人爆料曾是一個「劊子手」
    那就是余光中的《鄉愁》。隨著這首《鄉愁》在大陸的火速傳播,余光中也被我們定義為了一名愛國詩人,備受吹捧。實際上,即使在如今,很多人也對這個詩人知之甚少。人性是複雜的,歷史告訴我們,對人的認知不要太刻板,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余光中就《鄉愁》來說,他的形象在大陸是愛國的,是正面的。
  • 告密者余光中
    包括《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紛紛在第一時間以「巨匠隕落」、「鄉愁遠去」等字眼對這位寫出了《鄉愁》的著名詩人表示哀悼。而我們知道余光中當然是因為他的「鄉愁」。但在「鄉愁」背後,其實還有一個很多讀者所不知道的余光中。在送別這位詩人的時候,我們不妨也通過下面這篇文章了解一下。
  • 一個詩人和他的時代:余光中筆下「中國」意涵的幾度變遷
    當他以《民歌手》、《車過枋寮》、《鄉愁》等詩篇來抒懷療傷時,同一時間他也撰述了一系列文章,強調文學應該關注「民族、社會、鄉土、現實」(《從天真到自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詩?》,1972)。鄉土文學論戰從七十年代初開始醞釀、辯論,到1977年爆發了論戰最高峰,分裂出不同的政治立場。論戰牽涉到大量作家,最激烈對峙的是陳映真與彭歌。
  • 余光中 | 斯人已逝 鄉愁常新
    三年前的這個冬日 2017年12月14日 臺灣詩人余光中駕鶴西去 > 詩人余光中生前朗誦 詩是文字的藝術,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我把鄉愁從詩裡寫到了歌裡。
  • 余光中的另外一面:一個毀譽參半的作家,曾被稱為「回頭浪子」
    對於大陸很多人來說,余光中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的《鄉愁》在大陸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光鮮的背後,你知道他的另一面嗎?本文為你解讀一番。在現代詩論戰中,唐文標批評臺灣的現代詩,其中也包括余光中。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餘種。其中最著名有《鄉愁》。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 海峽與鄉愁--詩人余光中(組圖)
    藍星詩人左起:夏菁、黃用、吳望堯、余光中,1957年。  1977年於聯合副刊發表了有「血滴子」之稱的《狼來了》一文,批判臺灣當時興起的鄉土文學,點名批判陳映真、尉天驄、王拓等人,而引發之後的鄉土文學論戰。余光中的早期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 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 「以詩為刀」的余光中,留在臺灣的卻是正負兩極的評價?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享壽90歲。這個以《鄉愁》一詩在大陸聞名遐邇的詩人,其實並不是一個潛心創作、不問世事的詩人,他曾經在《草堂祭杜甫》一詩中這樣寫道「安祿山踏碎的山河,你要用格律來修補。」
  • 中國文人的小與大|余光中《時間的鄉愁》
    02 關於余光中《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的一本散文合集,收錄了各個時期和語境下余光中創作的散文。從論教育的社評到悼舊友的文章,這裡面都涉及了,讀者基本上也能在其中看出他的性情。其實說起余光中,可以說他是一個像餘秋雨這樣的大眾人物。
  • 批過朱自清、懟過聞一多,千面詩人余光中先生,76歲被人揭老底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鄉愁》。 許多人識得余光中,便是因為讀了那首感人至深的《鄉愁》。此詩在平淡中滲透出深沉的情感,構成了一連串悽美絕倫的足跡,是詩壇上不可磨滅的一個作品。
  • 批過朱自清、懟過聞一多,千面詩人余光中先生,76歲被人揭老底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許多人識得余光中,便是因為讀了那首感人至深的《鄉愁》。余光中自然是個偉大的詩人,但時人對其人格的頗多爭議,總讓人想細細探究。余光中從那時起就不斷發表文章,維護新詩詩人的立場,但他不僅僅在文學層面上對一些舊詩人予以批判,還上升到了政治層面,例如使學者唐文標差點遭受牢獄之災。2004年,余光中已76歲高齡,作為文壇大家,不少人都對他心懷敬重,但有知情人爆出,余光中在七十年代時曾寫信告密,控告臺灣鄉土作家陳映真,舉例種種,抨擊其思想不正確。
  • 余光中《鄉愁》原文 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被傳頌至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4日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  報導說,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今日(14日)傳出逝世消息。
  • 鄉愁詩人余光中離世,留下怎樣的作品與爭議?
    根據臺灣東森新聞報導顯示,年逾耄耋的余光中起初只是因為氣溫偏低、略感不適而到醫院小住靜養,在發現有中風和肺部感染的跡象而轉進加護病房後,余光中病情急轉直下,短短一天之後,這位著名的「鄉愁」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就在親人的陪伴下離開了人世。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工作,代表作有《鄉愁》《白玉苦瓜》《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分水嶺上》等。
  • 余光中之後,「鄉愁」何處安放?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4日報導稱,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14日病逝,享壽九十。報導稱,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14日傳出逝世消息。余光中在1971年寫下的代表作《鄉愁》,直到今天,仍然在海峽兩岸廣為傳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任冬梅:「鄉愁詩人」余光中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學者余光中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89歲。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作品馳譽海內外,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圈引發強烈共鳴,從此被冠以「鄉愁詩人」稱號。
  • 臺灣知名作家 陳映真去世
    》雜誌報導社會底層現實,開創臺灣報導文學先河、並寫作《將軍族》、《第一件差事》等文學作品的臺灣作家陳映真於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陳映真還擔任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三聯書店在2009年出版了《陳映真文選》,文選出版時任出版社總編輯的李昕在得知陳映真去世後感嘆「一代英傑辭世,令人扼腕嘆息」。陳映真的代表作《將軍族》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時他擔任責任編輯,在李昕眼中,陳映真「是一位令人尊敬和欽佩的作家,一位真正有骨氣的中國男子漢」。
  • 臺媒評余光中:鄉愁只在詩人的心裡 是無解的
    中新網12月14日電 著名詩人余光中14日病逝高雄。臺灣《聯合報》就此發表文章稱,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出生的余光中,是「茱萸的孩子」。歷經戰亂流離,飄泊洋海,他將情懷寫就《鄉愁》與《鄉愁四韻》。前者廣為收錄在華人世界教科書,後者被譜成民歌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