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唐詩最適合秋雨淅瀝的日子裡讀,也才能明白古人為何悲秋

2020-12-21 老張侃詩詞

秋天早已經來到我們的世界當中,一場秋雨一場寒,北方大地上已經感覺到絲絲的涼意。雖然後期還會有秋老虎的打擾,但是在2019剩餘的日子裡,一天比一天更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古代詩人向來有悲秋的文學傳統。「悲哉秋之為氣也」,從宋玉開始,這種文化心理就一直凝聚在我們的心中。關於古人為什麼會悲秋?我們在之前的品讀當中已經有過解讀。

季節的變化容易引起是人們心理的變化。他們看到落葉,就會想到自己的飄零;他們看到秋風的肆虐,就會想到自己生命所遭受的考驗。他們看到秋天大雁的南飛,就會想到自己有家不能回的苦澀。

而如果再加上秋雨,更是把這種愁緒又增加了一分。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這首唐詩就是唐代詩人馬戴的《灞上秋居》,這樣的唐詩最適合秋雨淅瀝的日子裡讀,真正讀進去了也才能明白古人為何會如此悲秋。

唐代詩人馬戴是晚唐很著名的一個詩人,這首古詩寫於他沒有中進士之前,在長安城附近等待機會,就恰似今天的北漂。在這樣一個秋意越來越濃的季節,在這樣一個秋雨蕭瑟的季節,他想家,也在想自己的年歲逐漸增長,也在想總也抓不到的未來。

所以才會引起他重重的愁緒,寫下了這首最為經典的唐詩之作。

「灞原」是詩人居住之地就在長安城附近,「風雨定」,是詩人看到的天氣變化,雨過初晴,詩人走出房門,遙望遠方,卻看到「雁行頻」,由此打開了抒情的柵門,洶湧的情感噴薄而出。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這是這首唐詩當中最為經典的詩句。秋天樹木都紛紛落葉,但是自己卻身處他鄉。伴隨著秋意漸濃,「寒燈」點燃,卻守著一個「獨夜人」。雖然只有十個字,但是把詩人內心的孤苦和寂寞展現了出來。

這個人北漂的日子也非常的艱苦,居住條件也非常的差。「空園」一無所有,甚至還需要和「野僧」作為鄰居。最後他也就十分感慨,「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在這裡呆了這麼久了,什麼時候才能達到我心中的夢想和為國效力?

雖然詩歌的知名度談不上很高,但是像不像今天的我們一個人在異鄉獨自打拼的瞬間?

一個人的奮鬥,一個人的艱苦,總是讓人感覺到疲倦。唯有理想的支撐,才能幫助我們到達夢想的彼岸。

馬戴幾年之後得中進士,總算沒有辜負這一段苦澀歲月;今天的我們在他鄉獨自拼搏,是否也能在不遠的將來收穫理想的結局?

相關焦點

  • 且聽秋雨,瞬間淅瀝觸心扉
    ,瞬間淅瀝觸心扉 滿目荒涼誰可語? 昨天就到了白露的節氣,今天就覺得薄衣難以抵寒,不知不覺心底有了一絲絲的寒冷,古人說的好,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現在才知道蒹葭說得是蘆獲,白露節氣,愈使人感到一絲絲的冷了。可今晚的秋雨,觸動心扉,淅淅瀝瀝,扣動人心弦,朦朦朧朧中有了點點愁思了。
  • 晚唐最溫柔的唐詩,賦予秋雨獨特的詩意,28字之中毫無悲情
    古人之所以傷春悲秋,其實不過是自己內在心境的外在反映而已。他們看到自然界的變化,就會內化到自己的生命當中,進而再把這種想法外化到自然界當中。形成了這樣一種從外到內再到外的文學邏輯。但是秋天並不總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愁苦,即便是在古典詩詞當中,也並不是每一首作品都是如此的悲傷。
  • 「年度散文推薦」郝躍文|秋雨淅瀝
    秋雨淅瀝寒露剛過,秋雨就迫不及待地接踵而至,給剛有點涼意的空氣中,再加了一股絲絲的冷氣。半夜裡卻風輕雲淡地下起了小雨,直到天亮才歇了下來。那些睡眠好的人,拉開早上的窗簾,看到滿院水洗過的地面,才愕然發現原來不光春雨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秋雨也照樣可以做到「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 60多歲老人,在秋雨連綿的夜晚,寫出一首心境淡泊的精彩唐詩
    比如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唐詩就是如此,寫的是一個60多歲的老人,在一個秋雨連綿的夜晚,寫出的一首心境淡泊的唐詩。今天的我們讀來依然可以想像到千年以前那個秋雨連綿的夜晚,一個心境淡泊老人的形象。那是獨有的意境之美,詩人的形象就像是詩中的主角。今天的我們讀來依然感覺到其中的韻味之美。
  • 秋雨淅瀝涼意濃|圖集
    長江網9月15日訊 9月15日,秋雨淅瀝涼意濃。張公堤綠道旁的公園裡,市民在雨棚下排練舞蹈,雨聲、歌聲相互交織,別有情趣。張公堤綠道上,市民打著傘在雨中漫步,感受清涼靜謐。(記者李永剛 攝影報導)
  • 你眼前的秋雨,是哪一首情思漫溢的唐詩
    唐詩中的秋雨簡宜貴秋風起兮秋雨涼,漂泊遊子兮思故鄉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來鵠的這首《偶題》寫的是恨。他先恨近來靈鵲的歌唱少了,再恨夜晚秋霜剪破了荷葉,讓秋雨再也不能在荷葉上聚攏成珠。他將秋霜想像成了一個美好景致的破壞者,他剪破荷葉的目的,仿佛就是要讓秋雨聚不攏來。一種摧殘、離別的相思之恨流溢在詩行間。
  • 金秋九月,天高雲淡的時節,讀一讀悲秋的古詩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秋高氣爽時節,天總是那麼藍,空氣都變得異常親切,帶著一絲絲露水的香味,在清晨湧進鼻孔,總想和你來個最親密的接觸。伸開雙臂,張開大口,盡情享受這美好的季節。翻開古詩詞,忽然發現古人在秋天竟然是那樣多愁善感,秋天的詩詞總是「悲秋」的多一些,不禁心生感慨:生而為人,古人著實不易。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詞的秋天,感受一下那些「悲秋」的佳作。01.唐代李白《秋風詞》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 唐詩裡最深情的一場雨,淅淅瀝瀝下了千年,醉了時光,溼了眼眸
    多少歲月總是交給風塵,多少記憶總是忘記在風雨裡。是思念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回想千年,是思念的力量讓我們心心相牽。那是穿越時空的守望。或憑欄無語,或寄情鴻雁,或是遙祝以月色,或獨飲恨相思於酒魂,或是在雨聲裡默默無語。
  • 秋雨淅瀝,還是想你
    活到現在,我怎麼能不明白,你,只是我內心深處的一個意象,永遠含著那股不落俗套的仙氣,怎麼肯下到凡間與我共度人間華年?一直認為,雨,只是下給有情人,雨,下的是一種心情,一種意境,秋雨微涼,那涼意,是一種刻骨也是一種思念,那靈動,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升華。
  • 古人為何傷春悲秋?
    古人云:「女傷春,士悲秋」。在很多的詩詞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女傷春」最具代表的應該是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寫道: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治癒悲秋的好詩: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唐朝李商隱《端居》秋天最經不得雨,昨日還是豔陽高照,晴空一碧如洗,一夜之間,忽然就被凍醒,溫度速降接近10度,不能適應的不只是皮膚,還有心情。悲秋是一種自然的現象。誰願意起床的時候,如涉寒水。若是飲食接不上來,胃中不暖,哪怕昨天讚美的菊花,顏色也特別的不夠喜氣,真是個「細雨黃花天」。
  • 秋風又起引愁緒 悅享秋日防「悲秋」
    《紅樓夢》裡,黛玉病臥瀟湘館,夜聽秋雨淅瀝,提筆寫下《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澹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己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悽涼……」其實,不只是文學的傳承,在心理學上,秋愁與抑鬱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往期,我們曾關注過此話題,如今,秋風又起,讓我們再來聊聊這秋天的心緒。在中國,秋愁是一種文化。
  • 散文·秋雨
    秋雨 某個溽熱的夜晚,她躡腳走來,輕輕瑩瑩,還是驚動了你的夢境。 帶著秋的最早的沁涼,那晶絲般的雨線把你牽出了炎熱的懊惱,彈動了最早的秋情。這是先來的秋雨,她窺望著你,敲擊著你的窗欞,她沒有留戀,在那夜後的曉晨你會看到久違的藍天和白雲…… 「秋風秋雨愁煞人」,好像是秋瑾女士感嘆的吧,當秋雨的腳步行走到中秋,興之所至,她會遮住了那枚千古的月輪,綿綿而下,日夜不息,「已是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悽涼」「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 三招走出「悲秋」情緒
    夏日裡,由於陽光充足,褪黑激素分泌較少;入秋以後,由於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這種激素會分泌得較多;如果逢上秋風秋雨等天氣,日照幾乎沒有,褪黑激素就會增多,使人的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體細胞就會「犯懶」,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極,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這就是古人說的「天昏昏兮人鬱郁」。什麼樣的人容易「悲秋」?
  • 三招走出"悲秋"情緒
    當然,「悲秋」情緒的產生,也有著一定的人體生理的原因。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在人的大腦底部,有一種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出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鬱不歡之情緒。夏日裡,由於陽光充足,這種「褪黑激素」分泌較少;入秋以後,由於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這種激素會有較多的分泌;如果逢上秋風秋雨的不好天氣,日照幾乎沒有,「褪黑激素」就會大量增多。
  • 你眼前的秋雨,是哪一首情思漫漶的唐詩
    秋風起兮秋雨涼,漂泊遊子兮思故鄉。一陣秋雨過後,秋風就帶著些許涼意了。多愁善感的人兒,憑欄觀雨,又該生發幾多愁緒,那些溼漉漉的詩句,又飽含了多少詩情畫意?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來鵠的這首《偶題》寫的是恨。他先恨近來靈鵲的歌唱少了,再恨夜晚秋霜剪破了荷葉,讓秋雨再也不能在荷葉上聚攏成珠。他將秋霜想像成了一個美好景致的破壞者,他剪破荷葉的目的,仿佛就是要讓秋雨聚不攏來。一種摧殘、離別的相思之恨流溢在詩行間。
  • 中年聽秋雨
    窗外秋雨潺潺,讀蔣捷的一首《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雨聲淅瀝,詞句也正應和此刻心境,我忽然有種心驚的感覺——中年聽雨,聽出了歲月忽已晚,聽出了人事兩茫茫,聽出了往事已成夢……我沒有詞人蔣捷客舟聽雨的孤寂飄零之感,但同樣聽出了滄桑與傷懷,感慨與悵然。總覺得中年聽雨,聽的該是秋雨,只有秋雨,才與中年人的心境合拍。
  • 夏明旭:今天如何讀唐詩?
    古典文學對今人來說是文化遺產,但對古人來說,它不是遺產,而是對生活活生生的感受。我們今天讀古詩,要能夠回溯到他們當時的寫作狀態,感受古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西川認為,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可以先想像一下古人是怎麼寫詩的,由此追溯到它的創作背景、詩人的經歷,從而拉近自己與古人的距離,貼近古人的心跳。他以杜甫的《登高》為例,為我們讀唐詩提供了一種思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秋風秋雨愁煞人——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結
    此後「悲秋」成為中國文學長盛不衰的主題。最廣為人知的《八聲甘州》中有「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這樣的秋景,是為了引出思歸的惆悵——「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悲秋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感發現象。「悲秋」文學創作正是這樣一種生命的感發詠嘆以及由此產生的詩人對生命、人生、社會的思考。
  • 李商隱的一首冷門秋詩,紀曉嵐讀罷,指著題目大呼「絕妙」
    每年逢秋深時節,往往秋雨淅瀝,秋風蕭蕭,百花凋零,萬物蕭索,一派衰敗悽切之景,令人望之情傷,生氣悲涼之感。所以,從古至今便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從《楚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到唐詩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宋詞的「羌管悠悠霜滿地」。逢秋吟詠,便愁思頓起,如何令人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