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該怎樣讀歷史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辛德勇:該怎樣讀歷史

在微博空間中,著名學者辛德勇是一個特立獨行的ID——他一個人也不關注,還關閉了回復功能,他很少發表意見,只是一篇篇地發論文,引來無數粉絲的關注。

2016年,辛德勇先生一口氣推出好幾本書,比如《海昏侯劉賀》《中國印刷史研究》,都是分量十足的學術書籍,卻出人意料的暢銷,連他自己都連呼不明白為什麼。

如果勉強為這些書的暢銷找個理由的話,只能說辛德勇的寫作有一種特別的魅力,能給予讀者更豐富、更靈活的看歷史的視角。

辛德勇如是說

在學問上,我很崇敬王國維先生,但我崇敬他是因為他做了非常紮實的、富有意義的工作,而非「二重證據法」。

所謂「二重證據法」,即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印證,這或者對重視出土材料、推進歷史研究有意義,但過分誇大「二重證據法」的創新意義,我不太同意,因為用地下材料與文獻記載相印證是普遍採用的方法,並非王國維先生首創。

自西晉開始,學者便已使用新出土的《汲冢書》來進行歷史研究了,到北宋時,學者們已普遍、自覺地在使用「二重證據法」。清代顧炎武寫過《金石文字記》,是一篇高水平利用古代金石文獻進行研究的論文。顧炎武曾說出土文物有「增高五嶽,助廣百川」的作用,這和「二重證據法」不是一個意思嗎?

我從來沒覺得「二重證據法」有任何意義,一些人將其上升為玄妙的方法論,我覺得是很可笑的事情。唐山/文

您是如何走上學術研究之路的

我上大學前「上山下鄉」了2個月,在林區伐木,伐木是兩人一組,我的同伴很照顧我,扛木頭時,他總讓我抬小的一頭,他抬大的一頭,這分量就差好多了,可即使如此,因我拖累,我們怎麼也完不成任務,我影響他少掙了很多錢。

後來我考上地理系,當時剛恢復高考不久,有10個省不知道地理屬理科,也包括我所在的黑龍江省,真學起來,覺得與自己興趣相差太遠,所以整個大學一年級都是自己在看古典文學,感覺很迷茫。後來想明白了,我這人也沒什麼能力,又太耿直,此外還有潔癖,有些事怎麼也幹不來,很難適應社會的複雜,所以下決心:這輩子只要還有一口粥喝,那我還是繼續做學術算了。

上研究生時,一個研究古典文學的同學跑到我宿舍,罵了2個小時,說社會太不公平,賣茶葉蛋的憑什麼比搞原子彈的有錢。我一直沒說話,後來只好問他:你怎麼現在才想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太幼稚了?我大二時就想明白了。

總之,一個社會不論管理多混亂,不論出現多少不好的現象,做學問的空間總還是有的。

別人做歷史都在找規律,您為何更關注細節

探索歷史規律是對的,可以深化我們對歷史的認識,而非停留在表面。但什麼是歷史?歷史是幾條規律就能決定的嗎?如果這樣,歷史就太簡單了,還用學嗎?

抽象原則就那麼幾條,歷史真正有趣的地方不在其共性,而在其個性。脫離細節去談歷史,脫離具體的人去談歷史,歷史就會變得越來越簡單,變得越來越枯燥。

強調歷史的複雜性,並不意味著要忽視歷史規律,懂得歷史規律,對深入理解具體事實有幫助,但我們應該警惕,越完美的解釋體系,就越難與具體事實相契合。

讀歷史不是為了找共性,不是為了發現規律,而是更好地去認識具體的歷史問題。我讀史時,對規律性的東西往往不感興趣,而牽涉因素越多,面相越豐富,讀起來就越覺得有意思。

過去很多人批評清代學者屈大均,說他搞得太瑣碎,其實屈大均是對歷史有了整體認識後再去挖細節問題的,所以才特別有趣。

許多學者更關注出土文獻,您怎麼看

重視不重視出土文獻,最好根據你研究的問題而定,需要用就用,不需要用就不用。

我不贊成過分抬高出土文獻價值的說法,以為出土文獻會徹底改寫歷史,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傳世文獻有一個流傳過程,歷代學者討論甚多,其中記載的東西應該是比較可信的。顧炎武說出土文獻可以「增高五嶽,助廣百川」,就是說傳世文獻是五嶽和百川,出土文獻可以使它水流更豐富、山脈更高聳,而不應倒過來。

當年三國長沙吳簡出土時,很多人說它可以改變三國史的認識,可到今天,三國史改寫了嗎?我們不是還得看《三國志》嗎?

我認為,今後再想發現超過張家山漢簡那個規模的出土文獻的可能性越來越少了,張家山漢簡都沒能改寫全部歷史,今後這種可能性就更不大了。

應該平心靜氣地對待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

您為何將辛辛苦苦寫成的論文免費發到微博裡

大部分是舊稿,我年紀已經大了,比較任性了,不想為發一篇學術文章去求人、拉關係,所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想到什麼就研究什麼,研究成果大家共享。

之所以關閉評論功能,因為有些人沒事就喜歡罵人,以從你的文章中挑出個小錯為榮,剛開始我沒關閉評論功能,對討論問題的網友,我都一一認真回復,可後來發現罵人的人實在太多了。

辛德勇

歷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為《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等,入選2015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名單。

相關焦點

  • 國子監大講堂第132講: 辛德勇教授講授「怎樣讀《史記》」
    來自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著名歷史學家辛德勇教授作了「怎樣讀《史記》」的主題講座。 講座現場辛德勇首先向學員們介紹了《史記》這部書是西漢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及漢武帝元狩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不僅創紀傳體編史方法、為歷代正史所承,且是優秀的文學著作,被後人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辛德勇:社會大眾需要怎樣的歷史讀物?| 附直播預告
    -直播預告-社會大眾需要怎樣的歷史讀物?在看煩了「細說」「演義」之類的讀物後,社會大眾更多地開始關注歷史的真相。這就要求作者必須有良好的學術素養和文字駕馭能力,可喜的是,許多專業歷史研究者加入了為大眾書寫歷史讀物的隊伍,北京大學歷史系辛德勇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一次,他走進直播間,結合自己的研究與大家分享,從事史學研究的苦與甜,品評當下歷史讀物的得與失,講述自己如何將歷史研究回歸社會大眾,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歷史,喜歡歷史。
  • 辛德勇:社會大眾需要怎樣的歷史讀物
    辛德勇9月18日晚,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三聯韜奮書店做了一場題為「社會大眾需要怎樣的歷史讀物」的演講,本文系演講講稿。當然會有,甚至會有很多,但讀這種讀物的讀者,大多也都知道這並不是真實的歷史,他們只是把它當作「故事會」來讀,這只是一種娛樂性的消遣。真正想了解歷史真相的讀者,通常都希望能夠看到專業研究者寫出的嚴謹的歷史書,而且也只有專業的研究者才能寫出適合社會大眾的歷史讀物。再說,從理論上講,專業的研究者,本來就都是幹這種事兒的人,他們就是靠給社會提供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而存在的。
  • 明晚7點,北大歷史系教授辛德勇:社會大眾需要怎樣的歷史讀物?
    近年來,歷史類的出版物成為出版門類的大宗。在看煩了「細說」「演義」之類的讀物後,社會大眾更多地開始關注歷史的真相。明晚,在第十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指導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辛德勇教授走進直播間,結合自己的研究,分享從事史學研究的苦與甜,品評當下歷史讀物的得與失,講述自己如何將歷史研究回歸社會大眾,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歷史,喜歡歷史。
  • 中國書店《生死秦始皇》讀者見面會 辛德勇以細節呈現歷史真相
    8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最新力作《生死秦始皇》的北京讀者見面會在中國書店中關村店舉行,這是2019年中辛德勇教授第二次做客中國書店中關村店。《趙正書》的出現,便與千百年來人們的歷史常識背道而馳,其核心問題就是:秦始皇去世之前有沒有留下遺詔?他留下的遺詔是怎樣的?這也是辛德勇教授在講座重點闡述的問題。 讀過《史記》的讀者都了解這樣一段歷史:秦始皇臨終之前感覺身體抱恙,就佔了一卦,說「東南遊」才能避免掉這些厄運,便到東南走了一趟,沒想到在歸途中的沙丘去世了。
  • 辛德勇:歷史研究如何回歸社會公眾 | 活動預告
    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兼事中國地理學史、中國地圖學史和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舊史輿地文錄》《石室賸言》《舊史輿地文編》《製造漢武帝》《祭獺食蹠》《海昏侯劉賀》《中國印刷史研究》《〈史記〉新本校勘》《發現燕然山銘》《學人書影》(初集)《海昏侯新論》《
  • 北大歷史學者辛德勇:考古發現不會為海昏侯翻案
    「如果把從漢武帝晚年到漢宣帝執政時期的歷史看做一場宮廷政治大戲,劉賀僅僅是一個比較偶然的小插曲,是一個主線之外微不足道的人物。」在武帝、霍光、宣帝支撐的宮廷裡,人們能夠看到,劉賀的命運是怎樣在出生之前便已埋下線索,如一葉浮萍,一次次被權力風暴所吞沒。辛德勇讀《漢書》時,劉賀從來都是一個被他略過的人物。直至10多年前因為一枚寫有「本始六年」的敦煌漢簡,劉賀才進入了他的研究視野。
  • 遊逸飛:製造辛德勇
    在此論戰熱潮之下,辛德勇及其批評者的學術爭議已毋須多費筆墨介紹,本文只想針對其中歷史事實與歷史書寫之間的曲折關係略加探討。因為即使辛德勇用了一本書仔細探討司馬光如何製造漢武帝,胡文輝則把戰火延燒到辛德勇如何製造司馬光,這一歷史書寫的研究思路仍未走到終點,除非我們把矛頭指向——製造辛德勇。
  • 辛德勇、田餘慶讀後
    ,漢武帝自稱「所為狂悖」,縱觀歷史,幾乎沒有皇帝會說出這樣貶低自己的話,更何況是漢武帝這樣自信到有些自負的人。辛德勇的考證很翔實,戾太子對「巫蠱」的責任基本已經坐實,而武帝晚年究竟有沒有向文治的轉變,則依然存在爭論。觀辛文,頗有為駁而駁的感覺,眼界略嫌不夠開闊。
  • 辛德勇讀書隨筆集:版本與目錄 | 薦書
    如《我怎樣看待版本目錄學研究》《談談怎樣看書影》等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多篇文章中,作者談及某些書的版本價值、史料價值,這些對於讀者而言,意義可謂更重要,如《張煦侯〈通鑑學〉重版附言》《〈兩京新記〉暨〈大業雜記〉輯校本再版序言》《新見〈永樂大典〉讀後記》等。全書對於讀者認識版本目錄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文章中舉述的例子、涉及的書籍,也具有代表性。
  • 辛德勇與歷史地理學研究
    代表作為《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和《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多年來,辛德勇教授潛心於中國古代歷史,尤其是歷史地理學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辛德勇:考古無法對海昏侯翻案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378件馬蹄金和金板《海昏侯劉賀》是第一部有關劉賀的歷史傳記。北大歷史系教授辛德勇使用最常見的史料《漢書》、《史記》等,進行交叉分析,通過漢武帝、霍光與漢宣帝的活動,勾勒出劉賀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命運怎樣在出生之前便已預伏,並最終被宮廷權力爭鬥吞沒。
  • 辛德勇讀書隨筆集:版本與目錄 | 薦書
    如《我怎樣看待版本目錄學研究》《談談怎樣看書影》等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多篇文章中,作者談及某些書的版本價值、史料價值,這些對於讀者而言,意義可謂更重要,如《張煦侯〈通鑑學〉重版附言》《〈兩京新記〉暨〈大業雜記〉輯校本再版序言》《新見〈永樂大典〉讀後記》等。全書對於讀者認識版本目錄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文章中舉述的例子、涉及的書籍,也具有代表性。
  • 辛德勇:以《史記》為例 談中國古代經典的大眾閱讀
    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兼事中國地理學史、中國地圖學史及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舊史輿地文錄》《舊史輿地文編》《製造漢武帝》《中國印刷史研究》等。
  • 辛德勇對《李訓墓誌》的質疑與史實不符
    辛德勇教授的質疑,從現代人的常規角度,聽起來有道理,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人讚揚。但是,一件真實的文物,有自己的歷史環境,未必可以用現代思路來理解。如果《李訓墓誌》超出了辛德勇教授的現代認知範圍,出錯就是必然的。 今天,我基於唐代的歷史環境,簡單說說對《李訓墓誌》看法,也算為真跡辯護。本文以史料列舉為主。
  • 辛德勇教授詳解
    12月10日,北京大學歷史系的辛德勇教授圍繞他的新作《海昏侯劉賀》舉辦了一場講座,或許是因為海昏侯墓的發掘和文物展覽引發的公眾熱情仍在持續,三聯韜奮書店內聚集了大量聽講座的t讀者。辛德勇教授去年推出的《製造漢武帝》一書,針對漢武帝晚年的政策轉向問題提出新說,引發了學界廣泛的爭議和討論。而《海昏侯劉賀》可以說是《製造漢武帝》的延續,除了講述「二十七天皇帝」劉賀的戲劇化人生,書中對漢武帝晚年以來的重大歷史問題均有涉及,諸如巫蠱之禍、嗣君確立、霍光專擅等,同時也針對海昏侯墓的考古發現,發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該書由三聯書店出版。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12月15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信公眾號「辛德勇自述」上錄製視頻,說對這篇著述與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一些想法,想同學術界同行以及關心這一問題的廣大社會公眾做些交流。於是,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聯繫辛德勇教授做了一書面訪談,談談他的見解。
  • 辛德勇教授:秦始皇與儒學
    王充、朱熹、朱彝尊他們的說法是否正確,真相究竟如何,辛德勇老師給出了他的答案。01.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辛德勇老師在直播中認為,秦始皇「焚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愚民」。除了「坑術士」不合邏輯之外,辛德勇老師還找到一些其他的史料來證明。古代有三家給《史記》做舊注,而這三家舊註裡,只有唐代開元年間的張守節做的《史記正義》為「坑術士」這一條做了注釋。
  • 辛德勇談中國印刷史研究:用孩子般的好奇心探求真相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貢獻於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在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教學備課過程中,卻常常發現有一些中國印刷史上許多重要問題,並認為「既有的通行說法不能接受」。   由此,辛德勇開始嘗試著進行自己的探索,「像小孩子一樣真心思考」,辨難析疑,奮力芟除障目的雜草亂木,辛德勇這樣闡釋自己對於歷史研究的態度。   近日,三聯書店出版了辛德勇的這部新著——《中國印刷史研究》。這不僅是他十年磨一劍的學術成果,也是他在中國印刷史研究方面的治學理念與研究方法的集中體現。
  • 辛德勇讀書隨筆集:天文與曆法 | 薦書
    天文與曆法辛德勇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8作者因在北京大學歷史係為本科生開設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課程,在備課的過程中,開始接觸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知識,積累有年,撰寫了一系列具有較高學術分量的文章。本冊所收文章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針對高考模擬及統考中涉及的中國古代「建元與改元」問題,做出了一位歷史學家對高考命題的回應,進而對中學歷史教材中存在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