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文輝「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2期
當前,全球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期。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動數字產業化逐步進入成熟期,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進程。數字經濟下半場,產業數位化的巨大潛力將逐步釋放,在此過程中,金融產業數位化轉型帶來的創新機遇和長期發展趨勢值得我們關注。
從數字產業化到產業數位化,數字經濟將重塑傳統產業
歷次科技革命,新技術都要經歷從創新發明到大規模應用兩個階段,數字經濟也不例外。數字經濟上半場,信息傳輸、存儲、計算、分析等基礎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並在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特定領域得以應用和推廣,數字產業化得以快速發展,在電子信息製造、通信、軟體服務等行業出現一批具有領先優勢和規模效應的企業。隨著新技術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成本越來越低,數字經濟在傳統產業的滲透率將快速提升,下半場的主旋律將從數字產業化切換到產業數位化。數字經濟不僅僅是對原有經濟體系的補充和融合,更是對傳統經濟的變革和重塑。
目前,我國產業數位化仍處於起步階段,按佔GDP比值計算,我國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數位化程度顯著高於第一和第二產業。網際網路作為連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的媒介,率先賦能傳統服務業,培育出新零售、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醫療信息化等新業態,並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阿里巴巴、騰訊等頭部網際網路企業不斷拓展業務邊界,構建生態體系,利用其積累的海量數據(603138,股吧)和技術優勢,正在逐步向金融服務全面滲透,在提升效率、促進普惠的同時,也不斷衝擊和改變著傳統金融業態。
金融產業數位化具有良好的基礎,但轉型才剛剛開始
金融服務的本質是利用信息對風險進行定價並促成交易,與網際網路類似,都是基於信息的「生意」。金融業開展信息化建設的時間與網際網路興起幾乎同步,大型金融機構如今每年都有數億美元的IT投資,建立了先進的信息系統,並積累了海量的數據。以商業銀行為例,2018年我國單家股份制銀行內部積累的數據體量就達到了100TB以上。金融產業是我國信息基礎設施最完善、數據資源最豐富的行業之一,擁有開展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應用的基礎資源,最容易推動數位化轉型。
但從發展進程來看,金融產業數位化才剛剛開始。傳統金融業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現有業務,實現降本增效。而新金融企業則是運用新科技重塑金融業務邏輯,這才是金融產業數位化的核心。目前,傳統金融企業的轉型僅僅是信息化建設的延續,是局部的優化,而不是徹底的重構。由網際網路派生的新金融正在與傳統金融交匯,傳統金融擁有良好的基礎,新金融已趟出一條新路,二者通力合作必能形成金融產業數位化大發展的新局面。
從勢不可擋的造車新勢力看傳統金融機構轉型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湧現出一批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亦在積極推動電動化轉型,但仍難以阻擋造車新勢力的崛起。特斯拉市值超過幾大傳統車企的總和,蔚來、理想、小鵬汽車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並獲得遠超傳統車企的估值水平。汽車和金融作為工業社會最有影響力的兩大行業,都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問題。本文試圖從中找出一些共性規律,供金融產業數位化轉型參考。
一是無論歷史多麼悠久、體量多麼巨大的行業,都有被完全顛覆的可能。一百年前,福特發明了全球第一條汽車生產線,開創了現代工業的生產範式,汽車行業也被譽為工業體系的明珠。目前,全球營收前十的公司,除沃爾瑪外,其餘九家都是傳統汽車和能源企業,一年的總營收超2萬億美元。傳統車企深耕行業百年,如今每年仍有萬億美元的營收,但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僅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在市值上全面超越傳統車企。這一現象也會在新金融和傳統金融之間重現。
二是核心業務邏輯的改變是新勢力得以挑戰傳統企業的根本原因。品牌汽車廠商經過多年工藝積累,在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方面建立起很高的技術壁壘。但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電動機取代發動機,傳統廠商喪失了「護城河」,與造車新勢力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車一改傳統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定位,在電動化的基礎上推進數位化,以海量數據為驅動,不斷提升汽車的設計、製造水平,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定製需求;利用機器學習,不斷完善算法和模型,逐步實現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高級智能,將汽車打造成出行中的人工智慧助手。因此,傳統車企的電動化轉型只是用電動機和電池替代了發動機和汽油,並沒有改變汽車的定位。作為既得利益者,顛覆現狀就是革自己的命,對此傳統車企既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因此,這種轉型只能局限於個別部門,很難在全公司推行。反觀造車新勢力,創業者多來自網際網路行業,堅持網際網路思維,不受既得利益束縛,建立起符合智能汽車製造的組織架構。回到金融行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主要生產要素,將替代資本成為金融業核心資產。傳統金融的業務邏輯是「客戶找錢」,資本是稀缺的,金融機構佔據優勢地位,風控核心是防範,客戶只有提供滿足金融機構要求的增信措施,才能獲得金融服務。而新金融的業務邏輯是「錢找客戶」,風險控制更強調信任,只有在海量數據基礎上,運用科技深度分析,才能以極低的成本精準找到最需要錢且在未來有能力還錢的客戶。新金融企業脫胎於網際網路,利用網際網路生態產生的海量數據,不斷優化升級風控模型,如今已在面向消費者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領域獨佔鰲頭。未來三至五年是產業網際網路大發展時期,新金融必將順勢進入工業領域,對傳統金融產生巨大的衝擊。這一過程可能比汽車行業電動化變革更加迅速猛烈。
當然,兩者也有一定區別。金融業務是強監管行業,新金融企業開展相關業務都需要監管部門同意,金融產業數位化轉型未必像汽車行業一樣發生顛覆式變化,更有可能選擇新老合作的漸進式路徑。
金融產業數位化的幾點思考
首先,金融產業數位化轉型必須從整體上規劃。金融業在我國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僅銀行業資產規模已超過300萬億元,是我國GDP的3倍。若金融行業發生系統性風險,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都將產生嚴重後果。面對新金融的迅速發展,監管部門應統籌考慮風險和新金融發展需要,制訂整體規劃,必須兼顧新金融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鼓勵雙方各取所長,緊密合作,穩步推動金融業轉型發展。
其次,在對新金融企業的監管上應堅持包容審慎的態度。一方面,中國數字經濟取得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網際網路發展初期,政府採取了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客觀上降低了企業收集數據的成本,加快了平臺企業形成,促進了新金融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和成(002001,股吧)熟,因而誕生了像螞蟻、微眾等一批具備競爭力的新金融平臺企業。另一方面,金融風險具有傳染性,政府對涉及公共利益的金融創新需持審慎態度,對於類似P2P的風險要在早期識別並快速響應,防止局部風險事件演化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再次,傳統金融轉型需要加大力度。要認清新金融和傳統金融的本質區別,思維要積極轉變,結合自身優勢開拓新業務,從被動的「效仿者」轉變為主動的「創新者」。當然,考慮到目前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體量過大,從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角度,實現全面轉型存在一定難度,因而可以考慮分拆出專門的機構部門,開展新金融業務,以「另起爐灶」的方式實現機構內部的自我「革新」,在制度和執行上有利於打破傳統慣例限制,在風險上獨立於傳統主體也有利於「風險隔離」。取得顯著效果後逐步將傳統業務裝入新的實體,從而實現傳統金融機構的穩步轉型。
最後,我想談談金融監管如何看待創新與風險的平衡問題。一項創新業務出現,有可能優化現有業務,但也有可能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監管者從穩健角度出發,對創新業務必然更為謹慎。但我們也要注意到,數字經濟時代正在來臨,傳統金融業務越來越難以滿足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脫離實體經濟才是真正的風險。因此,監管部門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容忍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在金融產業數位化轉型中的創新。正是監管的包容,今天我國才會產生一批世界領先的新金融企業。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創新在產生風險的同時,也會產生更大的收益。監管部門應平衡好創新與風險,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包容創新、鼓勵創新,更好更快地推動我國金融產業完成數位化轉型。■
(責任編輯 趙雪芳)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