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三部曲中,有兩個七人組合非常相似,他們就是全真七子和武當七俠。他們都是一代道家武學宗師的弟子。全真七子的師父是武功天下第一的中神通王重陽,武當七俠的師父則是武當派創派祖師張三丰。可以說,王重陽和張三丰本身就非常相似,兩人都是道家高手,自創頂級武功,流傳後世。而且兩人在書中的時代都是位於最頂層的人物,武功都是各自時代的天下第一。
但是,全真七子和武當七俠的武功走勢卻大不相同。如果說射鵰中全真七子還算是二流高手中的佼佼者的話,那麼到了神鵰時代,全真七子真的算是泯然眾人了。而相比之下,武當七俠就顯得風光多了,武當七俠可謂低開高走,開場雖然很菜,但越往後越厲害,到了倚天后期,像俞蓮舟,殷梨亭等人儼然已經是江湖上的一流高手了。
那麼,表面上看起來條件相當的兩組人,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呢?(註:全真七子和武當七俠歷史上大都確有其人,本人針對的只是金庸小說裡的人物)
首先,這要從師父說起。論武功,王重陽和張三丰是各自時代的翹楚,但有一點很重要,王重陽創立的是全真教,和明教一樣,它首先是一個教派,肯定有相應的教義和綱領,換句話說,全真教除了學武,肯定還有其他的功能和任務。而且,王重陽收徒弟顯然不及張三丰嚴謹,看看全真七子的人員構成,馬鈺和孫不二本是夫妻,這相當於收一送一,兩人打包就被王重陽納入麾下了,至於資質等等,根本沒有全面考慮。還有郝大通,之前是個富商,只因崇拜王重陽,於是加入全真教,可見,王重陽收徒弟時,並非完全從弟子的習武資質出發。
而反觀張三丰,收弟子可謂慎之又慎,不但考察品格,而且對每一個弟子的資質都有嚴格的把控要求,資質不過關的,寧可不要,可謂寧缺毋濫。所以,武當七俠日後才一一成材。
另外,從王張二人的年齡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些端倪。王重陽只比馬鈺大十幾歲,所以嚴格地說全真七子在王重陽手下學武的時間並不長,因為王重陽命也比較短,掛得比較早。而張三丰就不同了,倚天后期,張三丰110歲了,像宋遠橋這些年紀比較大的弟子,受他指點學武的時間至少也有三四十年,所以如果按學習時間來算的話,武當七俠的學費比全真七子交得划算多了。
所以,王重陽作為老師,不及張三丰做得好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沒有心無旁騖地教課,而且授課時間較短;二是當初選拔弟子時,就沒有綜合考慮弟子的資質。因此,全真七子比起自己的道家後輩武當七俠,就顯得弱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