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瞧不上姜夔的詞,但對這首詞的末二句卻激賞之極,只因寫得太好

2020-12-18 騰訊網

姜夔絕對是一個痴心之人,他年輕時,曾經在合肥有過一段情緣,但是不知為何,後來分手了,從此以後,姜夔便一直對這位合肥女子念念不忘,為她寫下了無數首愛情、相思的詞篇,這些詞作很多都已經成為經典之作,但是姜夔心中,那一段傷痛和悲哀,卻久久不能平靜。人們說,時間能夠衝淡一切,但是對於姜夔這種至情之人,時間反而更像發酵劑,亦猶如老酒,時間越長便越濃烈醇厚。

淳熙十四年,即公元1187年的新年之日,姜夔從漢陽前往湖州的途中,在一個夜晚,夢到了那位合肥女子,醒來後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極其著名的《踏莎行》,他在這首詞的小序中寫道:「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姜夔的這首詞,非常著名,尤其是末二句,被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激贊。王國維是賞詞高手,不過對姜夔的詞作評價一般,曾經說姜夔的詞是「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然而他卻在《人間詞話》刪稿中評價這首詞的末二句道:「白石之詞,餘所最愛者,亦僅二語,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足見對此詞的推重。不知你是否認可呢?讓我們來看。

踏莎行

姜夔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上片主要寫夢,開篇便見不凡,「燕燕輕盈,鶯鶯嬌軟」,這是採用了蘇軾調侃張先的典故,張先年事已高還納妾,於是蘇軾寫詩調侃他說:「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詞人在這裡是對舊日情人的暱稱,足見兩人曾經情意綿綿,而且以燕燕、鶯鶯來形容愛人,更顯無限嬌美和旖旎。但是這一切卻只是在夢中,「分明又向華胥見」可見,《列子》中有「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的故事,所以此處可知是在夢中見到的愛人。

詞人在夢中,與戀人卿卿我我,戀人對他關切備至,更是訴說著自己的相思之苦,「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似乎是在說,你這薄情的人兒啊,當此迢迢春夜之時,你可知我的相思之苦有多難熬嗎?此句中「染」字用的極妙,將相思用染字來形容,足見相思揮之不去,而且處處都被相思包圍。

下片繼續寫情,睹物思人,「別後書辭,別時針線」,愛人寄來的書信一遍又一遍的翻閱,愛人為自己縫製的衣服仍有餘香,這種託物言情的委婉,充滿著含蓄之美,令人越品越有味道。「離魂暗逐郎行遠」,在夢中,愛人的魂魄仿佛也脫離了軀體,追逐著詞人來到這遠方,可是這離魂的歸宿卻令人感到無限悽涼: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一片月光,千山冷寂,她的幽魂就這樣獨自歸去無人照管,這種魂牽夢繞的感覺,這個孤苦無依的幽魂,讓人倍生憐香惜玉之感。這是詞人夢醒後的感覺,將詞人內心的無限情懷藉助外物的襯託,表現的淋漓盡致。

姜夔的這首詞,緊扣寫夢的主題,從夢到情人開始,至醒來後情人魂魄歸去而結束,詞境空靈淡遠,想像奇特,大有渾然天成之感,而且每一句都感情充沛,當真是無一句不佳,由此足見,姜夔的確為至情之人!

相關焦點

  • 王國維:姜夔的詞我只喜歡兩句。關於姜夔這兩句詞,你怎麼看?
    白石之詞,餘所最愛者亦僅二語,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王國維對姜夔非議甚多,曾批評他寫詞「不在意境上用力」。為什麼這樣批評他呢?一方面姜夔詞與王國維偏尚境界的詞學思想有矛盾之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姜夔在清朝詞學中處於核心地位,王國維要反對清朝那些詞學的觀點,必然會批評姜夔。在晚清,姜夔的詞在某些詞人眼裡字字珠璣,王國維卻大唱反調,認為姜夔詞值得欣賞的只有「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這兩句出自姜夔因感夢而作的《踏莎行·自沔東來》。
  • 王國維最不喜歡他的詞,卻愛這一首的末句,只因那愛而未得的感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一則就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從中不難看出,王國維是以「境界說」為前提,著眼於「格調」與「意境」來衡量詞之高下的。——《人間詞話》第四十三則然而對姜夔一向頗有微詞的王國維卻對其《踏莎行·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中末句甚是喜愛:「
  • 姜夔極具特色的離別之詞,末句只五個字,卻有邈遠無窮之境
    所以姜夔寫下過許多優秀的相思、戀情詞作,詞中所寫的人,大多是這位合肥女子。下面這首《點絳唇》也是這樣一首。姜夔在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到過合肥,第二年正月離開,之後他多次到過合肥,但是停留的時間都不長,這首詞,應該是某次離開合肥時所寫下的。
  • 王國維評價姜夔的詞如「霧裡看花」意境不深遠?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評價姜夔的詞作「猶有隔霧看花之恨」,寫景狀物總是很「隔」,不清晰,不鮮明。姜夔的詩到底是哪裡讓王國維有「霧裡看花」感覺?「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此句化用了唐代詩人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讓人稱絕。「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這兩句用了「商略」和「說」而「隔」。此處指遙望山峰,雨意很濃。兩句都用了擬人的手法,第一句以山之「商略」寫自己內心之情,第二句以晚蟬之「說」寫自己內心之事。
  • 姜夔作為晚清詞壇文人偶像,王國維為何卻只看得上他這十四個字
    清朝年間,浙西詞派和常州詞派儘管在詞學思想上有所分歧,但都極為推崇姜夔的詞,認為姜夔的詞美輪美奐、字字珠璣,姜夔儼然就是清朝詞壇文人的偶像級人物。然而王國維卻說:「白石之詞,餘所最愛者亦僅二語,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 王國維個人比較推崇北宋的詞因此支持姜夔的看法是情理之中的事
    譯文賀裳說:「姜夔評論史達祖的詞,不稱讚其中的『軟語商量』一句,而稱讚其中的『柳昏花暝』,就像項羽學兵法難以領會其中奧妙一樣,讓人深感遺憾。」然而「柳昏花暝」像歐陽修、秦觀諸人的手筆,前句為畫工之筆,後句為化工之筆,我同意姜夔的看法,不能附和賀裳的觀點。
  • 姜夔途經太湖,即興抒感一首詞,成為南宋小詞中的精品
    下面這首詞是姜夔拜訪朋友途經太湖,即興抒懷創作的作品,被後世人們所欽賞。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這首詞的大意是:春燕和鴻雁都無憂無慮,沒有什麼意緒,在太湖的西畔伴隨著雲彩飛去。湖邊的山巒清寂愁苦,繚繞著濃雲重霧。仿佛在低聲細語,商量著黃昏時是否下雨。我真想在第四橋邊找個去處,和那位瀟灑的天隨子結鄰而住。試問現在是什麼世道?我倚欄遠目,傷今懷古,不由得滿心愁苦。只見衰敗不齊的殘柳,在西風中寂寞地飄拂。
  • 與辛棄疾並稱的姜夔的一首詞,末兩句被王國維稱為「吾所最愛者」
    自從柳永變雅為俗以來,詞壇上一直是雅俗並存。無論是蘇、辛,還是周秦,都既有雅調,也有俗詞。姜夔則徹底反俗為雅,下字運意,都力求醇雅。這正迎合了南宋後期貴族雅士們棄俗尚雅的審美情趣,因而姜夔詞被奉為雅詞的典範,在辛棄疾之外別立一宗,自成一派。
  • 王國維為什麼說姜夔格調高而意境弱
    而風骨精神就要從作者的用詞用筆來看,白石好寫梅,又好將詞打入幽冷之境,通過自己不俗的筆力反覆描摹寄託身世之感。梅高潔清貞,境又幽冷無人,足見白石內秀之氣。幽冷之情的詞人以絕大的筆力寫出幽貞之詞,這樣的詞風在他以前沒有,在他以後也只有人刻意模仿卻不能超越。所以,他的格調自然高絕。東坡雖曠,但用語隨性揮灑,稼軒雖沉,但用句率意奔放。
  • 觀宋填詞139|白石道人姜夔,給範成大填了兩首詞,換回一個美人
    姜夔心儀於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曾有詩云:三生定是陸天隨,又向吳松作客歸。陸龜蒙生前隱居之地,正是其路過的吳松。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經批評這首詞:白石寫景之作,如「.........、「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
  • 觀宋填詞139|白石道人姜夔,給範成大填了兩首詞,換回一個佳人
    姜夔心儀於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曾有詩云:三生定是陸天隨,又向吳松作客歸。陸龜蒙生前隱居之地,正是其路過的吳松。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經批評這首詞:白石寫景之作,如「.........、「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
  • 《宋詞三百首》中姜夔的這首絕妙詞,借柳抒情,有迴環宕折之妙
    《宋詞三百首》中的這首絕妙相思詞,借柳抒情,有迴環宕折之妙初春已至,萬條垂下綠絲絛。古來文人墨客,對於柳樹的讚美不在少數。因諧音「留」而寓意深刻。清代納蘭性德一首《臨江仙寒柳》詞精妙絕倫,「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 姜夔最經典的一首小令,結尾兩句縹緲清冷,連王國維都改口愛了
    下面這首南宋婉約派大家姜夔所作的《踏莎行》便是其中一首經典的婉約小令,就連一向看不上姜夔的王國維都改口稱讚:踏莎行·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南宋·姜夔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 姜夔這首小詞,僅31字卻能夠引起無數遊子的共鳴,別有風致
    這一年秋天,姜夔來到彭氏小樓之上,登高懷遠,自傷漂泊零落,於是寫下了這首小詞。這首詞僅有三十一字,卻寫得十分生動,讓人讀完大有共鳴之感,這是姜夔的功力使然。南宋之後的詞人,學白石者甚多,有「遠祧清真,近師白石」的說法,可見其影響力之廣。
  • 葉嘉瑩先生為什麼評價王國維不能欣賞賦化之詞?
    本文的題目是因為看到一個問題有感而寫,這個問題是:南宋詞人真的像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的那麼差勁嗎?這個問題挺複雜,不太好回答。老街細說一下,未必準確,拋磚引玉,希望對初學者有一定啟發,錯誤處歡迎指正。
  • 姜夔夢到昔日戀人,醒後作一詞,說自己薄情,突出戀人的相思之苦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詞人、音樂家。姜夔的詞受周邦彥影響,重音律,尚工巧,又力圖用筆硬清剛的筆調糾正婉約詞的軟媚無力。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詞的上片寫深情相見的夢境。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姜夔先著力刻畫昔日戀人那輕盈的體態和嬌柔甜美的聲音,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然而,原來這情景只是一場夢而已。
  • 王國維115年前的一首詞,寫盡人間悲劇,末二句是經典名句
    近代學者王國維,深受叔本華哲學影響,對人生充滿深沉的悲劇意識,這在他的《人間詞》中,亦有所體現。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 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 綠窗春與天俱暮。待把相思燈下訴, 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 朱顏辭鏡花辭樹。
  • 姜夔這首詩寫得很是傷感,道盡了晚年的無奈,每一句都感人肺腑
    南宋詞人姜夔也是大名鼎鼎,與當時的辛棄疾並稱,那我個人是很喜歡姜夔,尤其是他那些纏綿悱惻的愛情詞,每一首都情意綿綿,寫得極為深情,譬如《揚州慢·淮左名都》和《鷓鴣天·元夕有所夢》都是傳世名篇。以《揚州慢·淮左名都》來說寫得就感人肺腑,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悲涼之感,自從「靖康之難」後,宋朝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當時詞人剛好在揚州,看到原本繁華的都市日漸蕭條,詞人懷念以前的揚州,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以此來表達內心的悲痛。
  • 帶你們品讀南宋婉約派詞人姜夔《疏影》,這首詞歷來獲得很高評價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江西鄱陽)人。小時候跟隨父親流寓漢陽,十四歲時父死,依靠姐姐生活,往來於漢陽、長沙一帶。二十幾歲時在湖南遇見福建老詩人蕭德藻。蕭德藻非常欣賞他,說是四十年作詩,始得此友,於是把侄女嫁給他,帶他到淅江湖州居住。三四十歲以後,長住杭州,漫遊於蘇、杭、揚、淮之間。姜夔沒有能考中進士,一生沒有做過官,主要依靠別人生活。
  • 鄱陽學者姜清水,解析姜夔《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詞
    此時的姜夔,還是把自己的不順怪罪於國家破敗。到了1191年冬,他在範成大家作《暗香》《疏影》兩詞時,變化就大了,把百姓之苦與國家興旺融合在一起,希望國家好起來,不再高歌「黍離之悲」,有以梅花精神重整河山的思想,才有了後來訴「說西風消息」的藝術意象。此作仍是順延《揚州慢》「黍離之悲」思想而下,敗像意足,傷感深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