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央視《新聞聯播》防汛救災報導的三點建議

2020-12-21 記者編輯那些事

作者丨莊永志

原標題《新聞聯播》2020防汛救災報導簡析

導 讀

今年的雨情汛情為多年罕見,面對災情和救災,媒體表現如何?媒體報導和公眾感知之間有沒有差異?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介紹,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雨情汛情多年罕見,遭遇了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汛情:主汛期全國有75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長江、黃河、淮河、珠江、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共發生18次編號洪水,長江、太湖發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長江上遊發生特大洪水,淮河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災情指標出現「三升兩降」特點(「三升」指受災人次、直接經濟損失和轉移群眾數量上升,「兩降」指死亡失蹤人數和倒塌房屋數量下降)。

面對今年的災情和救災,媒體表現如何?媒體報導和公眾感知之間有沒有差異?本文選取國家防總7月2日至9月2日長江流域長達63天的應急響應期間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進行觀察,從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新聞聯播》2020防汛救災報導的

主要內容和特點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防汛救災報導從6月入汛一直延續到秋汛,但考慮到汛情的影響程度和研究的便利,本文選取7月2日到9月2日長江流域長達63天的應急響應期間與汛情有關的所有報導,除每天同步觀看外,還在《新聞聯播》欄目官網(http://tv.cctv.com/lm/xwlb/)反覆觀看,並與國家應急管理部(承擔總指揮部日常工作的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設在該部,https://www.mem.gov.cn)、水利部(http://www.mwr.gov.cn)等承擔防汛抗旱重要責任的部委網站的每日動態和要聞進行比對。

63天的《新聞聯播》防汛救災報導共有消息86.5條(含25則快訊,每則快訊計為0.5條)、總時長10732秒(約178分),平均每天一條多、2.8分鐘;如表1所示。

表1:《新聞聯播》7月2日至9月2日防汛救災報導主要類別和數量簡況

(此表需橫屏觀看)

圖1:《新聞聯播》7月2日至9月2日防汛救災報導各類新聞時長佔比

主要內容包括六個方面:

一是時政新聞(A):主要是總書記、總理主持召開相關會議、到受災地區考察和對防汛抗旱的指示精神,共計6條,這類新聞主要體現高層領導對防汛救災的重視、對民眾生命安全的關心和對防汛救災總體方向及重點的指示;

二是部委舉措(B):主要是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水利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民政部、中國氣象局等部委的工作部署和具體舉措,共計30.5條,這類新聞是體現防汛救災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的公共政策信息;

三是各地情況(C):主要是極端天氣和大江大河大湖水情的動態以及各級黨政部門的防汛救災舉措,共計34條,條數和時長佔比都是六類新聞中最高的,這是告知觀眾各地抗洪救災當日或最新動態的主要信息;

四是救援故事(D):播出時統一冠以「新聞特寫」,主要是講述發生在救災現場的動人故事,較前兩類新聞,相對注重人物和故事,共計7條,這是觀眾以故事方式通過《新聞聯播》直觀感受受災現場民眾險境和脫險的主要新聞類別;

五是黨員表現(E):播出時大多冠以「讓黨旗在防汛救災第一線高高飄揚」,主要介紹先進黨員個人或集體在防汛救災中的突出表現,共計7條;

六是軍隊行動(F):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類別的新聞中,也涉及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的救災行動,但有兩條消息專門報導了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的表現。

如何評價63天《新聞聯播》的六類抗洪新聞?這與《新聞聯播》的特殊性密切相關。

作為最權威的主要發布視頻新聞的中央媒體的最重要的新聞欄目,《新聞聯播》的防汛救災報導承載著特殊的使命。以黨和政府對其職責要求以及新聞媒體的一般職能來看,它至少要完成以下五大任務:

一是傳遞預警:雖然中央氣象臺、自然資源部、水利部等機構隨時依法發布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和大江大河大湖的水情的預警信息,但公眾仍然需要權威新聞機構第一時間傳遞警訊,尤其是央視這樣覆蓋面很廣的新聞媒體、《新聞聯播》這樣收視率很高的新聞欄目及時發布的災害消息和避險信息很可能是公眾最先接觸到或成為其他媒體信源的權威信源;

二是確認災情:災害的波及面和影響程度,當然需要政府部門和專門機構予以評定,但每次災害天氣和洪水造成的影響,公眾需要通過即時信息隨時了解,如此方能及時自救或求救或施救;

三是部署救災:水情監測、預警發布、攔洪洩洪、巡堤防守、民眾轉移、災民安置……諸多事項都必須統一調度、協調運行,這不僅需要管理方面的信息在組織系統內部雙向貫通,還需要民眾知曉與配合,《新聞聯播》防汛救災消息的播報一定程度上也是國家調配資源、動員社會的系統運行的組成部分;

四是撫慰心靈:觀眾身處災區難免憂懼甚至恐慌,觀眾遠離現場也可能牽掛、可能擔憂——對這種集體緊張情緒的安撫,當然首先要依靠政府信息的透明及時和救援的迅速有效,但真實迅捷的新聞報導也有利於紓解緊張情緒、傳遞全國一心的感受;

五是堅定信仰:央視作為體現意識形態領導力的「黨的喉舌」,《新聞聯播》的抗洪救災報導亦承擔著塑造領袖形象、樹立政黨權威的重任。

對照這些功能,《新聞聯播》的報導可以說目標明確、頗為努力,基本完成了報導任務:

第一,突出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考察活動和指示精神,詳細報導了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安徽考察等時機和場合的指示精神,該類新聞單條時長最長,體現了最高領導人的集中指揮;

第二,比較及時地播報中央部委舉措,信源權威,體現了全國的統一調度;

第三,動態跟進汛情變化和各地行動,記者趕赴多地現場,採訪對象豐富,不僅包括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人、天氣和汛情監測者,也包括救援實施者和被救民眾,體現了災情的總體控制和對民眾的妥善安置;

第四,凸顯了基層共產黨員的示範作用。

但對比災情和救援的情況,從觀眾的需求來看,《新聞聯播》報導仍有提升空間。

《新聞聯播》防汛救災報導的

提升空間

在肯定《新聞聯播》2020防汛救災報導的同時,我們還可以提出以下三個「如何」:

(一)如何呈現今年汛情的特殊性,給觀眾以年度感?在63天的報導中,《新聞聯播》至少25次用到「嚴峻」一詞,但今年的汛情究竟如何嚴峻,依靠每日動態難以呈現,必須依靠主管官員和權威專家的定性描述與概括。

7月2日以來,8月13日和9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兩次邀請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水利部等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這是《新聞聯播》幫助觀眾了解汛情總體情況的機會。

8月13日《新聞聯播》播發的一條98秒的消息《科學防控統籌聯動 全力防汛救災》中,引用了發布會上的若干數據,如「12次編號洪水」「6346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789.6億元」「8次應急響應」「累計派出48個工作組」「救災資金20.85億元」;9月3日,只有一則30秒快訊《今年主汛期轉移安置群眾469.5萬人次》,除安置人數外主要引用「7047.1萬人次受災」「13次防汛應急響應」「救災資金25.75億元」等數據。

這些數據當然有助於觀眾體會汛情的嚴峻,但如果兩次報導將這些數據採用視覺化手法處理,再引用兩次發布會上的如下概括,觀眾對今年汛情的總體特徵可能會有更明晰的印象:

一是8月13日國家防總秘書長周學文所說今年汛情災情的特點是:「兩超」(江淮流域梅雨超歷史,降水量和持續時間均為1961年以來最多、最長;長江淮河太湖水位超保證)、「一多」(蓄洪圩垸運用多,長江、淮河流域防洪工程出險5237處)、「一少」(災害損失重但人員傷亡少);

二是9月3日應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司長李坤剛介紹的「三多」(降水多: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雨年份,降雨量僅次於1998年;超警河流多:共751條河流超警,其中72條發生超過歷史洪水位洪水,較近年明顯偏多;大江大河和流域性洪水多:1998年之後,一年之內三大流域同時發生流域性洪水只有今年)和「一長」(江河湖泊高水位時間長:7月上旬以來長江中下遊幹流及兩湖全線超警)。

(二)如何呈現防汛救災的總體面貌,給觀眾以全局感?當然,《新聞聯播》雖有救災部署的功效,新聞本身並不是工作部署;但是,作為推動防汛救災的信息利器,歷時數月的防汛救災報導還是應該盡力幫助觀眾形成防汛救災的全局感。有三方面可以著力:

一是格外重視貧困人群的受災和救助——今年是脫貧攻堅之年,貧困地區的災情格外引人關注,《新聞聯播》涉及貧困地區災情的報導有兩點比較明顯:一是7月17日報導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指出要「統籌災後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對貧困地區和受災困難群眾給予支持,防止因災致貧返貧」;二是8月21日報導總書記安徽考察時「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保障受災群眾、貧困群眾就業」。

其他相關新聞雖有涉及,但並未單獨播發消息。

實際上,從應急管理部救災和物資保障司司長李曉東提供的情況看,貧困人口這一特殊群體的災情確有特殊之處:災情較重的安徽、江西、甘肅、四川、貴州等12個省份當中,累計有250萬貧困人口遭受洪澇災害,1.91萬戶房屋倒塌或嚴重損毀、2.66萬戶房屋一般損壞,四川省阿壩州、甘肅省隴南市、貴州省黔東南地區深度貧困地區的災害損失較重。

國家的救助也有特別安排: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針對江西、四川、貴州等省先後啟動14次國家救災應急響應;應急管理部會同財政部安排的14.75億元中央救災資金、會同國家糧食和儲備局調撥的19.5萬件中央救災物資向貧困地區傾斜;中央財政對受災較重省份倒塌和嚴重損壞的民房在現行每戶2萬元補助標準基礎上每戶再增補5000元,等等。

《新聞聯播》在緊急救援報導中,注重老人和孕婦、兒童得到的救助,值得稱道;對奮力脫貧又遭遇洪澇災害這個群體的特別關注也會從受災者角度加深觀眾對這次救災的具體感受。

二是立體勾勒指揮系統和救援格局。因為時政報導的強化處理,雖然時長較長,對指揮系統的分工和運作,觀眾可能印象不太明晰: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國家減災委員會的辦公室均設在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防總各成員單位分工協作——應急管理部牽頭抓總,每天組織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會商研判,24小時動態監測分析;水利部門密切監測汛情,調度大中型水庫蓄洪洩洪;氣象部門滾動提供雨情監測預報預警;自然資源部門負責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監測預警;地方實行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制,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指揮,按照「省包市、市包縣、縣包鎮、鎮包村、村包戶」的原則開展工作。

在救援力量方面,瀏覽汛情期間的《新聞聯播》,一般觀眾只有「部隊和消防官兵都在救人」的印象,恐怕難以對以下救援格局和力量產生整體認知: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關鍵時刻發揮了突擊隊和中流砥柱作用,截至8月下旬共出動131萬人次、組織民兵38萬人次,參加5673起搶險救援行動;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負責指揮調度災害救援行動,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發揮了國家隊和主力軍作用,在重點區域靠前駐防,營救、轉移和疏散群眾21萬餘人;一些央企共組織10.6萬餘人承擔防汛工程搶險任務;社會應急力量1.8萬人積極參與搶險救援,起到重要協同作用。

完整準確的指揮系統和救援格局,需要記者在平時的報導中有意勾畫。

三是儘量對應部委部署與各地情況。國家防總辦公室組織的會商,往往會預判未來幾天的雨情和汛情,提前安排防汛救災、預置救援力量,記者的排布也可以參照國家防總的預測預判,負責部委採訪的記者與負責災害現場的記者應該密切配合;但有關部委部署的B類消息與各地行動的C類消息並不總是對應,有時難免給觀眾「兩張皮」的感覺,就像8月15日快訊《四川、陝西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標題不確,應為《針對四川、陝西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稱「今天(8月15日),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針對四川、陝西近期嚴重洪澇災害,緊急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但四川和陝西的災情在此前的報導中未見突出。

(三)如何縮小公眾感知與媒體信息之間的距離,給觀眾以真切感?為什麼面對《新聞聯播》平均每天一條多、2.8分鐘的汛情報導還有人覺得媒體報導不夠?這除了與《新聞聯播》的傳播渠道擴展、地方新聞的相關報導配合、觀眾的有效解讀等有關之外,可能還與關鍵節點的變化未突出、特寫故事感不強和一些緊急情況未見報導有關;以下三個方面的努力,有助於增強觀眾的真切感——

一是摒棄萬能標題,凸顯關鍵節點中的變化。長達63天的報導周期,觀眾有可能產生信息疲勞,需要記者敏銳地在國家防總和各地信息中發現關乎公眾安全的或隱或顯的變化,在標題、導語和正文中予以差異化體現,但《新聞聯播》的很多汛情報導,重要信息常常淹沒在似乎是「聊備一格」的標題之中。

來看7月上半月C類消息(即汛情變化和各地各部門行動)的標題——

2日《強降雨輪番來襲 各地各部門多措並舉防汛救災》

3日《多地暴雨持續 各地積極應對險情》

5日《新一輪強降雨來襲 各地積極搶險救災》

6日《多地強降雨持續 各地全力應對》

7日《南方強降雨持續 各地積極抗洪搶險》

8日《南方汛情形勢嚴峻 各地積極應對》

9日《南方強降雨仍持續 各地全力應對汛情》

10日《暴雨持續汛情加重 各地積極抗洪搶險》

11日《南方持續降雨引發險情 各地積極應對》

12日《各地積極抗洪搶險 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13日《各地積極防汛救災 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14日《壓實責任勇於擔當 各地全力以赴搶險救災》

15日《新一輪降雨來襲 各地全力以赴搶險救災》

16日《南方多地全力以赴防汛救災》

14天的標題中,「積極」出現8次、「全力以赴」出現3次、「全力應對」出現2次。

導語也大同小異,不少類似於7月11日報導中的「連日來,我國南方出現持續強降雨,降雨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導致部分地區發生險情,各地全力以赴抗洪搶險」。

僅從標題看,觀眾有天氣預報之感,而國家防總官網通報的大江大河大湖的緊急情況和防範要點卻不夠突出。

8月19日、20日和21日可以說是抗洪形勢非常嚴峻的三天,我們再來看這三天的標題——

國家應急部和水利部官網19日公開通報的信息明確顯示了「長江上遊已發生1981年以來最大洪水」「預計長江三峽水庫將於20日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水利部將水旱災害防禦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等情況,當日汛情重點至少有三個:「長江上遊發生大洪水,黃河上中遊部分河段持續大流量行洪,第7號颱風『海高斯』已登陸我國帶來強降雨」;但當晚《新聞聯播》唯一的一條汛情報導的標題仍是常用的《各地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導語為:「今天(8月19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多地持續出現強降雨。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今早在廣東珠海登陸,帶來狂風降雨。各地全力以赴,積極做好防汛抗洪工作」;雖然報導中也提到三峽大壩開閘洩洪、提到重慶磁器口轉移民眾、提到颱風「海高斯」影響、提到水利部提升水旱災害防禦應急響應,但從標題到導語給觀眾的「常規感」依然強烈。

20日,國家應急管理部和水利部官網公開信息突出的重點是「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針對重慶市、甘肅省近期嚴重洪澇災害緊急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並派出2個救災專項工作組赴重慶、甘肅」「長江三峽水庫發生75000立方米每秒最大入庫流量」,但當晚《新聞聯播》唯一的汛情報導的標題依然常規:《各地全力應對雨情 有序開展災後重建》,導語是:「這兩天,四川盆地的降雨趨於結束,而隨著北方降雨帶繼續南壓,江漢、黃淮等地的雨勢較強,各地全力應對,有序開展搶險和災後重建工作」,雖然也提到樂山和重慶的搶險、也提到長江朝天門站的洪峰水位,但給觀眾的感覺依然四平八穩。

21日,國家應急管理部和水利部官網公開信息的重點是:「經初步還原計算分析,洪峰流量和最大7天洪量重現期均超過50年,綜合考慮長江上遊發生特大洪水」「國家防總重慶工作組實地檢查長江第5號洪水洪峰過境、水上應急救援、街道排水清淤、災後恢復重建等工作」「西北華北東北迎來新一輪強降雨過程」,但當日《新聞聯播》沒有報導當日汛情。

另外,一些帶有回顧性、總結性的信息,也有利於觀眾感知汛情的階段性變化。除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外,應急管理部7月6日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8月4日發布的7月全國自然災害情況和9月4日發布8月全國自然災害情況,《新聞聯播》均未報導。

二是彰顯特寫的品類特徵,讓故事真正成為故事。特寫,是特徵非常明顯的新聞品類,它注重故事、注重特色表達,但是,在冠以「新聞特寫」字樣的報導中,我們看到的還是跟一般消息近似的表達。以下兩條「新聞特寫」的標題和導語,觀眾難以體會特寫的特徵:

7月10日——標題:《洪水中的生命救援》,導語:「面對持續的暴雨和汛情,多地積極做好人員轉移安置等相關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7月11日——標題:《向水而行 守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導語:「面對持續的暴雨洪水,各地救援人員不顧個人安危,向水而行搶險救災,守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對比7月12日的一般消息——標題:《各地積極抗洪搶險 保障生命財產安全》,導語:「長江中下遊各地面對汛情,積極抗洪搶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掛標播出的「讓黨旗在防汛救災第一線高高飄揚」從標題到導語也大同小異,內容故事性不強:

7月20日——標題:《衝鋒在前 危難時刻顯本色》,導語:「當前,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防汛形勢嚴峻。記者在抗洪一線看到這樣一些身影,他們在轉移群眾、搶險救災等危急關頭衝鋒在前,讓黨旗高高飄揚在防汛救災第一線」。

7月22日——標題:《不忘初心 擔當防汛救災「主力軍」》,導語:「黨旗飄揚,誓言如山,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在防汛救災中,廣大黨員幹部挺身而出、奮勇爭先,到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全力以赴搶險救災,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直面觀眾遭遇的極端天氣。當地的極端天氣,居民不僅親身經歷,更會以自媒體的形式進行傳播,如果主流新聞不及時報導,當地居民和其他地方看到自媒體信息的居民會作何感想?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餘勇曾介紹:8月10日到12日四川暴雨,最大雨量在德陽什邡市,點雨量達到542毫米,極端性非常強,此次過程有6個國家氣象觀測站降雨量都突破了歷史極值。

但8月10日到12日的《新聞聯播》未見報導,16日《多地再遇強降雨 各部門全力排險》提到「四川盆地中西部出現大到暴雨,綿陽和德陽局地降下特大暴雨,最大1小時降雨量達到90到118毫米」。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7月11日播出的《新聞周刊》批評有的自媒體號稱「媒體只見疫情不見汛情」、有的說「媒體不報導南方1100多萬人受災」;對這些罔顧媒體大量報導汛情的事實的操作,白巖松認為是輿論當中的洪水,危害很大,應當露頭就打。

但另一方面,作為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必須直面觀眾合理的信息需求和正常的心理感受,努力提升報導質量,用大量準確的、立體的新聞事實滿足觀眾。在宏大的理念和觀眾細微的感受之間,需要事實的階梯接引。

【本文為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基地項目「視頻傳播公共化:趨勢、路徑與管理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曾任央視《焦點訪談》主編)

【文章刊於《青年記者》2020年12月上】

-完-

相關焦點

  • 點讚丨央視《新聞聯播》等主流媒體集中報導德清!
    今天上午,   位於德清縣的杭州亞運會重點配套工程   杭州繞城西複線東苕溪大橋   如期完成合龍,   央視《新聞聯播》和《新聞直播間》、   央廣網、人民網、中國網、   浙江之聲、浙江新聞等主流媒體   共同聚焦德清,   跟小布一起來看看   ↓↓↓   央視《新聞聯播》   今晚   央視《新聞聯播》播出   《杭州亞運會重點工程東苕溪大橋合龍》   ▼   央視《新聞直播間》
  •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楊殷革命事跡
    2月17日晚上19點,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系列報導,講述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黨的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楊殷的革命事跡。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宣教部主任張道有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認為,「楊殷對黨忠誠,舍己為黨,有著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的革命精神和品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捍衛信仰的精神。」
  •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廈門多措並舉 助企業復工復產
    欄目名稱: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廈門多措並舉 助企業復工復產   央視《新聞聯播》今天(3月15日)報導廈門多措並舉,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報導如下:  連日來,北京、遼寧、福建等地多措並舉,助企業復工復產。  福建先後出臺57條「暖企」措施,全方位幫助企業復工穩崗。
  • 央視《新聞聯播》2分13秒報導點讚山東汙染防治攻堅戰:好生態激發...
    12月12日,央視《新聞聯播》以《好生態激發山東發展新活力》為題播發2分13秒報導,聚焦山東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推動綠色發展邁向新境界。  央視《新聞聯播》2分13秒報導點讚山東汙染防治攻堅戰:好生態激發發展新活力  12月12日,央視《新聞聯播》以《好生態激發山東發展新活力》為題播發2分13秒報導,聚焦山東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推動綠色發展邁向新境界。
  • 央視改版名利雙收 《新聞聯播》重播增收近億元
    央視2010年黃金資源廣告推介會昨天在京舉行,記者獲悉,改版後的央視可謂「名利雙收」。以新聞頻道為例,收視份額平均增幅達到了40%,而改版後的《新聞聯播》就算是在新聞頻道的重播,也能給央視帶來近一億的廣告收入。  收視率:新聞頻道平均升幅40%  自今年7月以來,央視新聞頻道和財經頻道相繼改版。
  • 央視《新聞聯播》點讚廈門改革開放成就
    海峽網6月24日訊 (廈門日報 記者 詹文)昨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用3分55秒的時長,播出《廈門: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的經濟特區》,點讚廈門在改革開放40年中取得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指出,「廈門的發展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所走過歷程的一個縮影」。
  • 今晚,央視新聞聯播聚焦灣沚區!
    今晚,央視新聞聯播聚焦灣沚區! 12月2日,央視《新聞聯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播出:踐行「兩山」理念 建設美麗中國新聞
  • 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聞1+1》轟炸谷歌
    >,並建議相關執法部門依法處罰。6月18日晚間19:00左右,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導稱,谷歌中國(google.cn)存在大量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違反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嚴重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新聞聯播報導:今天下午16:00左右,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已曾對此進行報導.報導表示,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近日根據公眾舉報並經核查,確認谷歌中國大量傳播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另外, 焦點訪談隨後播出了專題節目.
  • 央視《新聞聯播》、四川衛視頭條雙雙關注「德陽造」
    央視朝聞天下報導 《我國首臺F級50MW重型燃氣輪機滿負荷運行》 央視新聞直播間報導 《我國首臺F級50MW重型燃氣輪機滿負荷運行》
  • 歷屆央視新聞聯播女主持人盤點
    自1978年1月1日開始CCTV新聞聯播開播以來,屈指一算42年了,央視新聞聯播一直是收視率最高的,也是國家對外的窗口。所以,對新聞聯播主持人要求非常高,今天我們共同看看這些年有哪些人做了主持人,盤點一下新聞聯播女主持人。
  • 新聞聯播熱點解讀 12月1日央視新聞聯播內容回顧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 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30日下午就加強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舉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
  • 昨晚,來自內蒙古的她主播央視《新聞聯播》啦!
    央視《新聞聯播》又來一位女主播!12日晚,寶曉峰首次亮相,與剛強搭檔出現在節目中。9月12日的《新聞聯播》公開資料顯示,寶曉峰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1997年至2001年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畢業後進入中央電視臺播音組。
  • 透視《新聞聯播》「變臉」
    這一天引人注目的新聞,直到晚上7點才發生:當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開始前最後五秒的倒計時結束,人們忽然發現主播臺上出現了兩張新臉孔:「眼鏡哥」郎永淳和「小清新」歐陽夏丹。    為什麼是郎永淳、歐陽夏丹?    對於大多數電視機前的普通觀眾而言,9月25日晚上在《新聞聯播》與郎永淳、歐陽夏丹的相遇,是一個偶然。
  • 央視《新聞聯播》頭條點讚!萬頃洱海揚清波
    央視《新聞聯播》頭條點讚!9月13日央視《新聞聯播》頭條聚焦大理州洱海保護工作點讚當地政府關停洱海周邊所有客棧餐飲建設環湖截汙工程等舉措>2018年、2019年洱海連續兩年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主要水質指標變化趨勢總體向好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助推了全域旅遊發展2019年大理州共接待遊客5300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941億多元均實現同比增長來源:央視新聞
  • 央視重點節目將微調 《新聞聯播》換新片頭
    記者從央視節目推介會上獲悉,央視明年的新舉措也將出爐,其中最受注目的當屬《新聞聯播》與《焦點訪談》將進行「微調」。  據悉,就《新聞聯播》來說,歐陽夏丹和郎永淳已確定加盟,將會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正式亮相《新聞聯播》,節目將在「形式和語態上都會發生變化」,引入各種新報導形式,有可能增加新聞評論。《焦點訪談》欄目將加大監督節目的比重。」
  • 【聚焦】新聞聯播|火速圍觀!我市老戰士徐振明登上央視《新聞聯播》
    【聚焦】新聞聯播|火速圍觀!我市老戰士徐振明登上央視《新聞聯播》 2020-10-19 08:4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昨晚,康巴什承包了央視《新聞聯播》的開頭和結尾!
    昨晚,康巴什承包了央視《新聞聯播》的開頭和結尾! 央視《新聞聯播》稱讚康巴什是現代化宜居新城!
  • 廈門旅遊市場有序復甦 被央視《新聞聯播》專門報導
    廈門旅遊市場有序復甦廈門市民和遊客預約出行佔比高達70%,被央視《新聞聯播》專門報導園博苑端午假期推出荷花展,成為市民遊客避暑納涼的好去處。6月2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門對廈門實行景區門票預約制進行了報導,相關數據顯示:廈門市民和遊客預約出行佔比高達70%,遠超其他城市。炎炎夏日,廈門推出一批「避暑納涼濱海休閒」親水項目,親水主題公園、海濱戲水休閒等受到青睞。
  • 央視《新聞聯播》、四川衛視頭條雙雙關注「德陽造」​
    央視《新聞聯播》、四川衛視頭條雙雙關注「德陽造」​ 2020-11-30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我局偵破銷售假口罩案
    央視《新聞聯播》 報導我局偵破銷售假口罩案 3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濟南鐵警繳獲假冒偽劣口罩32萬餘只」為題,對我局在疫情防控期間破獲銷售假冒偽劣口罩案件進行報導,有力展現了我局各級公安機關奮戰疫情防控、打擊違法犯罪的過硬戰鬥力和公安民警衝鋒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