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進行時】
2017年是「一帶一路捷克年」,中捷兩國不僅在經貿領域往來愈加密切,在人文領域的交流也更加熱絡。由中歐文化藝術交流聯合會和北京分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布拉格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日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來自中國、捷克、德國、瑞士、義大利、希臘等國的120名中歐藝術家帶來了400餘部作品參展,布拉格國際會展中心——這幢超過百年歷史的新藝術古典主義風格的經典建築首次迎來東西方藝術的直接對話,也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大文化亮點。
開幕式上,來自中國和歐洲的40多名藝術家及參展嘉賓難掩興奮之情,感嘆於如此大規模的國際雙年展終於落到實處。此次展覽在中歐藝術交流史上具有許多的「首創」:首次由中國人主辦,首次以中國藝術家為主,首次將布拉格作為主辦地。中國藝術家代表、廣州美院教授、國家近代美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譚天認為,這些在中國當代藝術史和藝術展覽史上的諸多首創,令本屆雙年展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史意義。
此次雙年展以「地緣」和「日常」為視角去關注世界不同地緣文明下藝術的日常面貌與生存發展狀態,遴選出能體現當代藝術先鋒性、實驗性和日常性的作品,包括油畫、當代水墨、版畫、雕塑、裝置、攝影、影像、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等類型,設計了「地緣與文化記憶」「日常藝術」以及「丁村藝術史」三大版塊,在探索展覽的藝術主題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1、感受地緣與文化記憶
在「地緣與文化記憶」板塊中,主辦方邀請了來自中國、捷克、西班牙、瑞士、德國五個國家的藝術家參加,他們利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去探索出生、成長之「地緣」與藝術創作的關聯性及其承載的「文化記憶」。特別突出在創作過程中通過材料背後隱藏的內涵和意義,展示作品的審美和不同文化背景,從而搭建起文化對話的橋梁。
來自廣東中山的著名藝術家黃新本先生擅長油畫、水墨畫和陶瓷創作。2012年起,他以「東方遇見西方」為主題,開始了在俄羅斯、法國、義大利、捷克等國的油畫和國畫系列寫生及巡展,對東西方藝術的融合有自己的理解。此次展出,黃新本帶來了陶瓷裝置藝術「葬花」——把無數鮮紅、大小各異的陶瓷花瓣盛放在同為陶瓷燒制的二十多個「石頭」盒子中,頗有視覺衝擊力。
黃新本對本報記者介紹說,《紅樓夢》又稱《石頭記》,黛玉沒能如願與寶玉成婚,因此把這些花瓣葬入象徵墳墓的石頭中,將愛埋在自己和寶玉的心裡。他表示,帶來這一組深具傳統中國文化印記的作品參展,就是為了讓歐洲人感受中國文化借物抒情,內斂而深刻的魅力。所有陶瓷的花瓣和石頭盒子都由他親手燒造,把創作材料與地緣文化關係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2、讓當代藝術回歸日常生活
「日常藝術」板塊則突出展現了本屆藝術雙年展的文化訴求。在策展人李海旺看來,西方當代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一直與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保持緊密聯繫,而中國當代藝術在發展中對西方藝術理念亦步亦趨,反而沒有建立起中國當代藝術的當代性標準,使中國當代藝術處於脫離大眾日常生活的狀態,不被中國大眾理解和喜愛。「日常藝術」概念的提出就是將中國當代藝術重新拉回至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變成中國大眾喜聞樂見的、可以理解接受的、一起欣賞並參與創造的藝術。
譚天教授認為,這種以「日常」為主題的藝術展出非常有意義,因為一方面,中國的一些所謂的當代先鋒藝術在歐洲人看來並不稀奇;另一方面,中國地大物博,藝術內容非常多樣、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這些才是我們中國藝術整體的「日常」面貌。拿出這些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展示中國藝術家平常的創作主題和創作狀態,更能體現中國當代藝術獨特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正是這種「接地氣」的理念,得到了參展藝術家們的共鳴,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捷華協會主席烏金女士曾長期在捷克國家美術館任職,她精通漢語,是一位研究東亞文化藝術的專家。她在一幅中國剪紙作品前對記者興奮地介紹,這個名為「小蝌蚪找媽媽」的剪紙作品從構圖和題材方面非常新穎,突破了傳統,令她印象十分深刻。在參觀這次藝術展之前,她曾十分擔心會不會太過時髦和商業化,來到這裡之後才發現,這些作品都很有風格。她表示一定要把這次展會的相關信息放到捷華協會的網站上,好好為中國的這些現代藝術作品做宣傳。
3、展現中國村莊活態文化
雙年展的第三個板塊是「丁村藝術史」。丁村位於中國山西的襄汾縣,這裡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築群,同時也是考古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丁村人」的遺址地。今天的丁村仍然是一個保持著村社活態文化的鄉村,代表中國北方村莊的文化類型。在本次展覽現場,呈現出古村落民居建築、民間藝術和村民日常勞作生活的實景、圖片,以及來自村民自產自製的土布、平陽麻箋、剪紙和麵塑等主要手工藝傳統作品,讓參觀者感受中國勞動人民日常藝術創造的魅力。
村莊進入雙年展是一次藝術回歸日常生活的價值倡導,也是此屆布拉格展覽中最具獨創性的一面。李海旺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的創造並不是藝術家的唯一專利,美的事物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國度、不同地緣環境影響下,從衣食住行中提升出對美的生活感悟,用自己的審美感受創造出藝術作品。
雙年展組委會將「丁村藝術史」作為中歐藝術家對話的課題,於今年5月邀請歐洲參展藝術家和藝術史學者專家考察了丁村,拍攝村民日常生活,並在丁村古民居院落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對話與交流。長期生活在捷克與瑞士兩地的奈斯科特娜女士參加了這次考察,她在一組丁村村民的圖片前,激動地向記者回憶起那次令人難忘的旅程。
4、中國文化的魅力
在這次展覽中,中國文化元素不僅在中國藝術家作品中得到大量表現,在歐洲藝術家的作品中也時有出現,令人欣喜。
捷克自由藝術家洪伯雷茨多年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他的油畫作品「生活的行星」中,一個太極陰陽魚圖案十分醒目。他認為,無論人與自然,都與地球是一個整體,應該追求和諧。洪伯雷茨曾經在中國和泰國旅行,他表示希望亞洲的農村不要盲目引進漢堡、汽車等西方文化,舶來品不僅搶奪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還犧牲了環境。他還認為,中國藝術家們都受到中國文化的滋養,完全可以將自己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布拉格美術家協會主席布萊茨利科娃女士對記者說,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風光充滿了魅力,在中國的水墨畫上往往都會有題詩,非常浪漫,充滿了詩情畫意。她指著藝術家北水用陶瓷創作的一群金魚的裝置作品《眾生》讚嘆道,這個創意非常有趣。中國藝術家即便是用現代手段表現,也能看出很深的傳統文化內涵。
布萊茨利科娃女士介紹,在20世紀五十年代,捷克最著名的藝術家遠赴中國訪問,曾拜訪當時著名的大畫家齊白石,這一契機使齊白石在捷克非常有名,他的畫作也對捷克的藝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捷克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立體主義畫家菲拉非常推崇中國的工筆畫,他還曾經嘗試用中國水墨畫的技法表現捷克的自然風光。
展廳進門處掛著六幅巨大的油畫,這是李海旺的系列作品《天籟》。他表示,荷花象徵著「和」,中國文化以「和」為貴。這畫中的荷花,生生不息,品格清遠。
(本報布拉格9月21日電 本報駐布拉格記者 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