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2020-12-05 光明數字報

    【「一帶一路」進行時】

 

    2017年是「一帶一路捷克年」,中捷兩國不僅在經貿領域往來愈加密切,在人文領域的交流也更加熱絡。由中歐文化藝術交流聯合會和北京分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布拉格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日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來自中國、捷克、德國、瑞士、義大利、希臘等國的120名中歐藝術家帶來了400餘部作品參展,布拉格國際會展中心——這幢超過百年歷史的新藝術古典主義風格的經典建築首次迎來東西方藝術的直接對話,也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大文化亮點。

 

    開幕式上,來自中國和歐洲的40多名藝術家及參展嘉賓難掩興奮之情,感嘆於如此大規模的國際雙年展終於落到實處。此次展覽在中歐藝術交流史上具有許多的「首創」:首次由中國人主辦,首次以中國藝術家為主,首次將布拉格作為主辦地。中國藝術家代表、廣州美院教授、國家近代美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譚天認為,這些在中國當代藝術史和藝術展覽史上的諸多首創,令本屆雙年展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史意義。

 

    此次雙年展以「地緣」和「日常」為視角去關注世界不同地緣文明下藝術的日常面貌與生存發展狀態,遴選出能體現當代藝術先鋒性、實驗性和日常性的作品,包括油畫、當代水墨、版畫、雕塑、裝置、攝影、影像、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等類型,設計了「地緣與文化記憶」「日常藝術」以及「丁村藝術史」三大版塊,在探索展覽的藝術主題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1、感受地緣與文化記憶

 

    在「地緣與文化記憶」板塊中,主辦方邀請了來自中國、捷克、西班牙、瑞士、德國五個國家的藝術家參加,他們利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去探索出生、成長之「地緣」與藝術創作的關聯性及其承載的「文化記憶」。特別突出在創作過程中通過材料背後隱藏的內涵和意義,展示作品的審美和不同文化背景,從而搭建起文化對話的橋梁。

 

    來自廣東中山的著名藝術家黃新本先生擅長油畫、水墨畫和陶瓷創作。2012年起,他以「東方遇見西方」為主題,開始了在俄羅斯、法國、義大利、捷克等國的油畫和國畫系列寫生及巡展,對東西方藝術的融合有自己的理解。此次展出,黃新本帶來了陶瓷裝置藝術「葬花」——把無數鮮紅、大小各異的陶瓷花瓣盛放在同為陶瓷燒制的二十多個「石頭」盒子中,頗有視覺衝擊力。

 

    黃新本對本報記者介紹說,《紅樓夢》又稱《石頭記》,黛玉沒能如願與寶玉成婚,因此把這些花瓣葬入象徵墳墓的石頭中,將愛埋在自己和寶玉的心裡。他表示,帶來這一組深具傳統中國文化印記的作品參展,就是為了讓歐洲人感受中國文化借物抒情,內斂而深刻的魅力。所有陶瓷的花瓣和石頭盒子都由他親手燒造,把創作材料與地緣文化關係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2、讓當代藝術回歸日常生活

 

    「日常藝術」板塊則突出展現了本屆藝術雙年展的文化訴求。在策展人李海旺看來,西方當代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一直與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保持緊密聯繫,而中國當代藝術在發展中對西方藝術理念亦步亦趨,反而沒有建立起中國當代藝術的當代性標準,使中國當代藝術處於脫離大眾日常生活的狀態,不被中國大眾理解和喜愛。「日常藝術」概念的提出就是將中國當代藝術重新拉回至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變成中國大眾喜聞樂見的、可以理解接受的、一起欣賞並參與創造的藝術。

 

    譚天教授認為,這種以「日常」為主題的藝術展出非常有意義,因為一方面,中國的一些所謂的當代先鋒藝術在歐洲人看來並不稀奇;另一方面,中國地大物博,藝術內容非常多樣、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這些才是我們中國藝術整體的「日常」面貌。拿出這些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展示中國藝術家平常的創作主題和創作狀態,更能體現中國當代藝術獨特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正是這種「接地氣」的理念,得到了參展藝術家們的共鳴,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捷華協會主席烏金女士曾長期在捷克國家美術館任職,她精通漢語,是一位研究東亞文化藝術的專家。她在一幅中國剪紙作品前對記者興奮地介紹,這個名為「小蝌蚪找媽媽」的剪紙作品從構圖和題材方面非常新穎,突破了傳統,令她印象十分深刻。在參觀這次藝術展之前,她曾十分擔心會不會太過時髦和商業化,來到這裡之後才發現,這些作品都很有風格。她表示一定要把這次展會的相關信息放到捷華協會的網站上,好好為中國的這些現代藝術作品做宣傳。

 

3、展現中國村莊活態文化

 

    雙年展的第三個板塊是「丁村藝術史」。丁村位於中國山西的襄汾縣,這裡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築群,同時也是考古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丁村人」的遺址地。今天的丁村仍然是一個保持著村社活態文化的鄉村,代表中國北方村莊的文化類型。在本次展覽現場,呈現出古村落民居建築、民間藝術和村民日常勞作生活的實景、圖片,以及來自村民自產自製的土布、平陽麻箋、剪紙和麵塑等主要手工藝傳統作品,讓參觀者感受中國勞動人民日常藝術創造的魅力。

 

    村莊進入雙年展是一次藝術回歸日常生活的價值倡導,也是此屆布拉格展覽中最具獨創性的一面。李海旺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的創造並不是藝術家的唯一專利,美的事物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國度、不同地緣環境影響下,從衣食住行中提升出對美的生活感悟,用自己的審美感受創造出藝術作品。

 

    雙年展組委會將「丁村藝術史」作為中歐藝術家對話的課題,於今年5月邀請歐洲參展藝術家和藝術史學者專家考察了丁村,拍攝村民日常生活,並在丁村古民居院落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對話與交流。長期生活在捷克與瑞士兩地的奈斯科特娜女士參加了這次考察,她在一組丁村村民的圖片前,激動地向記者回憶起那次令人難忘的旅程。

 

4、中國文化的魅力

 

    在這次展覽中,中國文化元素不僅在中國藝術家作品中得到大量表現,在歐洲藝術家的作品中也時有出現,令人欣喜。

 

    捷克自由藝術家洪伯雷茨多年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他的油畫作品「生活的行星」中,一個太極陰陽魚圖案十分醒目。他認為,無論人與自然,都與地球是一個整體,應該追求和諧。洪伯雷茨曾經在中國和泰國旅行,他表示希望亞洲的農村不要盲目引進漢堡、汽車等西方文化,舶來品不僅搶奪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還犧牲了環境。他還認為,中國藝術家們都受到中國文化的滋養,完全可以將自己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布拉格美術家協會主席布萊茨利科娃女士對記者說,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風光充滿了魅力,在中國的水墨畫上往往都會有題詩,非常浪漫,充滿了詩情畫意。她指著藝術家北水用陶瓷創作的一群金魚的裝置作品《眾生》讚嘆道,這個創意非常有趣。中國藝術家即便是用現代手段表現,也能看出很深的傳統文化內涵。

 

    布萊茨利科娃女士介紹,在20世紀五十年代,捷克最著名的藝術家遠赴中國訪問,曾拜訪當時著名的大畫家齊白石,這一契機使齊白石在捷克非常有名,他的畫作也對捷克的藝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捷克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立體主義畫家菲拉非常推崇中國的工筆畫,他還曾經嘗試用中國水墨畫的技法表現捷克的自然風光。

 

    展廳進門處掛著六幅巨大的油畫,這是李海旺的系列作品《天籟》。他表示,荷花象徵著「和」,中國文化以「和」為貴。這畫中的荷花,生生不息,品格清遠。

 

    (本報布拉格9月21日電 本報駐布拉格記者 任鵬)

 

相關焦點

  • 上博攜手「大都會」 東西方文化碰撞進行創意融合
    這次是一個新的嘗試,就是把上博的鎮館之寶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些鎮館之寶,我們這兩種文化能夠有一個交融,能夠有碰撞,我們通過第三方把兩種文化的IP能夠打造出一個新的IP元素,能夠提供給各界。我們希望這個IP元素能夠融合,東西方文化碰撞出一個不一樣的火花。」
  • 「日升月恆」東西方美學的碰撞與融合 共同期待「好事將近」
    此次跨界合作,將寓意吉祥的東方元素以現代形式演繹並融入貼身服飾設計,不僅為大家帶來「好事將近」的美好祝福,也是AIMER品牌以國際視野將東西方文化融合的一次全新嘗試。  「日升月恆」東西方美學的碰撞與融合  作為全球炙手可熱的設計師,Vivienne Tam擁有享譽國際的知名度和獨一無二的時尚風格,憑藉「East-meets-West」的設計理念,呈現出東西方美學的碰撞與融合。
  • 回顧2020東西方文化的角逐與碰撞
    2020年絕對是東西方文化、意識形態和道德倫理相互糾纏,相互碰撞的一年。展望2021年中西方文化就精神、物質及意識形態的的追逐和鬥爭形勢,將變得更加撲朔迷漓和耐人尋味。讓我們以虔誠的心態,來包容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團體的聲音,共同用中國夢和中國精神,融合各國各民族的需求和吶喊,文明與和諧。共同打造二十一世界命運共同體。反對暴力,抑制戰爭,崇尚文明和民主,共同營造經濟繁榮,民族興望,國家富強,人民安居安業的世界大家庭而努力。
  • 申凱文新歌融合東西方特色 呈現文化藝術碰撞
    《Hotel Tokyo》(《東京旅館》)是一首融匯了東西方文化特色的歌曲,在樂器上採取了輕鼓、重貝斯的處理方法,並加入了日本傳統樂器三味弦。在美國長大的申凱文有著十多年的亞洲生活經歷,獨特的成長背景使得他在音樂世界中總能創作出一些融合兩種文化的新東西。
  • Staub琺瑯鑄鐵鍋,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實際上,Staub琺瑯鑄鐵鍋是一口糅合了東西方餐飲文化的鍋具,首先它的鍋蓋上擁有Pciots 自循環水珠設計,它能萃取食物精華並在鍋蓋上凝結,再均勻滴回食物中,形成「美味循環」,令食物鮮嫩多汁更入味,如此原汁原味呈現食物的天然美味,恰巧符合中式烹飪的特點與要求。
  • 海內外八國版畫藝術家齊聚山西「碰撞」東西方文化(圖)
    海內外八國版畫藝術家齊聚山西「碰撞」東西方文化(圖) 2016-09  「我希望可以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歷史的藝術作品帶到中國,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我始終堅信,藝術的語言沒有國界。」巴延斯說。  山西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山西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古人類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等文史古蹟,從南到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的民族文化。
  • 這8部東西方「文化差異」強烈碰撞的電影!
    那麼今天槽君推薦一些東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電影,難免會產生摩擦,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一部電影,好了開始我們的推薦旅程。豆瓣評分:7.5IMDb評分:6.7點評:中美文化的碰撞總歸還有東西文化的衝突和表現,女導演的獨特視角。
  • 申凱文新歌融合東西方特色 呈現多元文化藝術碰撞
    《Hotel Tokyo》(《東京旅館》)是一首融匯了東西方文化特色的歌曲,在樂器上採取了輕鼓、重貝斯的處理方法,並加入了日本傳統樂器三味弦。在美國長大的申凱文有著十多年的亞洲生活經歷,獨特的成長背景使得他在音樂世界中總能創作出一些融合兩種文化的新東西。這首歌由凱文、Kyle ' KO ' Owens、和表兄Moodin '一起詞曲創作,並由凱文和Moodin '擔當製作。
  • 精彩博文:東西方鬼神文化的遊戲碰撞
    如今遊戲作為一種承載文化的載體之一,不可避免的就內容和形式上也具有文化碰撞的現象.有一些遊戲公司一直致力於純正東方奇幻網遊的開發,但是,因為奇幻題材的集體爆發,這些東西都被淹沒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浪淘沙一般掠去了許多浮華的表質,好的作品又浮現出來。
  • 東西方文化藝術的碰撞:日式與歐美RPG遊戲大對比
    東西方文化藝術的碰撞:日式與歐美RPG遊戲大對比 時間:2015-05-02 11:13:34 來源:3DM新聞組-druiber
  • 奧地利咖啡師融合東西方飲品 搭建文化橋梁-飲品-中國食品安全網
    摘要:奧地利咖啡師皮特·克雷格致力於研製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飲品,搭建起咖啡與茶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之橋,並表示今後將會把眾多「咖啡茶」飲品帶到歐洲,更好地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 印順法師對話諾獎學者 東西方人文與宗教高端碰撞
    在創造、改變命運的同時創造、改變世界,匯集共同的因緣、願力,共同的思想碰撞在一起,創造生命和世界的奇蹟。希望每個人可以把握現在,掌握未來,活得自在,死得安樂,成為自己的佛!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跨越國界。文化因交流而豐富,因交融而多彩。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各種文明不斷交流、融合、創新的過程。
  • 歷史與現代碰撞的融合統一
    歷史與現代碰撞的融合統一——中國書法是世界性的一門獨立的藝術2019年5月20日至23日,由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書畫藝術發展促進委員會與浙江紹興市三味書畫院紹興市文化旅遊局領導到會致詞祝賀,紹興市委宣傳部領導在書藝學術研討會上作了主旨演講。社會各界文化名流和人士觀展,會期雖短,但有亮點,因而產生文化的社會重大影響,其亮點主要展現在下列各點:一是,在參展作品中,由紹興市國粹將軍文化館組稿,徵集了數十位將軍書畫作品參展。展現出新中國軍人戰無不勝的精神氣質風貌,也顯示出他們精神的高尚追求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 從電影中的文化差異,看中西文化碰撞與融合,讓人意想不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電影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元素,或是借用中國文化的外殼詮釋西方文化,或是運用西式的故事結構反映兩國文化之間的交融。與此同時,中國電影也頻頻融入西方文化,呈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碰撞。
  • 央金拉姆巴菲特心靈音樂會 東西方文化完美融合
    這場由兩位世界級音樂家聯手打造的殿堂級音樂盛宴主打心靈音樂概念,融合東西方音樂文化於一身,把原生態音樂風格及心靈音樂融入世界級音樂文化,讓到場聆聽音樂會的每一位聽眾都能感受到一次心靈音樂之旅。  「世界和平祈福音樂會」自籌辦以來,一直致力於打造以「祈福和平,關愛生命」為主題的殿堂級音樂會。
  • 央視「希望之星」熱播:中外文化的融合與碰撞
    對於期待節目已久的觀眾來說,今年央視的「希望之星」英語風採大賽真不愧是一場「饕餮盛宴」,國際名校招生代表的層層拷問,伴隨著中外文化的融合與碰撞、學霸們層層闖關、激情辯論,一路詮釋著中國學霸是如何叩開國際名校大門的精彩過程。
  • 中國最美的騎樓老街,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結晶,百年時光在此靜止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國家,在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許多燦爛輝煌的文化,因此中國人在出門旅行的時候,除了遊山玩水、觀賞自然風光以外,也非常喜歡一些人文古蹟,感受歷史的氣息。這條老街形成於1927年左右,但是要論其他的起源的話,最早卻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當時西方文化逐漸傳入這裡,一批西洋建築陸續建成,東西方文化在這裡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的碰撞與融合,才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條騎樓老街。當你來到這裡的時候,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座石牌坊,200年來他都安靜地守護著這裡。
  • 2020考研教育學:試評析希臘化時期東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複習指導>專業課>正文2020考研教育學:試評析希臘化時期東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2020-06-15 15:36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東西方冷兵器碰撞,日本武士VS西洋騎士!
    自古以來,冷兵器對抗都是文化與武藝的象徵!在那個殺傷性火器尚未誕生的年代,士兵在戰場上唯一能依靠就是自身的武藝與手中的各式兵刃。而東西方冷兵器孰強孰弱,也始終是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 上海國際藝術節: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文化自信,恰恰映照於這些難忘的場景。文化自信,來源於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傳統、文化歷史的繼承與創新發展;文化自信,亦展現為在世界舞臺上自如地以藝術表達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特質。上海國際藝術節正以自信而開放的姿態,推動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