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誕生地 剡溪唐詩路 書聖歸隱處 萬年小黃山
越鄉文化 讓古老嵊州煥發青春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地處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千百年來,九曲剡溪吟誦著無數文人墨客的佳詞麗句。驀然回首,古老的越鄉文化已抖落歲月的塵埃,把一座鐘靈毓秀的城市託起在世人面前,這便是嵊州——茶葉、竹編、根藝的故鄉,越劇、圍棋的搖籃,以及領帶之鄉、廚具之都、電聲零件之都、絲針織服裝生產基地……
積澱深厚的人文歷史
嵊州歷史悠久,古稱剡縣。山明水秀的嵊州,遠在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居住,新發現的小黃山遺址填補了浙江乃至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早階段文化的空白,名列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相傳「大禹治水畢功了溪」指的就是剡溪。「禹鑿了溪,人方宅地」,使剡中成為盆地。後在秦漢時建縣稱剡,唐初曾設嵊州,北宋年間始名嵊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從此,剡溪在古越大地孕育了越鄉文化,吸引了王羲之、李白、杜甫、白居易、陸遊等歷代名人攬勝或定居,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剡溪邊上文化古蹟眾多,其中古村落、古民居、古戲臺遺風猶在,古戲臺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200餘個,崇仁古鎮和馬寅初故居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堂古村和竹溪古村成為省級歷史文化村鎮。走馬嵊州,還可領略百丈飛瀑、南山湖、王羲之故居、剡溪漂流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
深厚的文化積澱孕育了豐富獨特的越鄉民間藝術。嵊州農村,有以越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有以竹編、泥塑、根雕、紫砂、戲曲服飾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有以民間吹打、舞獅舞龍、高蹺等為代表的民間文藝。嵊州越劇、嵊州吹打、嵊州竹編已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2005年11月,還建成了集窗口展示、創作交流、產品交易、娛樂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藝術村,形成了嵊州民間工藝產業的整體合力。其中根雕行業異軍突起,已有大小根雕企業60餘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其中中國根藝美術大師3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人;今年9月被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授予「中國根藝之鄉」稱號。
得天獨厚的越劇文化
越劇是嵊州的寶貴財富,是多才多藝、勤勞勇敢的嵊州兒女創造的戲曲藝術。越劇自1906年在稻桶背上誕生以來,從嵊州發展到紹興、杭州,走紅於上海,流行於全國,歷經落地唱書、小歌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階段,誕生了以袁雪芬為代表的一批越劇表演藝術家,被公認為全國一大劇種。近年來,嵊州越劇文化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展,設立了越劇文化發展專項基金,建設和修復了一批與越劇相關的硬體設施如越劇藝術中心、文化廣場及眾多古戲臺、老祠堂等,排演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越劇大戲《蔡文姬》、《王羲之》;拍攝了越劇電視劇《紅粉鬚眉》、《飛花如蝶》。除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花落嵊州、「小梅花」漸次開放外,嵊州百個民營劇團闖天下的現象更是成為越鄉文化發展的一大亮點,目前從業人員4000多人,整個產業年收入達8000萬元。民營劇團發展和繁榮的經驗,得到了中央、省領導的充分肯定,並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
日漸紅火的群眾文化
嵊州市群眾文化工作走在紹興乃至全省前列,創出了民營劇團、廣場文化、農民藝術節、越劇大巴、社區戲迷角等一塊塊優秀文化品牌。近年來,嵊州市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還實施了越鄉文化「六百工程」,使得群眾性文化活動紅紅火火。無論是在市區廣場、社區街巷,還是農村集鎮、高山村落,農民文化節、「種文化」比賽、夕陽紅藝術節等各種文化活動接連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約有業餘文藝骨幹1萬人,平均每年舉辦上規模的農民藝術節20餘次。由數百名群眾參賽的全市農民「種文化」擂臺賽近日將隆重開賽,全市上下又將成為歡樂的海洋。嵊州群眾成為「種文化」的主體,從文化產品的享受者,變成了文化產品的生產者,他們自我創造,自我展示,達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還形成了「多建一個球場,少出一個賭場」、「多演一場戲文,少鬧一場糾紛」的文明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