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田螺山遺址現6000年前人工種植茶樹遺存(圖)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餘姚田螺山遺址是全國第七批重點文保單位,它的考古發掘成果一直引人關注。2004年至2011年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山茶屬茶種植物的樹根遺存。

  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在杭州聯合召開發布會,宣布經專家多年綜合分析和多家專業檢測機構鑑定,在田螺山遺址發現的山茶屬樹根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考古發現的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的遺存。

  這一發現,也把中國境內開始種植茶樹的歷史由過去認為的距今約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也就是說,餘姚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通訊員 李榮榮 楊明 記者 朱琦琳

  如何斷定已距今6000多年?

  樹根所在地層年代和出土陶器輔證

  三十多年前,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事實上,當時考古專家在河姆渡遺址中也曾發現一些堆積在古村落幹欄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葉片,它們被認定為原始茶遺物。這一認識,當時震撼了考古界、史學界和茶學界。

田螺山出土類似茶壺的陶器

  2004年,在與河姆渡遺址相距約7公裡的田螺山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位於幹欄式木構房屋附近的兩大片原生於土層中的密集樹根根塊,而且其中一片的周圍有明顯的人工開挖的淺土坑,並伴隨一些碎陶片。

  主持田螺山遺址考古多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說,2004年2月至7月是田螺山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的時間。發掘表明,田螺山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條件最好、地下遺存比較完整的一處依山旁水式的古村落遺址,與河姆渡遺址具有相近的聚落規模和年代跨度。

  孫國平介紹說,田螺山遺址的文化層分三個階段,形成於距今7000-5500年之間,山茶屬樹根出土於第三階段的文化層之下,而樹根所在土坑打破第二階段的文化層。根據樹根所在地層年代的碳14測年技術的科學測定和出土陶器等遺物的形態特徵確定,這批樹根生長於距今6000年前左右。

淺土坑中的茶樹根

  如何斷定是茶樹而非其他?

  形態、結構、茶氨酸含量皆相符

  據了解,田螺山遺址此後又分別於2006年下半年、2007年上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對於發掘中出土的疑似茶樹根,一起參與田螺山遺址合作研究的日本東北大學植物學教授鈴木三男和金澤大學考古學教授中村慎一進行了木材顯微切片檢測。

  他們發現,這批樹根芯部無髓,年輪的方向變化顯著,年輪界限不明顯,導管和纖維的細胞壁很薄,纖維直徑及放射組織細胞較大。這些特徵首先表明,出土的這批標本確為根部木材,而且這些樹根的顯微結構與栽培茶樹一致,可以初定為茶樹。

  同時,為了妥善保存這些出土樹根,考古人員將樹根浸於清水中,並為防止樹根變質,其間多次換水浸泡。2008年12月,部分樹根和浸泡樹根的水液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進行化學檢測,經色譜檢測,樹根和水液都檢出有茶樹特徵性成分茶氨酸。

  而據以往的茶學研究已知,除茶樹外,茶樹的近緣植物茶梅中也含有微量的茶氨酸。為了進一步驗證田螺山出土的這批樹根是否屬於其他山茶屬植物,有關方面專家於2009年10月26日在遺址附近挖取了茶樹及近緣植物紅山茶、油茶、茶梅、山茶根樣本;2011年5月12日在考古現場提取了出土樹根樣本,同時在田螺山遺址周圍再次挖取活體茶樹、山茶、油茶和茶梅樹根,送到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色譜檢測。

  測定結果表明:田螺山遺址出土樹根中有的茶氨酸含量達1493微克/克,接近活體茶樹主根1881微克/克,而山茶、油茶和茶梅中的茶氨酸含量極微。從樹根形態、解剖結構、茶樹特徵性化合物——茶氨酸含量等三個方面綜合鑑定結果,由此斷定這批樹根為山茶屬茶種植物的遺存。

  如何斷定是人工種植茶樹遺存?

  成片紮根於人工挖掘過的熟土淺坑

  孫國平研究員舉例表示,在田螺山遺址的第一次發掘中,在距地表1米多深的土層曾出土兩片不規則淺土坑。

  在略深的一個坑中,坑口範圍土色呈深青灰色,與周圍區別明顯,且土質溼軟,其間可見較密集的點狀褐色腐朽植物痕跡。往下發掘,逐漸更大地暴露一些枝條狀、塊狀或球狀的植物根莖,含水量大,並從周圍泥土中清理出一些碎陶片和燒土塊等生活廢棄物。淺坑坑口距地表深度相似,顯露土色也與前者接近,只是邊界範圍不甚明確,根須分布比較集中,粗細共計達45根左右。

  孫國平說,首先從平面分布位置關係來看,它們靠近幹欄式建築的一些帶墊板柱坑,而且沒有被周圍同時期的密集柱坑打破,由此判斷它們與這些柱坑代表的建築單元原本應具有空間上的有機聯繫,「也可以說,這兩片根須就處在幹欄式建築的附近。其次,這些原生的根須,成片紮根於人工挖掘過的熟土淺坑,基本可以排除其自然生長的可能性。」考古發掘表明,它們屬於先民在此人工種植樹木的遺存。

  此外,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環形把手,另有灑水小嘴,形同民間常用的小茶壺。孫國平說,這也佐證6000年前田螺山村落的人們已開始人工栽培茶樹,並使用陶器煮茶、喝茶。

  發現意義

  世界茶樹種植源於何時何地

  田螺山茶樹根成重要證據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名為Thea sinensis.L,後又定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只是在1824年,駐印度的英國少校勃魯土(R·Bruce)在印度阿薩姆省沙地耶(Sadiya)發現有野生茶樹後,在國際學術界開展了一場茶樹原產地之爭。

  印度起源說的論據是: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樹,而沒有人提出中國有野生茶樹;印度阿薩姆種茶樹長得「野」,樹高葉大,而中國種茶樹材矮葉小。其結論是:印度種是茶樹原種,印度是茶樹的原產地。

  然而多數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在中國。1935年,印度茶業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科學調查團,對印度沙地耶發現的野生茶樹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植物學家瓦裡茨(Wallich)博士和格裡費(Griffich)博士都斷定,勃魯士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傳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變種,至於茶樹的某些差異,那是野生已久的緣故。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學者志村橋和橋本實,他們通過對茶樹細胞染色體的比較,指出中國種茶樹和印度種茶樹染色體數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細胞遺傳學上兩者並無差異。橋本實還進一步對茶樹外部形態作了分析和比較,發現並不存在區別中國種茶樹與印度種茶樹的界限。

  有無野生大茶樹,固然是確定茶樹原產地的重要依據之一,但發現有野生茶樹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和印度目前都有野生大茶樹生存,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當印度人還不知種茶和飲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樹的時候,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已有數千年歷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國人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

  孫國平研究員表示,田螺山遺址茶樹根遺存的意外發現,為解決世界茶樹種植起源於何時何地這一問題找到了重要證據。部分內容據中國茶網

相關焦點

  • 浙江一遺址現中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遺存 距今6000年
    浙江一遺址現中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遺存 距今6000年 2015-06-30 21:09:47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屬樹根,經專家綜合分析和多家專業機構的檢測鑑定,被認定為山茶屬茶種植物的遺存,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考古發現的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的遺存。  1973年,在距今7000年前的餘姚河姆渡遺址中,考古專家就發現一些堆積在古村落幹欄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葉片,並被認定為原始茶遺物。這一認識當時曾震撼了考古界、史學界和茶學界。
  • 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發現中國最早人工種茶遺存
    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發現我國最早的人工種茶遺存  這項考古發現把中國種茶歷史往前推了3000年  6000年前,餘姚一帶先民就開始種茶啦  □本報記者 王晨輝  6000年前,生活在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這是記者昨從田螺山遺址考古發掘研究成果發布會上獲悉的
  • 浙江出土6000年前古樹根 中國種茶史或上推千年
    一種觀點認為根據陸羽記載可推論出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4700多年歷史。然而,隨著中日兩國專家組成的「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課題組日前對外宣布研究結果稱浙江田螺山遺址距今6000年前地層出土的一批樹根經鑑定屬山茶屬樹根,且人工種植的可能性很大———中國種植茶葉的歷史有望上推千年之久。
  • 茶葉起源或將提前4000多年 餘姚出土疑似茶樹樹根
    這些樹根一直埋在一米深的地下  近日,在日本金澤大學有一場雲集世界茶專家的報告會,會上傳出讓人興奮的消息:從餘姚田螺山出土的樹根是山茶屬樹樹根,且種植時間為6000年前!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介紹說,這批山茶屬樹樹根是2004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田螺山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時出土的。  它們是在距地面1米多深的底層裡發現的,呈新鮮的黃褐色。出土前,它們一直埋藏在地下水位很高、近乎密封的土壤裡。十多塊根分成兩大片直立著,周圍就是村子裡的房屋。  另外,根據出土現場有挖過淺坑的跡象,專家推斷,這批樹可能為人工種植。
  • 浙江餘姚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 又一個河姆渡?
    「當年4萬平方米的河姆渡遺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稱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文物密度之最。現在看來田螺山的文物密度還會超過河姆渡。」考古隊員黃渭金告訴記者。     儘管尚未進行碳14檢測,但從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斷,田螺山遺址所處時代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間,與河姆渡遺址同一時期。
  • 餘姚田螺山遺址現場館昨天開放
    本報駐寧波記者(見習)沈之鎣    本報訊 走進田螺山遺址現場,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6500多年前的古村落。一座獨木橋,周圍散落著幾個船槳。村口有一個門廊,就像是現在村子的牌坊。  昨天,餘姚田螺山遺址現場館正式開館。這個坐落在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的場館,與河姆渡遺址只相隔7公裡路。
  • 寧波田螺山考古大發現 遺址與河姆渡同時期(圖)
    挖掘現場     專題:寧波田螺山遺址考古重大發現  考古現場找到10具古人屍骨 未找到規模墓葬(圖)  專家介紹考古重大發現--古建築和古埠頭  記者 王仁奎 潘君耀  金報訊 寧波餘姚三七市鎮相岙村田螺山考古秘密進行了100多天後,近日浮出了水面。
  • 寧波文明被推到距今8000年前,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 8000年前餘姚井頭山遺址,比河姆渡還早了千年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歷史。
  • 浙江餘姚市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 又一個河姆渡?
    田螺山,能否揭開謎底?  7000年前常來常往  踏入田螺山考古隊現場臨時租住的二層小樓,大門隨即被記者身後的考古隊員拉上,再一絲不苟地加上一把大鐵鎖。  300平方米的試掘區還沒挖完,就找到700多件文物。除少數幾件被運往餘姚博物館,絕大部分留在小樓裡,整整6房間。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 餘姚發現我省首個貝丘遺址,出土的8000年前海鮮改變寧波歷史
    請輸入圖片描述浙江在線-寧波頻道5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醉 應磊)蚶、螺、牡蠣、蟶、蛤、蠔……在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專家發現了數量巨大的海生貝殼,這說明8000年前的寧波先民已經開始享用豐富的海鮮大餐。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片。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遺址埋藏在現地表之下8米左右。
  • 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
  •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發布時間: 2020-06-01 11:31:43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竇瀚洋 沈朝暉 | 責任編輯: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
  • 今天,人民日報聚焦餘姚井頭山!
    井頭山遺址的地理位置圖。動物的碎骨頭,陶器碎片、石器、骨器等人工器物的陸續出土,更能證明它們是古人廢棄的生活垃圾。從8000年前的井頭山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實現了從海洋漁撈向稻作農業的轉變專家認為,井頭山遺址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全新世(1.2萬年前開始的地質時代)海平面上升過程中被海水淹沒、被淺海沉積物掩埋的史前遺址,為解決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過程中的一些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線索,堪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 考古人員稱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會打魚煮飯造房子
    打魚煮飯造房子,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好厲害  是誰,教會了他們這一切  田螺山遺址開掘最深地層,試圖尋找與海洋文化的關係  記者 葉涵  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是目前發現的浙江省內距今最早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徵的歷史遺存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