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經》,是《六經》之一。六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樂經》。關於《樂經》的流傳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認為《樂經》已亡於焚書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種是認為《周禮·春官宗伯》之《大司樂章》為《樂經》;還一種是認為本來就沒有《樂經》。《樂經》已亡於秦火,此觀點較為可信,採納的人也最多。
經書坎坷
漢代初期六經遺失,官府組織齊魯書生,默寫原經,但謹成詩、書、禮、易及春秋五經。而《樂經》一書,沒有能靠記憶而默寫出的,這使得三千年來我國的六經缺一,成為莫大的遺憾。
1936年,陝西旬邑縣發現《樂經》,當年的《西京民報》記載了發現過程:大明後期,旬邑縣直道村內,隱士文平人十六歲時,雨後往村外一古廟散步,廟歷史不可考,有竹簡狼藉地上,韋編成灰字皆蝌蚪,不能識讀,文君遂檢藏家中。二十年後,文君已學有根底,始將竹簡蝌蚪文加以整理,方知為《樂經》全文。經清朝某文人的保存,終於在整理地方志的時候,補記其中。
此消息為當時的省主席邵力子獲悉,邵力子當即派人將《樂經》接收。這篇報導是《西京民報》分別於1936年12月12日、13日兩天獨家刊出的,從報導看《樂經》已在邵力子手中。可就在這個當口,舉世震驚的西安事變爆發了,邵力子被關押,五天後辭去省主席職務,西安事變解決後,邵力子也離開了陝西。
西安事變的發生無疑使《樂經》的印刷出版遭受了影響,也使得「文化界又得一至寶」的消息成了泡影,《樂經》印刷出版的結果成了至今難以破解的謎團。《樂經》至此又一次與世人擦肩而過,原版神秘失蹤,成了文化界再也無法彌補的遺憾。
新近發現
2008年7月清華大學獲贈兩千餘戰國竹簡,從中專家發現了周武王徵伐黎國得勝回朝後,在典禮中飲酒賦詩的資料,專家認為這是《樂經》的篇目。《樂詩》為周武王於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中,飲酒時所賦詩歌,疑為《樂經》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