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在隋唐時期得到了人們的推崇,而當時作為一個選拔人才的制度,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而在科舉考試中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則是探花。而最後一道考試就是「殿試」,由皇帝來親自審閱文章,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科舉史上最慘狀元,因為試卷打不開成了第四名,替補狀元成了宰相!那麼他究竟是誰呢?下面就讓小編一起來帶大家看看吧!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第一到第十名的位置已經被定好了,這是需要過皇帝的一下手,只要是沒有什麼特殊情況,名次都會按照主考官的意願來。而在乾隆年間的考試中,一位名叫邵自昌的人被擬定為了狀元,這位也是也是寫得一手好文章,最初的童試一直到殿試基本上就沒有遇到過苦難,誰知道到了皇帝這裡的時候卻出了岔子。
一般來說,在皇帝查閱這些已經判定好的卷子時,都是要仔細的看一遍的,而第一個拿起來的就是邵自昌的卷子,在文章中出了一些對策講述的有兩句不連貫,其他的都是上上之選,而正當乾隆皇帝準備打開封彌準備宣讀第一名的時候,卻發生了意外,他的封彌怎麼也打不開,但是人們一直在等待著皇帝宣讀狀元呢。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封彌了,因為有學子們覺得,在考試的時候帶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利用這個名字作弊,直接指定某人成為狀元的話,是不是對其他人就有點不公平呢?而皇帝覺得這個也在理,於是就設置了封彌。而這個邵自昌就比較悲催了,在乾隆皇帝鼓搗了好幾次之後,都沒有打開他的封彌,然後一直推,到了第四名的時候,他的封彌才打開,而最後乾隆覺得這是天意,最後給了他一個第四名。
而之後的邵自昌仕途只能說是平平淡淡吧,在之後被封為了翰林院庶吉士,然後慢慢的依靠著的普通的業績,然後憑藉資歷不斷的升官,直到最後他做的最大的官也就是一個從一品的左都御史,在清朝的歷史上對他的介紹也不是很多。
而替補狀元卻是官運亨通,他就是戴衢亨,在剛開始是翰林院編撰,之後一步一步走上了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等,而這些官職被稱為是清朝的宰相。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樣的看法呢?在下面評論點讚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