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史上最慘狀元,因試卷打不開成了第四名,替補狀元卻成了宰相

2020-12-18 大國鑑史

科舉考試,在隋唐時期得到了人們的推崇,而當時作為一個選拔人才的制度,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而在科舉考試中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則是探花。而最後一道考試就是「殿試」,由皇帝來親自審閱文章,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科舉史上最慘狀元,因為試卷打不開成了第四名,替補狀元成了宰相!那麼他究竟是誰呢?下面就讓小編一起來帶大家看看吧!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第一到第十名的位置已經被定好了,這是需要過皇帝的一下手,只要是沒有什麼特殊情況,名次都會按照主考官的意願來。而在乾隆年間的考試中,一位名叫邵自昌的人被擬定為了狀元,這位也是也是寫得一手好文章,最初的童試一直到殿試基本上就沒有遇到過苦難,誰知道到了皇帝這裡的時候卻出了岔子。

一般來說,在皇帝查閱這些已經判定好的卷子時,都是要仔細的看一遍的,而第一個拿起來的就是邵自昌的卷子,在文章中出了一些對策講述的有兩句不連貫,其他的都是上上之選,而正當乾隆皇帝準備打開封彌準備宣讀第一名的時候,卻發生了意外,他的封彌怎麼也打不開,但是人們一直在等待著皇帝宣讀狀元呢。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封彌了,因為有學子們覺得,在考試的時候帶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利用這個名字作弊,直接指定某人成為狀元的話,是不是對其他人就有點不公平呢?而皇帝覺得這個也在理,於是就設置了封彌。而這個邵自昌就比較悲催了,在乾隆皇帝鼓搗了好幾次之後,都沒有打開他的封彌,然後一直推,到了第四名的時候,他的封彌才打開,而最後乾隆覺得這是天意,最後給了他一個第四名。

而之後的邵自昌仕途只能說是平平淡淡吧,在之後被封為了翰林院庶吉士,然後慢慢的依靠著的普通的業績,然後憑藉資歷不斷的升官,直到最後他做的最大的官也就是一個從一品的左都御史,在清朝的歷史上對他的介紹也不是很多。

而替補狀元卻是官運亨通,他就是戴衢亨,在剛開始是翰林院編撰,之後一步一步走上了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等,而這些官職被稱為是清朝的宰相。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樣的看法呢?在下面評論點讚留言哦

相關焦點

  • 這個清朝狀元的考卷遲遲拆不開,乾隆急了:換一個狀元
    想要考得狀元也是很困難的,中國有超過1280年的科舉歷史,超過100萬名舉人和10萬多名進士出現,但狀元和武狀元總是才只有777名,而文狀元才只有592名而已,甚至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很多人已經考取了狀元,就差那麼一步之遙因為各種原因被淘汰出局。咱們今天要跟大家說的就是清朝狀元邵自昌。
  • 此人意外奪魁,誰知大喜之後生大悲,竟成科舉史上最短命的狀元
    一千多年的科舉史上,創下了無數的佳話,有父子狀元、兄弟進士,但更多的讀書人無法通過科舉這座獨木橋,到死也沒能取得功名。當然,也有幸運的,他們因偶然因素一舉奪魁,成為狀元。本文所說的焦蹈就是一個幸運兒,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極度悲劇的人物。
  • 考個狀元有多難?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洛陽出過7個狀元
    科舉考試作為我國古代版"高考」,是文人們的人生大事,而狀元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洛陽一直是中國的教育中心、科舉考試中心及高層次人才聚集地,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洛陽出過7位狀元,393名進士。 洛陽古代的這些狀元有多牛?
  •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他是第二名,卻因名字被慈禧更換成狀元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他是第二名,卻因名字被慈禧更換成狀元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所以古代很多的家庭都讓想自己的孩子考上狀元,然後一舉成名。最重要的是在古代,要是中了狀元的話,皇帝很快就會給他們分配官職,而且那些官職都不會很低,所以可以讓他們的命運有很大的轉變。
  • 王安石的科考故事,一個不小心竟把到手的狀元弄丟了
    擔任宰相後,連科舉考試的範文都是他寫的,全中國的舉人都以他的範文為學習的教材,可見其文學才華是貨真價實的。然而令人大吃一驚的是,王安石自己考科舉的時候,原本已經被主考官定為狀元,卻因為一句話惹惱了宋仁宗,被降到第四名,而把原本第四名的楊寘撥為狀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楊寘榜」事件。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北宋王朝按照禮制在都城開封舉行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
  • 古代科舉的「另類」狀元,考第一未必是狀元,狀元也能當皇帝
    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今河北肅寧人,光緒三十年狀元。劉春霖中狀元的第二年,清廷正式宣布廢除科舉制度,因此他成為科舉史上最後一位狀元。關於劉春霖中狀元,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這點我們後面再說。最有才的狀元:黃觀,今安徽池州人,洪武二十四年狀元。黃觀最有才表現於,他是歷史上唯一「連中六元」的人。就是連續取得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註:清朝的錢棨也是「六首狀元」,不過他不是連續考中「六元」,要注意區分這一點。)
  • 科舉史上最牛的一門三狀元,出了兩位宰相一位將軍,父親也是進士
    眾所周知,科舉在明清時期發展完備,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士人各展其才,進行比試,如果能高中狀元,那簡直是整個家族乃至整個家鄉的榮耀,畢竟中國歷史上的狀元總人數也才500餘人,很多偏遠地方可能數百年都出不了一位狀元。然而在四川南充大橋鎮,卻有一處名為「三狀元故裡」的景點,嚴格說來應該是兩位狀元和一位進士。
  •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試題及中國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試卷
    茲承大對,諭旨勉以直言無隱,何敢飾辭頌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讀《制策》有曰:君人之道予育為心,而因求簡賢輔治之法,此誠安民之急務也。臣惟民間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漢以六條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權寄之於守,此與今制用意相同。然漢代循良之吏後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豈非粉飾欺蔽之習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飾欺蔽之習,在通上下之情。
  • 被上天「戲弄」的晚清狀元劉春霖:剛中狀元,第二年科舉就被廢除
    劉春霖,生於1872年,字潤琴,於1904年狀元及第,被稱為「第一人中最後人」,其人生可謂是經歷了中國史上最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曾出國到東京深造,1907年回國後又多次任職,歷經了辛亥革命,「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而他看著自己的國家飽經戰火又無力改變。在1942年的春天,患有心臟病的劉春霖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國破家亡的打擊之後於北京逝世。縱觀他的一生,又有哪些傳奇呢?
  • 古代科舉考狀元的那些事兒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根據史料記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止,在1200多年的科舉考試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共有777人。  先認識一個正兒八經的狀元——鄭冠。他是中國唯一一個「雙料狀元」,公元823年,鄭冠高中文科狀元。5年之後的828年,鄭冠又中武舉狀元。  說完鄭冠,再來說說明孝宗時期的一位狀元。
  • 古代科舉狀元試卷究竟長什麼樣? 這些狀元他們都寫了什麼內容?
    古代科舉狀元試卷究竟長什麼樣? 這些狀元他們都寫了什麼內容?時間:2016-03-20 15:52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科舉狀元試卷究竟長什麼樣? 這些狀元他們都寫了什麼內容?
  • 史上最慘的狀元駙馬,前腳剛死,後腳老婆生兒子,生父成疑
    但選擇成為皇家女婿的狀元卻十分罕見,中國歷史上實施科舉制度有1300多年,有據可靠的文狀元有596人,平均20多年才出一個,稀少程度可想而知,就是這樣,成為狀元駙馬的人也只有一個,這個人就是唐宣宗的女婿——鄭顥。鄭顥字奉正,河南滎陽人。
  • 科舉奇觀:一門四進士兩狀元兩宰相
    科舉奇觀:一門四進士兩狀元兩宰相文:老蔡的菜園子 史海漫步北宋有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出生苦寒的士子一旦科舉及第,功成名就,就會帶動整個家族繁衍生息,世家子弟學而優則仕,一個比一個優秀的走上科舉之路,成為名臣勳貴。
  • 有人臉皮厚有人當駙馬 中國古代十大狀元最傳奇圖
    本來他早有婚約在身,中狀元後打算迎娶盧家的千金。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他,鄭顥偏偏不愛公主,非娶與自己青梅竹馬的盧家小姐。唐宣宗便讓宰相白敏中說服他,白敏中費盡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誘,終於迫使他娶了萬壽公主,婚後兩人生活得並不幸福,後來鄭顥多次彈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虧,替白敏中壓下了彈劾的奏章。
  • 史上最倒黴狀元
    提起狀元負心漢,史上最有名的就是清人石玉昆編排出來的負心郎陳世美,而駙馬爺陳世美也在戲劇中被包青天怒鍘。其實,在宋代,真有一名狀元硬生生地被人編造成負心漢。     王俊民奪魁後瘋了     這個倒黴蛋名叫王俊民,山東萊州人,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的狀元。因科場奪魁,他又被叫做王魁。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狀元是書法大家,進士中人才輩出
    三者孰為最急策」,反映了當時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的時代背景。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出題範圍雖然與過去一樣,但因為不用八股文程式,所以各人的答卷較放得開。如舒元璋在第三題的答卷,一開頭就說「間嘗覽五大洲之典籍,披環瀛之輿圖」,力圖出奇制勝。從考試內容以及考生的考捲來看,科舉制已從古代選士考試制度向現代文官考試制度轉型。
  • 清朝狀元的試卷公諸於世,看到上面的字跡,網友:這也太漂亮了
    科舉考試第一名的稱為「元」,比如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叫會元,殿試第一就成了狀元了。而狀元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最高地位,而歷史上能榮獲狀元的人才也是屈指可數。在我國的科舉史上,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朝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截止,一共是1283年,總共產生狀元592位。
  • 探討古代十大狀元之最,末代狀元殿試試卷美到不可方物
    在我國古代科舉歷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進士,而處於科舉金字塔頂端的狀元有多少?一: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孫伏加,孫伏加是大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科舉狀元,山東武城人,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孫伏加曾任職陝州、潮州、鄧州刺史,加授銀青光祿大夫,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去世。
  • 「原創」他出身微寒,是中國1300年科舉史上最末一位狀元
    那些書法家們~第462篇【原創】他出身微寒,是中國1300年科舉史上最末一位狀元! 文/盧秀輝 劉春霖出生與絕大多數仕宦不同,既不是書香門第,也不是耕讀人家。殿試時,主考大臣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適逢是年為慈禧太后七十大壽,她想挑個好兆頭。第二份試卷即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甘露。而劉春霖為肅寧人,「肅寧」象徵肅靜安寧,而此時的清王朝正是搖搖欲墜。人名好、地名好,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劉春霖成了頭名狀元。劉春霖的兄長也同時考中,一門兩進士,何等風光。
  • 陝西科舉狀元僅10餘位 考生作弊坎肩上寫4萬字
    據統計,共有700餘位狀元、十餘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歷史上的狀元以南方居多,陝西有十餘名狀元。  在陝西的十餘名狀元中,包括大書法家柳公權、寇湘(北宋宰相寇準之父)、王傑、康海等。其中武狀元郭子儀更是戰績赫赫,曾平定安史之亂。康海與正德時期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等被稱為"前七子",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著有雜劇《中山狼》、詩文集《對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