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停止創作。」11月30日,上海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探索」特訓營正式開班。在過去一周,在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圍繞「影視全流程創作及如何進行項目提案」,6位國內外行業導師現場教學,手把手與29位年輕的創作者分享實戰經驗。12月5日,學員們還帶著各自精心準備的項目提案,面對評審嘉賓和影視企業代表,進行了一次精彩的項目創投提案會。
圖說:上海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探索」特訓營收官
儘管追尋光影的道路依然很長,但學員們紛紛表示,未來在影視之路上,「探索」的步伐不會停止。
導師言傳身教 學員大有收穫
為期一周的短視頻單元「探索」特訓營,邀請到來自北美的編劇醫生Dean Burns(蒂恩·布魯斯),青年導演李睿珺,曾參與製作過《唐人街探案2》《流浪地球》等多部商業大片的製片人王佳任,《長城》攝影組攝影師顏代堯,動畫大片《哪吒》《姜子牙》的執行製片袁原等國內外電影人,為學員們現場教學,分享經驗。
在編劇課程中,Dean Burns為學員們傳授了自己的創作方法論——「寫你知道的故事」,掌握「主題的重要性」,學會「利用角色的目標去驅動故事」。在理論分析之外,Dean還為學員們輔導了故事大綱寫作、人物小傳設定、系列劇提案等豐富的實操內容。
圖說:老師們現場授課
「電影是給未來的觀眾講故事。」談及影視項目開發,王佳任建議青年創作者們在策劃選題前,先好好觀察這個世界,觀察這個社會,觀察所有的人,只有從中不斷反思,才能找到真正引發情感共鳴的項目,「一言以蔽之,就是找到一個社會痛點,藉助一個好的故事,用合適的方式把它完整呈現出來。」
曾執導《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路過未來》的李睿珺導演,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從劇本、拍攝、選角等方面為學員們答疑解惑。在他看來,劇本是通嚮導演的第一個門檻,「劇本決定了一個項目的可控性。」他告誡學員們,既要有製片思維和大局意識,在現場也一定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工作人員。
來自咪咕視訊自製劇工作室的總製片人吳楚天,則以咪咕自製劇《乘風少年》為例,與學員們分享了三個維度的問題——「做什麼、為誰做、怎樣做」。他從項目預算分配、選角經驗、取景拍攝等方面強調,「做什麼其實不重要,關鍵是要清楚為誰而做。」
圖說:老師們現場授課
在攝影工作坊中,顏代堯為學員們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電影攝影「探索」之旅,從彩色電影膠片的曝光原理和洗印方式,到數字膠片技術誕生後拍攝手法和電影美學的改變,讓學員們直觀感受到電影攝影的影像表達和技術的升級換代。在現場教學中,他為學員們精心打造出不同情緒表達的人物燈光造型,實地演示了一場戲的實拍過程。
一周的學習讓學員大有收穫,他們紛紛表示,特訓營的課程設置既接地氣,也具有極高的實操價值。而導師們對影視創作的真誠態度,更讓學員對影視行業有了新的認知與追求。
投身實戰預演 鋪設攀登臺階
為幫助學員在深入了解影視項目全流程運作的基礎上,切實提升自身的提案能力和創作實踐能力,12月5日下午舉行的項目創投提案會,為學員們對未來電影項目開發提供了一次實戰預演。
本次項目創投提案會由特訓營導師王佳任、李睿珺和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執行院長蔣為民擔任評審嘉賓,邀請凡酷文化、初三影業、微鹽文化、瘋兔文化、御俠影業等上海本地的影視公司代表,現場聽取學員匯報。
圖說:學生拍攝中
活動現場,幾位評審嘉賓分別從項目質量、市場風險、投資回報預期、完成預期等角度,為學員給出針對性建議。王佳任指出:「任何一個項目都會遭遇不同的意見,但千萬不要輕易放棄。」李睿珺鼓勵年輕的創作者們,「趕緊行動起來,拍起來吧。一部電影其實只是代表你當下的能力,並不代表你未來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每一次拍攝都是一次重新的開始。」
提案會共收到《地球1/2》《透明人》《金剛不壞》《綠皮車》等13個項目報名,涉及科幻、青春、懸疑等題材類型。最終,傅藝超的《摩爾》、於海龍的《癌》和孟蝶的《即興起舞》脫穎而出,獲評本期特訓營「優秀作業」榮譽。
作為短視頻單元的獨家教育支持單位,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將為獲得榮譽的三位創作者,在拍攝上提供免費的硬體設施支持。作為短視頻單元的官方戰略合作夥伴,咪咕視頻持續關注和挖掘優秀原創力量,以平臺優勢為優秀創作者提供更多扶持和賦能。
數碼時代的來臨,拓寬了電影語言的邊界,讓更多年輕人在電影之路上,不斷進行新的嘗試和突破。短視頻單元以4分鐘以內的影像作品為載體,發現新人,發掘新作,幫助他們堅定信心,收穫肯定,鋪設好向長片攀登的第一級臺階。
2021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徵片即將啟動,相信有志於電影創作的年輕人們,將在這裡相識相聚,共同奔向中國電影的廣闊未來。(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