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沒有高潮的電影,至少在情感上是沒有高潮的,即使有那6分多鐘令人暗自噓嗟,驚心動魄,攝人心魂的戰爭戲的上演,這部戲依舊還是沒有高潮的。乍一看,整部戲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壓抑,灰暗,緊張的,不知怎麼的,劇中場面的大好陽光總給我一種不可言說的壓抑與驚瘮,即使劇中人與人之間衝突不斷,摩擦不停,但卻始終沒有人物情感的大爆發,給人一種悵然若失,惶惶不可狀物,仿佛產生一種挽弓搭箭欲射而獵物卻不可尋的莫名惆悵之感。這是在那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裡,一群芳華正茂,傲氣恣肆的青春少年中,在軍隊的文工團,在那個特殊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經歷的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的人性訴說史和時代烙印詩篇。
影片向世人展現了在深邃的時光瞳眸下,一組部隊文工團士兵的各異人物群像及其滄桑巨變,講述了他們在四十多年前那樣一個特定的歷史年代和特殊環境之下的人生履歷和感受。從文革到2016年,劇中人物的情感、命運、夢想、價值所有的一切都與時代和集體緊緊地綁縛在了一起。這部電影敘事巧妙,以女二號時過境遷,年老後追憶往事的角度鋪展開來,這就導致了整部電影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情緒集中點,爆發口,但卻神奇的足以使我們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去掙扎,去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他們的迷茫和幻滅,信仰和價值,狂癲和執拗,清醒和迷醉。「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這是馮小剛對《芳華》電影主題的定位,電影裡有多少美好青春芳華的光影,就有多少辛酸流淚的悵惘悲憫,歲月就這樣一直向前,但似乎在時代變遷中也免不了拘謹倉促,頗見捉襟見肘而又無可奈何。
「我們是信奉平凡即是偉大的一代人」,嚴歌苓在原著中寫道,不得不提,《芳華》到底還是守住了社會的良心,嚴歌苓和馮小剛在電影中不單單滿足於做電影本身的忠實情景再現者,而是更想向觀眾闡明自己的立場與價值觀。在經過藝術加工,詩意豐富的回憶錄中,劉峰才不只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不理人間清歡的活雷鋒,何小萍更遠非一個傳聞推測中惡臭難當又居心叵測的隊伍小人。各異的人物形象演活了劇中的時光,劉峰樂於助人隨情感萌發,何小萍敏感脆弱又堅強執拗,林丁丁外表嬌媚實則心機頗多,蕭穗子滿心正義同情,一腔孤勇。然而最令人唏噓,扼腕嘆息的當屬劉峰與小萍高開低走的截然不同,不可交匯的人生,最後卻又戲劇性的殊途同歸,緊偎彼此生命之火取暖的命運。或許,不論是鮮紅傷口上層層包紮的白紗布,還是鮮血遍染,紅透衣襟的白大褂都本不是他們應得的歸宿,善良正直反被辜負,熾熱激情遭到嘲笑,譏諷與落井下石輪番上陣,赤忱之心慘遭苛責與詰問,在我看來,這些美好都是這部電影想要保護和守住的社會的良心,亦即時代再變遷,社會再變革,人們骨子裡的那些善良、正直的品性永遠是不可缺失,彌足珍貴的,永遠是這個時代平添的一抹亮色。
《芳華》的講述是隱晦而收斂的,她止談風月,只涉及青春夢想,情感追憶,而無關其他,在欲說還休中,在蒙上層層面紗的幕後,全部交由觀眾自己去思考和把量,這是一份關於時代的記憶,或許,被時代衝刷的特定記憶會漸漸褪去,但始終不會被忘記,逝水年華追憶,轉瞬紅顏彈指老,不過霎那芳華,少年已是轉頭空,青春、精緻的芳華在發黃的蜷淺時光中依舊鮮豔奪目、絢麗多彩,但時光總是要向前的,最終還是敵不過歲月的麴黴,逃不過時光的摩挲……但不管怎楊,青春的芳華吐露和記憶的姣好輪廓,那些痛點和淚點,永遠都不會隨著歲月的消磨和時光的衝刷而褪色。